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氧气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氧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1-08 11:57:17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制取原理
2、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理解
一:整合定向——我思我学:
什么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质量会怎样改变?
什么是化合反应? 特点是?
氧气都有哪些用途,能否举例说明?
两瓶无色气体,一瓶氧气,一瓶空气,如何用实验区别它们?
二、导学自修——我学我知:
1、阅读课本41~42,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在低温条件下加压,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 ,利用空气中液态氮的 比液态氧的 ,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此法是 变化。
2、关于制取原料的背景资料
(1)、过氧化氢(H2O2)
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 家庭和医院用的消毒水就是其3%的溶液,通常它的溶液与二氧化锰(MnO2)在常温下混合,即可迅速放出氧气(O2)。
(2)、氯酸钾(KClO3)
白色晶体,熔点为368℃,400℃时分解放出氧气( O2 )。
(3)、高锰酸钾(KMnO4)
俗称灰锰氧或PP粉,紫黑色晶体,其溶液为紫红色,是常用的消毒剂,受热很快分解而放出氧气(O2)。
(4)、氧化汞(HgO)
红色粉末,俗称三仙丹。加热到500℃时分解为汞蒸气和氧气。(汞蒸气有毒!)
(5)、水(H2O)
加热至1000℃高温或借助一定的电解设备,通以直流电 (耗电量较大) 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讲学案)
参与互动:
1、过氧化氢制氧气
首先我们来看如何由过氧化氢溶液得到氧气。
设问1: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条件下会放出氧气吗?
学生实验1:取少量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
再问: 小气泡是氧气吗?为什么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呢?
设问2: 如何由过氧化氢溶液迅速得到大量氧气呢?
学生实验2:在实验1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倒入一小匙二氧化锰,观察现象,并加以检验。
设问3: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之后,氧气的放出速率大大加快了,二氧化锰在这里起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1)
(2)
(3)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1)
(2)
(3)
合作探究:
猜想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 而本身的 和 在反应前后 ,又叫 。
(特点):
一变:
催化剂
两不变:
(反应式):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字母表达式
(思考):现有两份等质量的过氧化氢a、b,向其中一份a中加入二氧化锰,则a和 b反应速率一样快吗?生成氧气的量呢?由此你可明确什么?
2、加热氯酸钾(KClO3)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文字表达式
字母表达式
3、高锰酸钾(KMnO4)制氧气
文字表达式
字母表达式
(解惑释疑):
1、右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记住以下注意事项:
①实验装置顺序要先下后上,从左至右装配仪器。并注意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管口约1/3)左右处,试管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为什么要稍向下倾?
防止加热时产生的水分在试管口冷凝倒流而炸裂试管.,
4)为什么气泡刚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
开始加热时排出的主要是空气,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才是氧气,这时才能进行收集。
5)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在停止制氧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来,然后移去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而炸裂试管.
6)为什么试管内的导管不宜过长? 伸入试管内的导管不宜过长,以免气体难于排出。
7)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怎样验证氧气已经集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去试验氧气,是鉴定氧气的一种常用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集满。
8)怎样验证制得的气体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2、现有三份等质量氯酸钾a、b、c,先往b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往c中加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则产生氧气最慢的是?产生氧气量最多的是?
(大家齐动脑):
导学案提供的药品资料中,过氧化氢(H2O2 ) 、 氯酸钾(KClO3)、高锰酸钾(KMnO4)、氧化汞(HgO)和水(H2O)
思考:1、这些药品哪些不适于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什么?
2、为什么这些药品都能生成氧气,他们的组成中有什么共同之处?
3、由上可知实验室制氧气所选药品的原则是?
