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识记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百团大战的相关史实。
2.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
3.认识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系,体会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创造精神和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在正面战场,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用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淞沪会战
1937.8-11月
太原会战
1937.9-11月
武汉会战
1938.6-10月
徐州会战
1938.1-5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1942.1月
敌后战场:
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
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
百团大战
1940年6-12月
抗日根据地
一、平型关大捷
平津
太原
平型关
石家庄
徐州
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为配合国民党作战在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设伏,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1.背景: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
,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
平型关有何战略地位?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平型关大捷
天
津
北平
大同
平型关
淞沪会战
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略性防御战役。
主要战役:
天镇战役、
平型关战役、
忻口战役、
娘子关战役、
太原保卫战。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
板
垣
征
四
郎
平型关大捷
天
津
北平
大同
平型关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
板
垣
征
四
郎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部队
歼敌
影响
1937年9月
山西东北平型关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林彪115师
歼灭日军1000多人
林彪
蒋介石在1937年9月26日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
1.背景: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
毛泽东在窑洞中撰写《论持久战》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二: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因为没有游击战的辅助也就不能战胜敌人。
(注: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方式。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观点有哪些?
材料一:
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论持久战
》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发表的意义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目的:
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到敌人后方去
2.建立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先后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名称
创 建 者
晋察冀
聂荣臻
晋冀鲁豫
刘伯承 邓小平 徐向前
晋绥
贺龙 关向应
苏南
陈毅
江北
张云逸
晋鲁豫
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第一块
抗日根据地
中心: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开展人民战争的特点: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4人民游击战的方式:
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
根据地军民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冀中地区地道战示意图
地雷战
阳明堡机场夜袭战
夜袭战
麻雀战是抗日游击战的一种作战形式。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三五成群,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而创造的游击战战法叫作“麻雀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材料二
到抗日战争后期,主要抗日根据地有晋察冀(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山西五台山)、晋绥、晋冀豫、冀鲁豫、陕甘宁、湘鄂赣等块。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1亿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又开始的4万人发展到120万人。这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
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说明共产党是如何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有何作用?
措施:
1.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政治上)
2.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经济上)
作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5、巩固抗日根据地
(1)主要措施:
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巩固抗日根据地
(2)作用: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区别:抗战路线不同,依靠
的武装力量不同,战场区域不同,抗战的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会战,打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基本是游击战和运动战。
联系: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在战略防御阶段,如果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
的积极抗战,就不会有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迅速发展,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相持阶段的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若没有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战和牵制日军,正面战场的抗战就不会坚持到底,战略反攻也不会很快到来。
三
百团大战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囚笼政策:
三光政策: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沟。
烧光、杀光、抢光
1.背景
2.目的
粉碎日军“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士气
2.概况
百团大战
时间
地点
指挥
主要
目标
1940年下半年
华北
彭德怀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毛泽东
唯我彭大将军.
谁敢横刀立马,
大军纵横驰骋.
山高路远坑深,
彭德怀副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群众欢迎凯旋归来的八路军
历时数月,战果辉煌。
百团大战后民兵在太行山拆除日军防御工事
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845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支。八路军也伤亡1.7万人。
3.战果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央领导同志为百团大战题词
百团大战纪念碑(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
4.意义
【
三次重要战役一览表】
时间
地点
主要战绩
历史意义
1937年
9月
平型关
八
路
军
一一五师
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
大批军用物资。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1938年
台儿庄
李宗仁
歼灭日军一万多人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仗
1940年8月
华
北
彭德怀
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
拔掉据点近3000个,
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
中国军队主动
出击日军的
最大规模战役
平型关
大
捷
台儿庄
战
役
百
团
大
战
指挥者或
部队名称
战
役
名
称
课堂小结
抗日战争
国民党
共产党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掩护敌后
战场开辟
相互配合
协同抗日
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抗日根据地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卢沟桥事变②西安事变③台儿庄战役④平型关大捷⑤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⑤③
C.
②①④③⑤
D.
①②④⑤③
C
挑战自我
3.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是(
)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大生产运动
C.采取地雷战、地道战
D.发动农民起义
A
2.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
A.太原
B.延安
C.长沙
D.台儿庄
B
5.下列有关百团大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目的是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B.发动的时间是1940年下半年
C.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D.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
C
4.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
)
A.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C.坚定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D.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D
6.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卢沟桥事变②西安事变③台儿庄战役④平型关大捷⑤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⑤③
C.
②①④③⑤
D.
①②④⑤③
C
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