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草船借箭 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 草船借箭 课件(3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8 22: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5 草船借箭
同学们,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吗?都能说出其中的哪些故事呀?
新课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即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资料介绍
作者介绍
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三国演义》
知识链接
课文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而来。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背景资料
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示范






màn

zhài
lèi


chéng





字词学习
会认的字

(gě ) 诸葛
(gé ) 纠葛

(wěi ) 委托
(wēi ) 委蛇
多音字










会写的字

造句:
组词
笔顺


嫉妒 妒恨 妒羡
妒忌阻碍人进步。
组词
忌日 忌恨 忌惮
造句:
歹徒肆无忌惮地冲进了金银店铺。


笔顺
曹操 闲曹 曹好
赤壁之战,曹操的人马损伤大半。

cáo
笔顺
组词
造句:
造句:
组词
笔顺

督促 监督 都督
老师督促着小明学习。

造句:
组词
笔顺

委托 委屈 虚与委蛇
wěi
受到批评后,她觉得很委屈。
鲁莽 鲁直 鲁钝
他是一个很鲁莽的人。


笔顺
组词
造句:
遮挡 遮掩 遮盖
他是一个很鲁莽的人。

zhē
笔顺
组词
造句:
山寨 村寨 边寨
半山腰有一座小山寨。

zhài
笔顺
组词
造句:
擂台 擂鼓
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lèi
笔顺
组词
造句:
呐喊 唢呐 声呐
运动场上,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笔顺
组词
造句:
插旗 插秧 插缝
新设计的插秧机不久即可使用。

chā
笔顺
组词
造句: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你能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借造箭加害
靠神机妙算挫败
派遣
打探
得到帮忙
借箭
(字孔明,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神机妙算。)
(字公瑾,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聪明智多。)
(东吴名将。)
(曹魏政权奠基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枭雄。)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描写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为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5):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这是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写诸葛亮巧妙安排,周密计划,终于借箭成功。这是草船借箭的过程。
第四部分(10):写周瑜看到诸葛亮如期交箭,不得不佩服他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自读起因部分,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以共商军事,作战急需用箭为名,设下陷阱,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品读释疑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所以向他借船。他也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船之事。表现了他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看来他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所以向他借船。他也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船之事。表现了他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看来他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呢?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一字摆开”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借箭中可能有意外发生,可是诸葛亮却能笑着应对,如何理解诸葛亮的“笑”?
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
①他笑曹操不敢出兵,这是讽刺、幽默的笑。诸葛亮了解曹操生性多疑,因此才会笑着断定这样大的雾,曹操不敢派兵出来。
②他笑鲁肃的忠厚老实,这是宽厚、轻松的笑。在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妙计中,鲁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没有他的暗中帮助,诸葛亮的妙计也无法实施。
③他笑周瑜的嫉贤妒能,这是胜利、潇洒的笑。周瑜心胸狭窄,作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他不露声色、巧设陷阱,处处算计,一心想要除掉诸葛亮。然而他的算计依然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
④他笑自己的神机妙算,这是从容不迫的笑。大敌当前,诸葛亮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算好了天气,算好了借箭的周密方法,也算好了鲁肃、周瑜、曹操这些人,“草船借箭”的成功也证明了他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小心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曹操的举动印证了诸葛亮的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多疑,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是为了能两面受箭,也为了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充分显示出来。
诸葛亮敢逼近曹军水寨,不是贸然行动,也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再者是利用大雾天气,让曹操不敢轻易出兵。此行 “借箭”,不是他信口开河,而是他周密考虑、巧妙安排之后的行动,所以才不费吹灰之力,借走十万支箭。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才能。
诸葛亮居然入虎穴,靠近曹军水寨去借箭,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呢?
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轻水急”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借助有利条件成功撤退。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用妙计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中心主旨
草船借箭
起因:妒人才干,设计陷害
经过
鲁肃相助
等待时机
一起取箭
大造声势
曹操中计
借箭成功
知人识天
计划周密
结果:自叹不如,心服口服
神机妙算
才智过人
结构图示
一、给下面的字换偏旁,变成本课的生字, 再组词。
护——( )( )
蕾——( )( )
纳——( )( )
蔗——( )( )

妒忌

擂鼓

呐喊

遮盖
随堂练习
二、给下面加点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 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 )
2.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 ( )
3.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 。 ( )
·
·
·
·
·
·
款待
推辞
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