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话题既同本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材第一部分,点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并配以三幅插图,这三幅插图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风俗活动,有利于唤起学生对风俗的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展他们的习作思路。第一幅图是春节拜年,第二幅图是闹花灯,第三幅图是中秋节包饺子。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提示学生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并从怎么搜集资料、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进行相应指导。针对当前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个别落后的风俗的现象,教材特别提示“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理解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认识到有些风俗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材第三部分,对习作后的评改和展示提出了具体建议。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材建议把全班的习作集中起来编一本风俗作品集,为学生创设分享、展示习作的平台,提升学生习作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通过查阅资料或采访他人,深入了解这种风俗。
3.尝试运用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根据表达的需要,做到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重点难点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根据表达的需要,做到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学策略
鉴于学生可能对家乡的风俗缺乏深入了解,写起来存在一定难度。故本次习作宜提前布置,引导学生先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风俗,搜集相关资料。接下来,引导学生在充分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列出习作提纲。然后,再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文章详略,进而明确习作思路。习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习作的交流、评改,进一步完善习作内容。最后,将班内习作编成一本风俗作品集,交流传阅。
1.搜集资料,准备素材
教师提前布置本次习作活动。在学完《北京的春节》后,由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介绍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风俗外,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风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谈一谈自己知道的风俗习惯,如小孩子满月抓周的仪式,迎送宾客礼仪,祭祖、嫁娶、丧葬中的风俗习惯,乔迁新居的仪式,盖新房上梁的仪式……让学生通过交流,打开习作思路。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风俗,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对一些风俗习惯有感性的认识,但对风俗的来历、寓意可能了解较少,故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主要从风俗的来历、内容或活动形式、寓意、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等方面多搜集资料,或根据自己习作的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设计资料搜集单,让学生按照搜集单的提示,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交流资料,列出提纲,明确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搜集的资料,再全班交流。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习作内容,写出习作提纲。提纲可以分条或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对于想要介绍一种风俗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才能表现这种风俗的特点。如,可以介绍这种风俗的来历,可以介绍这种风俗的内容或活动形式,还可以介绍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想到的几个方面都列下来,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怎样安排这几方面的内容才能让人读明白,以此来合理地安排习作提纲。对于想要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经历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列出可写的内容。比如,回忆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具体过程,想想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或对活动某方面的看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下册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提示本次习作与三年级相比有所提升,要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如场面描写,把活动现场的情况写清楚,还要写出自身的感受。
3.处理详略,突出重点
学生明确习作要写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详略的安排,再让学生围绕自己想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本次习作重点要介绍什么内容。如,选择“介绍一种风俗”,如果主要目的是想让大家了解这种风俗,就可以重点介绍这种风俗的内容或活动形式;如果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这种风俗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重点介绍风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及自己的思考;如果主要目的是突出这种风俗的历史底蕴,可以重点介绍它的由来。在介绍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写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如果选择“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重点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等方面的内容,略写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等方面的内容,将其穿插在行文中。
4.互评互改,展示成果
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后,教师可以组织写相同风俗或是习作内容相似的同学一起交流评改,互相启发。对于不同内容的习作,评改的关注点有所不同。针对“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是否抓住了重点来展开交流。如,可以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这种风俗的特点写清楚了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他是围绕这个主要意思来写的吗?针对“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的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是否有机穿插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展开交流。如果习作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引导习作作者再次回忆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充实相应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组织全班交流,为学生作评改示范。如果学生对某种风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鼓励大家共同交流。
学生修改习作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一本民俗作品集,把大家的作品收录进来。制作作品集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按照什么类别进行编排。如,可以按照习作的内容,分为“风俗介绍类”和“参加风俗活动经历类”两部分,或者是“这种风俗我知道”“风俗活动快乐多”两部分;也可以按照风俗的不同类型,把作品集分为“人生礼俗类”“竞技娱乐类”“岁时节日类”等不同部分;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作品集中加入一些相关风俗的图片或自己的绘画作品,丰富作品集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或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运用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做到抓住重点,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思维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学着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板块二 观察图片,交流讨论
1.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三幅图,思考:这是什么节日?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总结:图一是春节,两个小朋友在拜年,门上贴着春联;图二是元宵节闹花灯的场景;图三是中秋节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
2.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教师课件出示习作要点。
