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2℃时,升高丙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B.?t3℃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制成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为甲<乙<丙
C.?t1℃时,甲、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到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牙膏???????????????????????B.?食盐???????????????????????C.?白酒???????????????????????D.?蔗糖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增大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5g某物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了
???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点的意义:表示该物质在t3℃时,每200g溶剂和2S1g溶质形成不饱和溶液
B.?若A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加50克水,A点的溶解度将变小
C.?t2℃时,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M点溶液中的大
D.?从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大量的该固体应该采用降温结晶
5.???如图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
C.?
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向稀K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
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锌粉中分别滴加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
6.???下列有关NaCl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NaCl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将植物油加入NaCl溶液中并搅拌,静置后会分层????????????????????????????????????????
C.?Na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它任何物质????????????????????????????????????????
D.?NaCl溶液是由NaCl和水组成的
7.???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B.?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涂油以防生锈????????????????????????????????????????
C.?用洗涤剂乳化餐具上的食用油后,得到的液体是溶液????????????????????????????????????????
D.?废弃塑料采用焚烧法处理
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P点表示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为40g????????????????????????????????????????
C.?t1℃时30g甲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溶液????????????????????????????????????????
D.?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获取甲
9.???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溶解固体?????????????????????????
B.?稀释浓硫酸?????????????????????????
C.?蒸发?????????????????????????
D.??点燃酒精灯
10.???某NaOH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KOH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g该样品与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g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1.8????????????????????????????????????????
B.?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
C.?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固体KOH????????????????????????????????????????
D.?若样品中不含A,则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为4%
1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C.?将NaCl放入植物油中搅拌,能形成溶液??????????????
D.?将40%的NaOH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40%
二、填空题
12.???如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
(1)t1℃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______。
(2)P点的含义______。
(3)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仍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
(4)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13.???如图为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2)当b中混有少量a时,提纯b的方法是______。
(3)t4℃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3℃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4)t4℃时,在三个装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c三种物质各20g,能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再降温到t2℃时,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
14.???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更轻松、更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1)家里炒菜时油锅着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盖上锅盖,此方法应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2)有的胃病患者胃酸过多,常服用一些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某品牌口罩中加入了活性炭滤片,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性。
(4)厨房中用洗洁精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______功能。
15.???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P点表示t2℃时完全溶解15g A物质至少需______g水。
(2)A的溶液中混有B,为了提纯A,除去B的方法是______。
(3)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4)向100gt2℃的水中加入33g A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A的晶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三、计算题
16.???某同学发现家里有一瓶生理盐水,为测定该生理盐水的浓度,该同学将其带到实验室,取该生理盐水130g,把60g硝酸银溶液分3次加入到生理盐水中,实验数据如下表:
加入硝酸银溶液的次数
1
2
3
硝酸银溶液的总质量/g
20
40
60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g
1.0
m
2.87
(1)第二组数据m为______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浓度。
17.???为测定某NaCl、Na2CO3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小明同学取16g该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分五次加入稀盐酸(每次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5g),待反应完全后,得到如表的质量关系:
加入稀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烧杯及反应后混合物的总质量/g
122.2
146.1
170.0
193.9
218.9
请分析数据计算:
(1)当加入稀盐酸至固体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______克CO2。
(2)当加入稀盐酸至固体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向10g氯化镁溶液中不断滴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Cl2+2NaOH═Mg(OH)2↓+2NaCl,有关数据转化成如图。
(1)当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4g时,所得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2)计算该氯化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第九单元 溶液
【答案】
1.??B???????2.??A???????3.??C???????4.??B???????5.??D???????
6.??C???????7.??A???????8.??C???????9.??C???????10.??C???????
11.??D???????
12.??X? t2℃时,Y、Z的溶解度相等? Z? Y>Z>X???????
13.??c>b>a? 蒸发结晶? c>b>a? a、b? a=b=c???????
14.??使油和氧气隔绝? 3HCl+Al(OH)3═AlCl3+3H2O? 吸附? 乳化???????
15.??50? 降温结晶? B>A>C? 晶体溶解时放热???????
16.??2???????
17.??4.4???????
18.??>???????
