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活动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课件(4课时,26+21+20+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活动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课件(4课时,26+21+20+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8 11:17:56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逻辑的力量(第八课时)
论证中的“虚假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
通过提出各种反对观点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论据,从而让你的观点更经得起推敲。
“虚假论敌”的意义
论敌的优势
论敌的观点
论敌的劣势
你的优势
你的观点
你的劣势
学习任务:提纲梳理
论点:兼听则明
概念:兼听
齐王——宫妇左右
朝廷之臣
四境之内
“虚假论敌”
逻辑:
则——兼听就明?偏信则暗?
逻辑上过于绝对
李世民——魏征
学习任务:分析逻辑链条
《六国论》
图尔明模式
根据
观点
保证
支撑
限定
辩驳
图尔明模式概念定义
根据(数据):论证的事实论据、理由。
结论:要被证明的陈述、主题、观点。
保证: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常常是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或者是隐含假设。
支撑:用来支持上面的保证(大前提)的陈述、理由,它不是直接支持结论,而是支持保证,表明这些原则或关系为真。
辩驳:对已知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
限定:对保证、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的修饰词,有对反例的考虑,从而对结论进行限定。
图尔明如是说
没有任何形式能解释它本身
没有任何体系能证明它本身
没有任何理论能举例说明它本身
没有任何表达能用图画展示它本身
没有任何语言能预先决定它自己的意义
图尔明论证与作文修改
主张表(自问)
1.你的主张是什么?
2.你的理由和证据是什么?
3.你遭到的质疑是什么?
4.你为自己的主张进一步辩护什么?
图尔明论证与作文修改
提问表(小组提问)
1.你为何有这样的主张和观点?
2.有没有其他可能的主张和观点?
3.是什么理由和证据让你这样思考?
4.你希望什么样的结果发生?
5.你发现的新结果与你的预测是否一致?
6.你打算如何修正你的主张和观点?
提纲修改流程
提出论点
阐述论点:目的、核心
举例分析:抓住事例核心
进行限定:反例、前提、原则
辩题研讨
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
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辩题辨析:必要条件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
或“不……,不……”来表示必要条件。
例如:
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观点分析
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哪些都不是?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正方)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正方)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反方)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非辩题)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非辩题)
(2)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正方)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反方)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正方)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反方)
(3)论证思路
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方)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反方)
(4)攻防策略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正方)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反方)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正方)
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反方)
学习任务
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
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可以适当引用名言。
学习任务
某中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讨论”,请你以反方队员的身份,针对正方发言拟写一段辩论词。
要求:不得改换辩题,立场鲜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5字。
正方发言:网络匿名的作用在于保护发言人的隐私,在触及敏感话题时,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人们会敢于站出来说话,不再麻木、冷漠。可见,网络匿名是我们打开思考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共17张PPT)
逻辑的力量(第九课时)
驳论文写作
……所以每一篇论辩文,对于所论,当时必有(实际的或假定的)种种异议。
——陈望道
怀疑精神与驳论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韩愈:不平则鸣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驳论的三种类型
反驳论点
反驳论据
反驳论证
《答司马谏议书》的驳论艺术
司马光: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
《答司马谏议书》驳论示例
司马光:侵官
王安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鲁迅作品驳论示例
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文艺的大众化》)
鲁迅作品驳论示例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
鲁迅作品驳论示例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任务
人们习惯从正面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一般的常规属性,也有一些特殊属性。客观事物的两面性为逆向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请从下面三句名言中任选一句进行反驳。
要求:逻辑严密,反驳部分不超过50字。
①沉默是金。
②逆境出人才。
③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示例
①如果大家都保持沉默,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死寂和无趣?面对坏人坏事还选择沉默是金子一样的珍贵美好吗?
②如果逆境出人才,那么非洲作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出的人才一定是最多的。
③雷锋甘心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那他就不是好士兵吗?