(1)介绍一种风俗。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确定风俗的主要特点和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体验。
(2)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穿插风俗的特点和来历。
(3)可以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师: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4.师:同学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发言。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风俗、故事传说,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师: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除夕——吃年夜饭、贴年红(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走百病等;清明节——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吃青团等;端午节——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洗草药水等;中秋节——走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燃灯、竖中秋、舞火龙等;重阳节——晒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5.引导学生回忆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详略得当。作者用通俗易懂、富有“京味儿”的语言,对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句把藏戏的特点写了出来,接着详写藏戏的由来,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
板块三 明晰写法,拟写提纲
1.材料选择。
师:选择你们了解的、有亲身经历的风俗或风俗活动,进行描写。
(1)出示相关风俗或风俗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回忆家乡的风俗。
(2)教师点拨要点: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观察时,除了仔细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等细节;注意观察的顺序。
2.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交流习作写法。教师课件出示写法指导。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3)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4)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拟写习作提纲。
(1)教师提示: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内容?根据所介绍的风俗特点,拟什么题目合适?要做到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简略一点。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板块四 例文引路,发散思维
例文见《教材1+1》对应的“范文评点”。
1.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例文并思考:例文围绕“重庆火锅”这一主题,从哪些方面写了重庆火锅?
(2)学生阅读例文并在纸上梳理概括。教师巡视。
(3)教师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适时指导,并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说明指导。
重庆火锅的地位;调料的制作方法、吃法;重庆火锅的三大特点。
(4)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明确例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安排全文,详写了火锅调料的制作方法、重庆火锅的三大特点(麻、辣、烫),略写火锅的地位、吃法,进一步理解此次习作如何处理详略安排。
(5)引导学生阅读介绍火锅“麻、辣、烫”三大特点的段落,体会活泼幽默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让学生明白此次习作可以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进行一些详细的描写。
(6)引导学生默读首尾两段,体会首尾照应、简练收束全文的好处并运用到习作中。
(7)教师对例文在表达方面的特色进行总结。
2.小结:要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反映出民风民俗的情趣。写民风民俗,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生活情趣。注意不要生搬硬套所查阅的资料,要将资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进去,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感染力,才能吸引人阅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写作,将所学的习作技巧运用到习作中去。
2.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改中取长补短,增强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的兴趣。
3.学生通过评改交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创作并定稿。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写法,激发创作
1.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的收获。
2.教师归纳指导并导入: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回顾和对例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写文章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来通过具体的习作来运用这些方法。
3.学生再次回顾此次习作的主题和任务。
4.出示此次习作的要求,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梳理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针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再次辅导。
(1)介绍一种风俗。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确定风俗的主要特点和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适当加入自己的体验。
(2)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穿插风俗的特点和来历。 (3)可以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板块二 交流修改,展示评价
1.过渡:美玉是雕琢出来的,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完成了此次的习作,但是这个只是初稿。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写的文章,通过修改,让我们的习作更完善。
2.学生交换欣赏习作。
3.教师结合此次习作的要求和平时习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完善。
(1)“介绍一种风俗”的习作,是否写出了风俗的特点,是否抓住了重点。“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的习作,是否重点描写了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是否有机穿插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2)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3)句子表达是否符合规范。
(4)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4.学生结合修改要求进行自我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全班评改交流,重点指导发现的问题和需要强调的地方。
6.根据师生共同修改中发现的问题和习作修改的要求,同桌或分组互相传阅习作,交流还需要再修改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是否有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
7.指名学生分享自己评改的习作,并说说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作者达成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指导,尤其注意对新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指导。
8.学生再次根据全班交流的情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定稿。
9.誊抄习作。
10.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1.指导立意、方法。本次习作,要侧重指导习作的立意和方法。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习作时,要提醒学生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而要挖掘出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同时,要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样,从交流风俗,归纳写法,到动笔写作,反复修改,学生在完成习作的同时,对民俗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学习写法,巩固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出示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掌握写作方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文章哪些方面需要修改。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修改,锻炼创新地修改,从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