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22: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古诗三首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习俗的描绘,但韩翃的这一首传诵最广。诗歌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的景物,通过“飞”“斜”,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 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极为动人的篇章。 诗歌大意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 却只能相顾无言。诗人开篇先描绘了仰望星空所见之景,进而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情感悲剧,随后便沉浸于对织女的想象中,想象她是如何地忧伤难过,进而发出感慨:牵牛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含情凝望,不得相会,更无法对话。诗中对织女的描绘非常细腻:“纤纤擢素手”写女子白皙修长的手,极富美感;“札札弄机杼”,一个“弄”字动态尽出。这两句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娇柔、勤苦。从“不成章”到“不得语”,隐忍、静默中蕴蓄着强烈的情感,含而不露,反而更增加了其感染力。这首诗不仅感情浓郁,意蕴深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诗中大量运用叠字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这些叠字的运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叠字都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诗歌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冷寂。“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使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既点了题,又使想象的意境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诗人在这样的夜晚驻足凝望明月,“冷露”与“无声”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自然而然地想到肯定不止自己一人如此。 “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亲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教材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5.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教材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让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如,“侯”易与“候”混淆,可以从字音、字义两方面帮助学生区分,提醒学生写“侯”字时不要多写一竖。“盈”上半部分“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字宜写小一些,最后一笔要变点。“栖”右边是“西”,不要写成“酉”。
2.阅读理解
教学之初,可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资料理解古诗大意;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了解的传统节日习俗或平时积累的古诗词,加深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
(1)通过多种方法把握古诗内容。
教学时,应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应提示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在关注字义、词义的同时,也关注注释里对相关习俗的介绍。如教学《寒食》一诗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春城”“御柳”等关键词的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字面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对“寒食节”的介绍,更好地把握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另外,借助补充的课外资料,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资料可以是学生课前自己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课上适时补充的,如寒食节取新火的习俗、中秋望月咏怀的传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正确理解诗意。如《寒食》一诗,所写内容与寒食节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禁火习俗的由来,教师再适当补充春季“改火”习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理解诗意。如,《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牛郎织女》把握古诗大意;《十五夜望月》与学生熟悉的中秋节相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学过的有关中秋节或赏月咏怀的古诗把握诗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画面。
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诗句边展开想象。一是借助诗句展开想象,二是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三是联系传说故事或搜集到的民俗资料展开想象。注意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寒食》一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无处不飞花”“御柳斜”,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从“飞”和“斜”中体会春日美景的灵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可以先引导学生交流寒食节赐火的习俗,再抓住“传”“散”想象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最后,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可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轻烟袅袅的感觉。《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使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字,以及双声词“河汉”“素手”“清浅”等。朗读时,“迢迢牵牛星”可以读得慢些、长些,因为“迢迢”是形容路途很遥远的,表现了牛郎和织女相隔很远很远。接下来的“皎皎”二字起调就可以读得稍高、稍短,表现出织女星洁白明亮的样子。“纤纤擢素手”可将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想象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织布的样子。“札札”可读得稍微短促点,仿佛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响。后面几句,可以读得稍微低缓些, 最后一句适当拖长语调,想象织女面向银河另一边, 望眼欲穿的画面,仿佛听到织女因悲伤而哽咽的声音,就能体会出织女无尽的思念。《十五夜望月》是中秋佳节之时思亲怀人的一首诗。学生对于中秋节并不陌生,教学中重在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庭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同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面对一轮圆月,诗人作何感想,对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思念之情。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人尽望”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要读得悠远、绵长一些。
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古诗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袁枚《随园诗话》中,“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加深对“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理解。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或传说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如《寒食》,可以抓住“飞花”“御柳斜”“传蜡烛”“轻烟”这几个词语或短语想象画面;《十五夜望月》可以抓住前两句中的意象“鸦”“桂花”等想象画面。教师还可以结合古诗自身的特点指导背诵,如《迢迢牵牛星》中多用叠词,可以请学生品味这些叠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完成背诵积累。
3.积累交流,拓展阅读
课后安排了“选做”,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词。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查找资料的工作。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交流已有的知识积累,如三年级学过的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到的节日习俗;再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查找到的古诗,并交流自己查阅资料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如从诗中知道了什么节日习俗。这部分的教学要注意,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分析,能让学生增进对节日民俗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即可。
课前准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本课相关传统节日、习俗,以及作者的相关介绍和作品;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古诗《寒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风俗的现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看一看它们分别描写的是哪些传统节日,古人在过节时又是什么感受。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出示本课生字和重要的多音字。指名读生字,注意字音是否正确,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侯”注意不要读成hòu。“章”是翘舌音、后鼻音。“盈”是后鼻音。“栖”注意不要读成xī。“纤、脉”是多音字,在本课分别读xiān、mò。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章”上部“立”要写得扁平,底横舒展。
“盈”上半部分“乃”字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画要出头;“又”字宜写小一些,最后一笔要变点。
“侯”中间没有短竖,注意与“候”的区别。
“脉”右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栖”右边是“西”,不要写成“酉”。
4.生齐读三首古诗,读通读顺。
5.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提示: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翃的《寒食》。
板块三 了解“寒食”,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呢?(指名发言)
(2)教师小结。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  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
2.介绍作者。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翊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3.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试读停顿。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情感和停顿。
(3)指名读,齐读。
寒 食
[唐]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板块四 细读古诗,把握大意
1.分组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教师相机课件出示重点词语释义。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花:这里指柳絮。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2.解释诗意。
指名学生说。教师课件相机出示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春天的长安城里到处柳絮飞舞,寒食节宫中的杨柳在春风中飘拂。黄昏时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王侯贵族的家。
板块五 精读古诗,感受诗意
1.师:诵读古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春意盎然的景色。“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学习第一、二句。
句段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无……不……”这一句式的表达效果思考。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2)师:“飞”字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将该字放到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体会诗歌炼字的妙处。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3)师:“飞花”就是风中的花,同学们还能从诗中的哪个地方感受到风?(提示:“斜”字也是间接写风)
(4)齐读第一、二句,感受诗人笔下的春意。
(5)补充介绍:寒食节有禁烟火、吃冷食、祭扫、踏青等风俗,诗句中提及的是禁烟火这一习俗。
3.学习第三、四句。