【解析】
1.??
解:A、t2℃时,升高丙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是因为不知道丙溶液是否饱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3℃时甲溶解度大于乙,乙溶解度大于丙,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制成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为甲<乙<丙,该选项说法正确;
C、t1℃时,甲、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是因为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乙仍然是饱和溶液,由于t1℃时乙溶解度大于甲,因此乙的质量分数大于甲,由于甲在t1℃时的溶解度大于丙在t3℃时的溶解度,因此乙质量分数大于丙,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液质量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2.??
解:A、牙膏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A正确;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白酒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3.??
解: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若采用的改变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为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例如5g五水硫酸铜晶体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是5%,该选项说法正确。
D.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再溶解其它的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B.根据溶液的饱和与否和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饱和溶液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
解:A、t3℃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于S1g,200g的溶剂中溶解的固体质量大于2S1g,所以P点的意义:表示该物质在t3℃时,每200g溶剂和2S1g溶质形成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溶解度大小就不变,所以若A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加50克水,A点的溶解度将不变,故B错误;
C、t2℃时,A点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M点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所以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M点溶液中的大,故C正确;
D、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从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大量的该固体应该采用降温结晶,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状态;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解: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氯酸钾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的同时会生成96份质量的氧气,图象正确;
B.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图象正确;
C.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向稀K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当二者恰好中和时,溶液的温度最高,然后随着热量的散失,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慢慢降低,图象正确;
D.当参加反应的盐酸质量相同时,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也应相等,图象错误。
故选:D。
A.根据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
B.根据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来分析;
C.根据中和反应放热来分析;
D.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以及与图象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
解:A、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NaCl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植物油难溶于水,将植物油加入NaCl溶液中并搅拌,静置后会分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C、NaCl饱和溶液中还能再溶解其它任何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NaCl溶液是由NaCl和水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植物油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的特征、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
解:A、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防止灰尘和有毒气体进入口鼻,故正确;
B、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擦干,然后涂油以防生锈,故错误;
C、用洗涤剂乳化餐具上的食用油后,食用油分散成小液滴,得到的液体是乳浊液,故错误;
D、废弃塑料采用焚烧法处理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从而污染空气,故错误。
故选:A。
A、根据火灾中逃生措施解答;
B、根据钢铁锈蚀的条件解答;
C、根据乳化原理解答;
D、根据塑料燃烧的危害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环境保护火灾中逃生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8.??
解: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P点表示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为40g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t1℃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因此30g甲加入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20g+50g=70g,80g溶液错误,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获取甲正确,因为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B、交点的含义;
C、有关的计算要正确;
D、溶液结晶的方法。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
解:A、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
解:假设5.6g全部为氢氧化钠,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盐酸溶质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 36.5??????? ?? 18
5.6g?????? y?????????? ? ?x
解得:x=2.52g?? y=5.11g
假设样品全部为氢氧化钾,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z,盐酸溶质的质量为w
KOH+HCl═KCl+H2O
56??????36.5??????????? 18
5.6g?????w???????? ??? z
解得:z=1.8g,w=3.65g
故:
A、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知道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生成水的质量为2.52g,故正确;
B、因为全部为氢氧化钠生成水的质量为2.56g,所以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故正确;
C、根据B的分析可以知道,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但不可能只有含有氢氧化钾,因为,根据我们的计算可以知道,单独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大于1.8g,而单独的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水的质量等于1.8g,所以如果样品中的杂质只含有氢氧化钾的话,生成的水的质量必然大于1.8g,故错误;
D、若样品中不含有杂质,则根据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11%,考虑到氢氧化钾的存在也会消耗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所以可以判断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必然小于5.11%,故正确;
故选:C。
假设5.6g全部为氢氧化钠,然后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能够生成的水的质量及消耗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然后结合题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
把握住记录数据中在发生着变化的数据,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或变化的规律,这是分析实验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这类题的解题关键。
11.??
解:A、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B错;
C、氯化钠难溶于植物油混合后形成悬浊液,故C错;
D、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性质相同,将40%的NaOH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40%,故D正确。
故选:D。
A、溶液可以有颜色;
B、根据溶液的特点回答本题;
C、根据氯化钠难溶于植物油回答本题;
D、根据溶液的均一性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溶液的特点。
12.??