(总结):药品的选择:① ;② ;③ ;④ ;⑤ 。
(观察思考):
观察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分解反应: 。
(知识对比):两大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定义
特征
表达式
举例
(知识巩固):
1、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碳酸氢铵 二氧化碳+ 水+氨气
B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C水 氢气+氧气
D镁+氧气 氧化镁
氧气的工业制法:
原理: 。
(践行反思):
1、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方法制氧气,没加催化剂,结果()
A不影响速率, B 速率小,产生氧气量也少
C不产生氧气 D 氧气总量不少,但速率小
2、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案时( )
A 氯酸钾受热分解 B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C分离液态空气法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复学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事( )
A氯酸钾中混有高锰酸钾时加热,也能产生氧气,这说明了高锰酸钾对氯酸钾起催化作用
B单独加热氯酸钾不生成氧气
C催化剂在反应中起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本身质量、性质不变。
D可根据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开。
2、下列各组物质,可以较快的放出氧气的一组是( )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氯酸钾受热 ③高锰酸钾受热 ④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C ③ ④ D全部
3、以下制取氧气的方法:
(1)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 氧气
(3) 氧化汞加热 汞 + 氧气
(4)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5) 过氧化钠+ 二氧化碳→ 碳酸钠+ 氧气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其中最适合于潜水艇里再生氧气的方法是( ),与其它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课题二 氧气
学习目标:1.记住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知道氧气的检验方法。
3.理解化合反应,并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
4.了解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教学重点
物质化学反应中的化学现象及其概括与表述
合作交流: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 _色、__ __味、_ _ _体
②密度比空气_ _ _。(因此盛满氧气的集气瓶_ __放在桌子上。)
③_ __溶于水。(因此氧气可用_ __法收集。)
④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C时变为 色液体,在—218。C变为 。(此变化属于_ __变化)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演示实验2-2总结氧气的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气的的化学性质:
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物质 现 象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


铁丝
3. 铁丝的燃烧: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___ __,但在氧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生成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做该实验时,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点燃火柴,待火柴________时,在缓缓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中要先留少量水或_______,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 如: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__的气体,在氧化反应中提供____,具有______性。
自我检测:
现有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如何把它们区别开来?请你叙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2. 1.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常温下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都是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
D.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E..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3..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乙炔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B.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C.氧化汞 汞 + 氧气 D.氢气 + 氧化铜 铜 + 水
4.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符号表达式。
一种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白烟生成的化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化学式。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能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能运用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混合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纯净物、混合物。
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用途;空气污染的危害,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自主设计。
自主预习及知识深化:
一. 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
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比):www.中考资源网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0.94% 0.03%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www.中考资源网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3.空气的组成测定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空气保护: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www.中考资源网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 、 、 )和烟尘(粉尘和灰尘)。www.中考资源网
(2)危害: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www.中考资源网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www.中考资源网
三.纯净物混合物
5.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 ),氢气( ),氮气( ),氯化钠( )等。www.中考资源网
6.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www.中考资源网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www.中考资源网
7.怎样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纯净物,每一种纯净物有自己的化学式,因此混合物一般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www.中考资源网如盐水(由食盐( )www.中考资源网和水( )www.中考资源网两种纯净物溶解混合而成,空气(由氮气( )www.中考资源网、氧气( )www.中考资源网、二氧化碳( )www.中考资源网、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www.中考资源网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www.中考资源网如碳酸钙( )www.中考资源网、硫酸钠( )www.中考资源网、高锰酸钾( )www.中考资源网、氯气( )www.中考资源网、氮气( )www.中考资源网等。
同步分析:
1.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2.怎样初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2)红磷燃烧有哪些现象?实验结束后进来多少水?
(3)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那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
3.怎样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冰水是混合物吗?
4.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课堂检测:
1.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为21%,含氮78% 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以氮气和氧气为主D.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根据物质分类知识判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干净的果汁   C.冰水混合物 D. 矿泉水
3.下列现象的产生,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无关的是 ( )
A.酥脆的饼干放置在空气中变软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糕冒“自气” C.冬季的早晨看到窗户的玻璃上有“冰花”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深井使人感到气闷、头昏
4.2008年北京奥运会若用大型遥控飞艇作广告。为了安全,艇内充入的气体最好是 ( )
A.氢气 B.氧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
5.关于空气的组成,从下列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1)小白鼠放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说明 ,因为 。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液面上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 ,因为 。
(3)夏天在盛放冰块的杯子外壁常常附有一层水珠,说明 ,因为 。
*8.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某同学用右图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① ;
② 。
*9、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的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 。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① ;② ;③ 。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