驳论文写作讲评
作文题:驳“坚持就是胜利”
驳论文写作讲评
逻辑校准
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就能胜利
坚持是胜利
驳论文写作讲评
一般来说,“胜利”有两重内涵,一是在结果上取得成功,二是在过程中获得成长。将胜利取为前者时,“坚持就是胜利”显然是荒谬的。不然,一位高中生只要每天坚持做一百道口算题,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了?运动健儿们只要每天长跑一万米,不加以科学的饮食和训练,就能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了?只有沿着正确方向的坚持才有可能指向胜利,若是坚持在错误的道路上,不对自身加以反思和修正,只会离胜利越来越远。“南辕北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示例一)
驳论文写作讲评
“坚持就是胜利”区区六个字,实则暗含了两层逻辑,要点就在一个“是”字上。第一层意思,虽然没有明说,却因这个“是”字具有模糊的指向性,让听众普遍理解为“坚持就能胜利”。由于未加限定,所以隐藏的实意为“只要坚持就能胜利”。第二层意思中,“是”字意为等价而非指代,即“就算没有胜利,坚持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胜利。”看似两层意思扣合成完整的逻辑闭环,实则已违反了同一律——从实质上获得成功的“胜利”转为精神上值得自我满足的胜利。可见发出这样论调的敌人已经暗戳戳地承认坚持不一定能带来实质上的胜利。(示例二)
驳论文写作讲评
“‘坚持’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精神上的胜利”,这也是一个荒谬而危险的观点。它早已把“胜利”异化到品质层面,它给人的暗示叫作“只要你坚持了,你的品格就是优异的”。但其实“坚持”这个行为本身是没有门槛的,社会中的每个人也会在各种压力下坚持做一些本是困难的事情。譬如,为了高考你需要坚持学习,为了生存你需要坚持工作。“坚持”是人生存且趋利避害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当我们把“坚持”设置为在人生跑道胜利的标志,实则阻碍了他们再冲一百米的可能。(示例三)
驳论文写作修改
原稿:
“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
修改后:
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人们只要坚持,胜利的曙光就触手可及。我们把这句话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就要认同“以坚持换取胜利”是一件笃定且简单的事。其笃定之处在于只要坚持就能胜利,而简单之处则在于任何坚持都能取得胜利。(共21张PPT)
逻辑的力量(第七课时)
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
直接论证:
真——真——真
假——假——假
间接论证:
真——真——假
真——假——假
……
间接论证
排除法
反证法
归谬法
排除法
不断否定各种错误观点,从而证明某论点的正确性。
排除法示例
或者闭关
或者送去
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
只有自己去拿
反证法
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
反证法示例
鲁迅的《祝福》中,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归谬法
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
归谬法示例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学习任务:例句仿写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的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归谬法,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愈高,知音愈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墨家学派的“推”
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所取者,予之也。
(《墨经·小取》)
“推”法举例
儒家观点:君子必古法古言然后仁。
墨家论证: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
“推”法分析
所谓古话、古衣,都曾经在当时是新的。
而古人说它穿它,就不是君子吗?
那么必须穿不是君子的衣服,说不是君子的话,而后才为仁吗?
儒家:察其类
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
——鲁迅
知类
先认同对方的观点,然后以“知类”思想为依据,对对方观点加以推论,类推出对方观点的矛盾处,从而得出对立结论,以此驳倒对方。
茶器类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分析逻辑思路
收取重税和偷鸡一样不义,
如果月攘一鸡是不义,
那么收重税以待来年也是不义。
分析下列文段归谬法的使用
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分析下列文段归谬法的使用
“……有人这样对我说:‘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就是由于他感觉到田军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如果再丰富了自己以后,这部作品当更好。技巧上,内容上,都有许多问题在,为什么没有人指出呢?”