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X;故答案为:X;
(2)t2℃时,Y、Z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t2℃时,Y、Z的溶解度相等;
(3)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仍为饱和溶液的是Z,因为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答案为:Z;
(4)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Y>Z>X,因为降温后Y的溶解度最大,Z的质量分数不变,X的溶解度最小;故答案为:Y>Z>X。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1)溶解度大小的比较;
(2)交点的含义;
(3)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仍为饱和溶液的是Z;
(4)降温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
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
(2)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当b中混有少量a时,提纯b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t4℃时,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等质量的a、b、c三种饱和溶液中,c中的溶剂最多,a中的溶剂最少,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溶剂的量,所以降温到t3℃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
(4)t4℃时,a、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40g,c物质的溶解度小于40g,所以在三个装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c三种物质各20g,能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a、b,形成不会溶液的是c,再降温到t2℃时,a、b两种物质无晶体析出,20gc全部溶解,所以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
故答案为:(1)c>b>a;
(2)蒸发结晶;
(3)c>b>a;
(4)a、b,a=b=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解:(1)家里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立即盖上锅盖,这样可以使油和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2)胃酸的成分是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铝反应能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Cl+Al(OH)3═AlCl3+3H2O;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有毒气体,因此口罩中可加入了活性炭滤片;
(4)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能将油污分解成小油滴,然后随水流走。
答案为:(1)使油和氧气隔绝;(2)3HCl+Al(OH)3═AlCl3+3H2O;(3)吸附;(4)乳化。
(1)隔绝氧气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物质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灭火的方法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只要破坏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就能够达到灭火的目的,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5.??
解:(1)P点表示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完全溶解15gA物质至少需50g水;
(2)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的溶液中混有B,为了提纯A,除去B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3)t1℃时,C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物质的溶解度最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时,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从图片上可以看出t2时C的溶解度小于t1时A的溶解度,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4)向100gt2℃的水中加入33gA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A的晶体析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我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晶体溶解时放热。
故答案为:(1)50;
(2)降温结晶;
(3)B>A>C;
(4)晶体溶解时放热。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解一定量的晶体需要的溶剂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解:(1)加入硝酸银20g时,生成沉淀1g,加入硝酸银60g是生成沉淀2.87g,所以加入40g时,硝酸银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2g;
(2)设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是x
NaCl+AgNO3═AgCl↓+NaNO3
58.5???????????? ? 143.5
x????????????????? ?2.87g
x═1.17g
该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
故答案为:(1)2;
(2)0.9%。
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依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7.??
解:(1)分析表中数据知:前四次实验,每滴加25g稀盐酸,总质量都减少1.1g,因第五次滴加稀盐酸总质量无变化,说明第四次所加盐酸和Na2CO3恰好完全反应,反应中共生成CO2的质量为:(122.2g+25g-146.1g)×4=4.4g;故填:4.4;
(2)分析表中数据知:前四次实验,每滴加25g稀盐酸,总质量都减少1.1g,因第五次滴加稀盐酸总质量无变化,说明第四次所加盐酸和Na2CO3恰好完全反应,反应中共生成CO24.4g;
设参与反应的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117????? 44
x????????????????????????? y???? 4.4g
解之得:x=10.6g,y=11.7g,
待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5g×4+16g-4.4g=111.6g,
待完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6g-10.6g+11.7g=17.1g,
待完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5.3%。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3%。
(1)分析表中数据知:前四次实验,每滴加25g稀盐酸,总质量都减少1.1g,因第五次滴加稀盐酸总质量无变化,说明第四次所加盐酸和Na2CO3恰好完全反应,反应中共生成CO24.4g进行解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根据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混合物的质量+参与反应的盐酸的质量-生成气体质量,溶液中溶质质量=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8.??
解:(1)当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g时,恰好完全反应,当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4g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的pH大于7,
故填:>。
(2)设氯化镁质量为x,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58
x??????????????????????? 0.580g,
x=0.95g,
该氯化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9.5%,
答:该氯化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9.5%。
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