句段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节那天家家户户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奇特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皇宫、权贵豪门;不满、轻蔑)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提示: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权贵的专宠,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师:本诗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花”“风”“柳”“烟”等归纳。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5.推荐阅读:除了韩翃的《寒食》,还有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寒 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板块六 课文回顾,背诵古诗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学生背诵古诗。
4.小结: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春天的长安城热闹繁华,处处飞花,以及夜晚宫中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耍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古诗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寒食》,哪位同学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2.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传统节日中的习俗。
板块二 熟读成诵,学习《迢迢牵牛星》
1.过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接下来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出示课件讲解出处。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首句为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3.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试读停顿。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情感和停顿。
(3)指名读,齐读。提醒注意“迢、纤、泣、涕、盈、脉”这些易错字的读音。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尝试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教师相机课件出示重点词语释义。
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擢:伸出。
素:白皙。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杼,梭子。
章:花纹。
涕:眼泪。
零:落下。
相去:相隔,相距。去,距离。
复:又。
几许:多少,这里指多远。
盈盈:清澈的样子。
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语:说话。
(2)解释诗意。
指名学生说。教师课件相机出示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遥遥相望的牛郎星,明亮皎洁的织女星。(织女)轻巧地举起柔美洁白的双手,织机“札札”作响。她(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一匹布来,哭得泪落如雨下。银河的水既清又浅,(两星)相距又能有多远?在那又清又浅的银河两边,(牛郎织女)只能含情脉脉地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5.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明确写作思路:第一、二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6.结合神话传说,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二两句。
句段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①结合句意理解“迢迢”“皎皎”两个词,体会叠字的妙用。
师:“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 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②师: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提示:以牵牛、织女起兴,借事托物,点明了描写的对象)相机讲解“起兴”这一手法。
起兴,又叫“兴”,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意思是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牵牛星”“河汉女”是物,下面写的是人,由此可以看出是起兴手法。
(2)学习第三、四两句。
句段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的样子。
(3)学习第五、六两句。
句段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4)学习第七、八两句。
句段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这两句照应诗的开头,描写河水既清且浅,本可涉水而过,相聚有期,体现出织女心中的哀怨。
(5)学习第九、十两句。
句段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
师: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提示: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清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6)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①师: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提示:本诗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能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的故事。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表达了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②师:你们能从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离别的哀愁和相思的痛苦?(提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感受叠词的韵律美。
①师:在读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提示:这首诗有六句以叠音形容词开头)
②讲解叠字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用这么多叠字的好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
叠音字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音律美。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纤纤”是形容双手洁白、美丽而纤细,写出了织女的柔美。“札札”是拟声词,状织机之声,写出了织女织布的辛劳。“盈盈”,清澈的样子,但这里也可形容女子仪态的美好,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脉脉”表现了织女与牛郎含情相视的情态,使饱含离愁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读出叠字的韵律美。
教师点拨朗读技巧:“迢迢牵牛星”可以读得慢一些、长一些,表现出牛郎和织女相隔很远很远;“皎皎”二字起调可读得稍高、稍短,表现出织女星洁白明亮的样子;“纤纤擢素手”可将语调放得轻柔一点,读出其中的柔美之感,想象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织布的样子;“札札”可读得稍微短促一点,仿佛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响;后面几句,可以读得稍微低缓些;最后一句适当拖长语调,想象织女面向银河另一边望眼欲穿的画面,听到织女因悲伤而哽咽的声音,进一步体会织女无尽的思念。
8.拓展阅读。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板块三 熟读成诵,学习《十五夜望月》
1.过渡: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提笔一抒己志。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
2.引导学生交流课题: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提示:“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3.介绍作者,课件同步出示。
王建(约767—约830) ,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其诗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约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有《王司马集》传世。
4.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试读停顿。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情感和停顿。
(3)指名读,齐读。提醒注意“栖、冷、露、湿、尽”这些易错字的读音。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尝试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教师相机课件出示重点词语释义。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秋天冰冷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
(2)解释诗意。
指名学生说。教师课件相机出示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庭院地上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里深秋冷露静静地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可尽情欣赏,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6.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二两句。
句段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语言风格、表现的画面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师:“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②师: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吗?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庭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想象面对此景,诗人作何感想。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两句。
句段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两个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可以。“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②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几句?
学生回答。教师系统讲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看似无理,却更加显得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思念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众人之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师: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冷”“秋思”思考。指名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怀人的情感。
7.背诵古诗。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全班齐读。
(3)根据诗歌内容,出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皎月等。学生结合图片尝试背诵诗歌。
8.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古诗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自由发言。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理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唐]岑参《逢入京使》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宋]李觏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提升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
2.拓展:本文这三首古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关,还有很多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请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注重朗读。“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第一,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第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展开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2.合作探究。这三首古诗语言优美,情节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叙述的内容均为习俗或民间传说,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教学过程中,可合理地安排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诗中的习俗和情感。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诗歌学习的主要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