这些话自然不能说是不对的。假如“有人”说,高尔基不该早早不做码头脚夫,否则,他的作品当更好;吉须不该早早逃亡外国,如果坐在希忒拉的集中营里,他将来的报告文学当更有希望。倘使有谁去争论,那么,这人一定是低能儿。
(鲁迅《三月的租界》)
归谬法论证的心理机制
观点外化
逻辑清晰
归谬法论证的艺术效果
1、诙谐而辛辣
2、荒诞而理智(共26张PPT)
逻辑的力量(第六课时)
理性思维的基本要素
观点
目的
关键问题
信息
解释与推断
01
02
03
04
05
要素
事实与判断的区别
事实:谁都不能否认的(客观)
判断:往事实中注入了经验和先入为主的观点(主观)
事实与判断的示例
1.事实:他一路小跑。
判断:他很着急。
2.事实:屋内温度为38摄氏度。
判断:屋里很热。
何谓“定义”
以简短的形式解释语词、概念、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
分析下列定义存在的问题
水是一种透明的液体。
——并非区别性特征
分析下列定义存在的问题
古生物学是研究各个时代的动物形态、生活条件及其发展演变的科学。
——定义过窄
分析下列定义存在的问题
汽车是适用于街道或公路的自动车辆。
——定义过宽
分析下列定义存在的问题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
高级神经活动是人的理性活动。
——循环定义
真理不是口袋中现存的铸币。
——否定形式定义
分析下列定义存在的问题
判断下列这组定义存在的问题
1.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定义过宽
2.天文学就是研究太阳系的科学。
——定义过窄
3.“什么是原因?”
“原因就是产生结果的现象。”
“那么,什么又是结果?”
“结果不就是原因产生的现象吗?”
——循环定义
分析下列定义
教育质量的定义
1.学生的平均成绩
2.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
4.考试过关通常要付出的劳动量
定义的规则
1.定义要揭示被定义对象的区别性特征。
2.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
3.定义不能恶性循环。
4.定义一般不适用否定形式或者负概念。
分析这一文段的艺术效果
在一次文化界人士的聚会上,著名画家张大千举杯向着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敬你一杯!”此语一出,举座皆惊。张大千笑道:“因为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嘛!”此言一出,笑声哄堂。
定义的多元性
“君子”是指重义轻利、道德高尚的人;以说理的方式解决意见分歧的人。
“小人”是指重利轻义、道德低下的人;以暴力的方式解决意见分歧的人。
何谓“论证”
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论证的基本要素
1.论题
2.论点
3.论据
4.论证方式
5.隐含的前提或假设
论证时的易错点
先入为主
感情浓重,缺少客观性
论据不清晰
固执己见
结论先行
语言间缺少联系
……
论据指示词
因为
正如……所示
正如你看到的
由于
考虑到
既然
之所以
论点指示词
所以
很明显
因此
于是乎
总的来说
因而
从而
隐含前提的定义
句中没有明说,却暗示了的前提。
找出下列文段中的隐含前提
前提:没有身份证的人不能将书从图书馆借走。
结论:小张不能从图书馆借书。
隐含前提:小张没带身份证。
找出下列文段中的隐含前提
人类自身增长的速度有高于其生存能力增长速度的趋向,因此,随时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前提:人类自身增长的速度有高于其生存能力增长速度的趋向。
结论:人类随时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隐含前提:所有增长速度高于其生存能力的物种都是随时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的。
找出下列文段中的隐含前提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银色马》柯南道尔)
梳理文段的论证过程
论据2:
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论据1:狗没有吠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隐含前提2:如果狗吠叫,草料棚的人会发现偷马者
隐含前提1:如果陌生人进入马厩,狗会吠叫
隐含前提与批判性思维写作
沙滩上,很多被潮水卷上来的海星暴晒在阳光下。
一个青年沿着海岸,把一只只海星抛向大海。“海岸那么长,海星这么多,你这么做有什么用呢?”旁观者说。“对,但对这只有用!”青年说着,把手里的海星远远抛回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