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高中化学课时讲练通课件: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0-11高中化学课时讲练通课件: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人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1-08 12:04:02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2009·全国卷Ⅰ)将15 mL 2 mol·L-1 Na2CO3溶
液逐滴加入到40 mL 0.5 mol·L-1MCln盐溶液中,恰
好将溶液中的Mn+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中n值是
( )
A.4 B.3 C.2 D.1
【解析】选B。本题考查基本概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运用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M的化合价为+n,Na2CO3与MCln反应对应的关系式为:
2Mn+ ~ nCO32-
2 n
40×10-3×0.5 15×10-3×2
可得n=3,故选B。
2.(2007·广东理基)下列有关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铝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
B.铝不能与氯气反应
C.铝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
D.氧化铝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
【解析】选C。铝为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O2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加热条件下与Cl2剧烈反应;Al、Al2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3.(2009·广东高考)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2Fe2++H2O2+2H+====2Fe3++2H2O
2Fe3++H2O2====2Fe2++O2↑+2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其还原性比Fe2+弱
B.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
C.在H2O2分解过程中,Fe2+和Fe3+的总量保持不变
D.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
【解析】选C、D。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和催化剂的概念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两个反应单独分析知,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其还原性比Fe2+强,A错;将二者联系起来看,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O2↑,Fe2+作催化剂,溶液的pH不变,B错,C、D正确。
4.(2009·江苏高考)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某同学将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钠块用一张已除去氧化膜、并用针刺一些小孔的铝箔包好,然后放入盛满水且置于水槽中的容器内。待钠块反应完全后,在容器中仅收集到1.12 L氢气(标准状况),此时测得铝箔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27 g,水槽和容器内溶液的总体积为2.0 L,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050 mol·L-1(忽略溶液中离子的水解和溶解的氢气的量)。
(1)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通过计算确定该钠块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1)该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①2Na+2H2O====2NaOH+H2↑
②Na2O+H2O====2NaOH
③2Al+2NaOH+2H2O====2NaAlO2+3H2↑
(2)消耗的Al的物质的量为
n(Al)= =0.010 mol
根据反应③可得由铝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n(NaOH)=0.010 mol
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n(H2)=0.015 mol
那么由金属钠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n(H2)= -0.015 mol=0.035 mol
根据反应①可得金属钠的物质的量为n(Na)=2×
0.035 mol=0.070 mol
又因为反应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
n(NaOH)=2.0 L×0.050 mol·L-1=0.10 mol
所以溶液中Na+的总物质的量即原金属钠的总物质的量为n(Na+)=0.10 mol+0.010 mol=0.110 mol
n(Na2O)= =0.020 mol
该钠块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89%
答案:(1)2Na+2H2O====2NaOH+H2↑
Na2O+H2O====2NaOH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89%
5.(2009·山东高考)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CuSO4·5H2O及CaCO3,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中的金属离子有Cu2+、Fe2+、Fe3+。从下列所给试剂中选择:实验步骤中试剂①为____(填代号),检验溶液A中Fe3+的最佳试剂为_____(填代号)。
a.KMnO4 b.(NH4)2S c.H2O2 d.KSCN
(2)由溶液C获得CuSO4·5H2O,需要经过加热蒸发、______、过滤等操作。除烧杯、漏斗外,过滤操作还用到另一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备CaCO3时,应向CaCl2溶液中先通入(或先加入)______(填化学式)。若实验过程中有氨气逸出,应选用下列_____装置回收(填代号)。
(4)欲测定溶液A中Fe2+的浓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定容时视线应_____,直到_____。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时应选用_____滴定管(填“酸式”或“碱式”)。
【解析】(1)溶液A中的金属离子有Cu2+、Fe2+、Fe3+,需将Fe2+氧化成Fe3+,再加CuO使其转化为Fe(OH)3沉淀而除去,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应选用H2O2,即选c;Fe3+与KSCN生成红色溶液,灵敏度高,检验Fe3+的最有效试剂为KSCN,即选d。
(2)由CuSO4溶液获得CuSO4·5H2O,需要经过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而得到;过滤操作除烧杯、漏斗外还用到的另一玻璃仪器为玻璃棒,其作用为引流。
(3)向CaCl2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不能得到CaCO3,可先向其中通入氨气或加入NH3·H2O,使溶液呈碱性;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应防止倒吸,故选b。
(4)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定容时视线应平视凹液面,直到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平;KMnO4 溶液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腐蚀橡胶,不能选用碱式滴定管,应该选用酸式滴定管。
答案:(1)c d
(2)冷却结晶 引流
(3)NH3·H2O b
(4)平视凹液面(或平视刻度线)
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酸式(共13张PPT)
1.(2008·广东高考)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
是( )
A.钠与水的反应:Na+H2O====Na++OH-+H2↑
B.氯气与水反应:Cl2+H2O ==== 2H++Cl-+ClO-
C.氢氧化铝中和胃酸:Al(OH)3+3H+ ==== Al3++3H2O
D.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Cu ==== Fe2++Cu2+
【解析】选C。选项A,此反应的电荷不守恒,方程式
两边的H原子个数也不相等;选项B,Cl2+H2O HCl+HClO,由于HClO为弱酸,所以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改写成离子形式;选项D,离子方程式中的电荷不守恒,得失电子也不守恒。
2.(2009·福建高考)下列类型的反应,一定发生电子转移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选C。A项,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NH3+HCl====NH4Cl,该反应中无电子转移。B项,
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CaCO3
CaO+CO2↑,该反应中无电子转移。C项,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一定发生电子转移。D项,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无电子转移。故选C。

====
3.(2008·海南高考)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H4+、NO3-、K+、SO42-
B.CO32-、NO3-、HCO3-、Na+
C.Na+、ClO-、AlO2-、NO3-
D.CrO42-、K+、Na+、SO42-
【解析】选C。首先看限制条件,pH=13,溶液显强碱性,含有大量的OH-,能与OH-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存在;要求为无色溶液,所以有颜色的离子不能大量存在。选项A,NH4+与OH-反应而不能共存;选项B,HCO3-与OH-不能共存;选项D,CrO42-为黄色,不能满足溶液为无色的条件。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09·山东高考·13) 明矾[KAl(SO4)2·12H2O]
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B.(2009·广东高考·5) 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C.(2008·江苏高考·9)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效应
D.(2009·广东高考·4)向煮沸的1 mol·L-1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解析】选D。A考查了明矾净水的原理,它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H2O====Al(OH)3(胶体)+3H+,利用Al(OH)3胶体的吸附性进行净水,正确;B因河水泥沙形成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与海水中的电解质溶液所带的正电荷发生中和而聚沉,正确;C因淀粉溶液形成了胶体,故可用激光笔检验丁达尔效应,正确;D制备Fe(OH)3胶体无需用NaOH溶液,否则会生成Fe(OH)3沉淀,错误。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