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3课时,18+30+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件(3课时,18+30+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8 11:18:06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逻辑的力量(第二课时)
课堂回顾:思考下列关系
思维
逻辑
语言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1.说完整的句子,完整呈现命题。
2.不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
3.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4.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何谓“逻辑谬误”
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
特点:
典型错误
固定模式
如何避免逻辑谬误?
一、前提真实
二、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
提示:谬误往往出现在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上
同一律
不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
“任何真实的事物,必定在任何方面与它自身一致。”——亚里士多德
同一律
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一致性
概念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
命题同一:命题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须保持同一。
A是A
体现同一律的文本示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同一律:
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
“同一事物不能在同一时间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或者容许有其他类似的相反两端。”
——亚里士多德
不矛盾律
在相互矛盾的命题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A不是非A
排中律
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莱布尼茨
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要点:
(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2)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3)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不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差异
金岳霖:
不矛盾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舍”。
排中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取”。
下列句子违背了哪一逻辑规律?
(1)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因此张三是猿猴进化而来的。
违反“同一律”
“人”概念:1.一个动物种类
2.这个种类的每一个个体。
下列句子违背了哪一逻辑规律?
(2)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违反不矛盾律
下列句子违背了哪一逻辑规律?
(3)唐苏味道初拜相,依违无所发明,具位而已。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
——违反排中律
下列句子违背了哪些逻辑规律?
(4)“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违反充足理由律
分析下列对话的逻辑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皆称善焉。(《吕氏春秋?去私》)
——对同一律的维护
平公:谁能当县令——解狐是你的仇人
祁黄羊:解狐可以——解狐虽然是仇人,但是可以胜任县令之职。
常见的逻辑谬误
一、概念含义前后不一致
二、立场自相矛盾
三、态度模棱两可
四、理由站不住脚(推不出结论)
……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鲁迅的作品”在大前提中指鲁迅著作的总称,在小前提中“各个”作品的通称。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安:怎么/在哪里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
卫生状态——汤的温度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但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违反不矛盾律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违反排中律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排中律使用不当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强加因果,违反充足理由律
指出下列语句的逻辑错误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不当预设(共36张PPT)
逻辑的力量(第三课时)
逻辑谬误
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文学作品中的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一:歪曲观点
把对方观点A歪曲成观点B,然后攻击
观点B,又称为“稻草人”谬误。
谬误示例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逻辑谬误二:偷换论题
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逃避
质疑或攻击。
谬误示例
怎么这么迟回家?
怎么老挑我毛病?
逻辑谬误三:假二择一
明明存在很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又称“虚假两难”。
谬误示例
20世纪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为反对越战的人张贴了标语:
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逻辑谬误四:两可两不可
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果同时肯定或否定,就犯了“两可”或“两不可”的错误,可以简称为“模棱两可”。
谬误示例
1.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
2.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逻辑谬误五:不当预设
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
谬误示例
你(克瑞翁)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俄狄浦斯王》)
逻辑谬误六:轻率归纳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谬误示例
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逻辑谬误七:不当类比
将两个或两类“假相似”的对象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称为不当类比。
谬误示例
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
逻辑谬误八:强加因果
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
谬误示例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中举》)
逻辑谬误九:循环论证
在论证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
谬误示例
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1.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划分不当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2.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
自相矛盾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3.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强加因果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4.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
以偏概全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5.在抗洪救灾中,党员和干部应该站在前面起带头作用。
概念交叉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6.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上车。
概念包容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7.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自相矛盾:“最”——“更”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8.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不合事理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9.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
混淆因果
日常生活因逻辑谬误导致的语病
10.她的父亲长得和她很像。
主客颠倒
文本中的逻辑谬误
无意为之的逻辑谬误
刻意为之的逻辑谬误
分析下列文本中的逻辑谬误
“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说。
“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正传》)
——偷换论题
分析逻辑谬误带来的艺术效果
坡公(苏轼)在维阳,一日设客,十余人皆名士。米元章(米芾)亦在座。酒半,元章忽起自赞曰:“世人皆以芾为癫,愿质之子瞻。”公笑曰:“吾从众。”(《调谑编》明?王世贞)
——模棱两可
分析逻辑谬误带来的艺术效果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才数岁时,有客人在一只笼子里装了一只獐和一只鹿来问他:“何者是獐,何者为鹿?”王元泽回答:“獐边是鹿,鹿边是獐。”客大奇之。
——循环论证
分析逻辑谬误带来的艺术效果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精神与肉体
生存与死亡
偷生与不朽
分析逻辑谬误带来的艺术效果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祝福》)(共18张PPT)
逻辑的力量(第一课时)
单元整体结构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思考:本单元的各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
从现象到本质
从理论到实践
古希腊:“逻各斯”
——言辞、理性、秩序、规律
先秦:墨家《墨经》
古印度:正理、因明
清末:严复译《穆勒名学

logic——逻辑
逻辑发展的历史
1.规律、事理。
2.道理、理论。
3.思维的规律。
4.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5.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逻辑的含义
逻辑的基本概念
命题:判断性语句。
推理:将一组命题结合起来的过程。
论证:用某些理由支持某一结论的思维方法。
思考:下列哪句话属于命题?
1.鲸鱼是一种哺乳动物。
2.请你快一点。
3.哦,我的天啊!
4.你知道如何下象棋吗?
——命题的特征:断言
陈述句为主
推理示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论证过程示例
论证的图示
命题①
结论
命题②
思考:三个关键概念间的关系
命题
推理
论证
逻辑
思维与论证的关系
思维与论证
思维形式
思维规律
思维方式
推理与论证
保证论证的准确性
全面深入
垂直思考法
事物
直线思考
浅表层
高概率事件
深层
逻辑思考
特定部分
对特定部分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水平思考法
事物
关注低概率事件
曲线思考
即兴发挥
对事物整体做浅层分析
思维导图的价值与意义
1.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的思维工具
2.思维导图是非线性思考工具
3.思维导图是思维激发工具
4.思维导图是思维整理工具
5.思维导图是系统思考工具
学习任务:绘制思维导图
1.在白纸的正中央写下你正在学习或阅读的主题,我们可以把该主题看成一棵大树的主干。
2.将该主题的每一个要点变成一条分支。
3.在每个分支上写一个关键词或短语。
4.用箭头来表示不同分支之间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字体大小来表示一条信息的重要性,重要的信息用较大号字体来表示。可以用符号和插图表示重点。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示例
思考下列关系
思维
逻辑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