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23:0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 讲述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小男孩的故事。尼尔斯调皮、贪玩、任性、懒惰、不爱学习、喜欢捉弄小动物,以至于家禽看到他也会咬他。尼尔斯因对同住一个村庄的小精灵不恭敬、出尔反尔而受到惩罚,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还没等他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已经骑在家鹅马丁的脖子上,和一群野鹅飞上了天空。从此,尼尔斯骑在鹅背上走南闯北,周游各地,历时八个月才返回家乡。旅途中,尼尔斯饱尝了风险和苦难,但他也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听到了许多古老的传说,结交了许多真诚的朋友。他逐渐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蜕变成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教材节选部分描述的是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去牛棚找小狐仙,他先遇到了麻雀,麻雀嘲笑他是“拇指大的小人儿”;接着是受过他欺负的鸡没完没了地追着他说“他活该!他活该”;随后尼尔斯遇到了猫,猫也不愿意告诉他小狐仙的去向,并且当恼怒的尼尔斯又要去揪猫尾巴时,平时温柔和善的猫却将他狠狠扑倒;吃尽苦头的尼尔斯又到了牛棚中,引得牛棚里吼声四起,牛棚里的牛都想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平日捣蛋的小男孩。既后悔又害怕的尼尔斯意识到院子里没有谁愿意帮助他找小狐仙,于是无奈地爬上了围墙,恰逢看到自己家的雄鹅要和大雁一起飞走,为了让家里不受损失,他跃上了鹅背,开启了此次旅行。
选文部分的插图共有四幅,第一幅是小人儿尼尔斯站在院子里的台阶上向鸡、鹅询问小狐仙的去向,庞然大物般的鸡、鹅和弱小的尼尔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幅是牛棚中的牛正怒气冲冲地盯着小人儿尼尔斯,对尼尔斯之前的做法表示不满;第三幅是小人儿尼尔斯坐在围墙上环顾自己的家,他像蚂蚁般弱小,显得无助而孤独;第四幅为背景图,尼尔斯最终骑着白鹅飞到空中,开启旅行。
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采用了“变形”这一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尼尔斯的“成人”之路,就是通过被变形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开始的。变形后,强弱身份被置换,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飞扬跋扈、调皮捣蛋又爱搞恶作剧的十四岁少年,更像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变形赋予了平常事物不一样的属性,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故事主人公建立初步印象。
2.结合插图,了解文中的精彩情节,聚集动物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品析作品的能力。
3.学会移情体会,感悟“坏”孩子也能变成好孩子的主旨。
4.通过想象、推想、猜想、讨论等学习方法,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阅读童话故事,聚集动物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学会移情体会,感悟课文主旨。
教学难点
通过选读精彩片段和想象、推想、猜想、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了解故事的趣味性,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策略
1.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扫清文字障碍,解决重难点。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交流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及节选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交流时,学生可以概括主要内容,可以给各部分列小标题,还可以借助插图把握主要故事情节,从而梳理文中出现的动物,思考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
2.自主阅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为重点,让学生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熟悉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学习提示中,第一个学习要求对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动物们的表现,二是尼尔斯自己的变化。这两部分内容交织在一起,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自主阅读和圈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抓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感受动物们的表现,体会主人公的形象。
3.拓展延伸
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相互之间可以分享、交流故事情节。可以围绕学习提示的第二个学习要求,从小说目录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标题进行猜想,唤起学生对这些故事情节的好奇,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与有趣。
本文只是整本书的一个缩影,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能理解本文内容(故事情节)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之一,而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课前准备
1.阅读小说《骑鹅旅行记》。
2.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同自己的父母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旅行吧,能分享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经历吗?(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和感受;教师点名来说一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小男孩,他和你们一样,开启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旅行。但是,他乘坐的交通工具非常独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2.过渡:这篇课文节选的是原著中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教师请学生介绍作者,并出示课件展示。
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女作家。1909 年因为“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瑞典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代表作有《骑鹅旅行记》《阿尔纳先生的钱》《一座贵族庄园的传说》。
塞尔玛·拉格洛芙年幼时因下肢患疾,行走艰难,主要与书籍和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朝夕相伴,因此接触了大量的童话、民间传说等。这部小说是她在认真研究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调查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完成的。
4.小结:有人说,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我们作为读者,在读书的时候,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所以,了解作者及写作的相关资料,对于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板块二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学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老师巡视指导。
(1)运用查字典、求助同学等方式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读通句子。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鸡冠”中的“冠”读ɡuān;“爪子”中的“爪”读zhuǎ。
3.课件出示不易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警示。
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
乌合之众: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也形容被纷繁的事物或景象弄得不知如何是好。
九牛二虎之力:形容很大的力量。
4.(1)想一想: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角色?为什么小动物们都不喜欢尼尔斯?
(2)说一说:对文中不同角色的第一印象。初步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3)猜一猜:随着故事的发展,尼尔斯还会遇到哪些人或动物?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5.全班分享:请同学们先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6.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1)角色:尼尔斯、鸡、鹅、猫、三头牛、大雁、雄鹅。
原因:因为尼尔斯曾经扯过公鸡的鸡冠,揪过猫的尾巴,用木鞋打过牛,把马蜂放进牛耳朵……所以他们都不喜欢尼尔斯。
(2)第一印象:尼尔斯——霸道、调皮捣蛋、喜欢捉弄人、不受他人喜欢;鸡、猫、牛——小心眼儿,记恨尼尔斯;雄鹅——向往外面的世界。
主要内容:本文写变小的男孩在寻找小狐仙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以前被他欺负过的动物,男孩通过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3)示例:尼尔斯还会遇到狐狸、海豚、老鹰等。尼尔斯智斗狐狸,救出大雁。
板块三 精读课文,领悟表达
1.交流探讨。
(1)教师课件出示交流任务,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①在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尼尔斯变化后,别的东西对于尼尔斯来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尼尔斯变化后,拥有了哪项他曾经不曾有过的技能?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圈画关键词句;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①尼尔斯变小了。
②别的东西变大了。
③尼尔斯能听懂禽兽说的话。
2.感受态度。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感受那些“庞然大物”对小狐仙尼尔斯的态度。(出示课文插图)
麻雀和鹅不怕他,叽叽、咯咯笑话他。(板书:笑话他)
鸡咯咯里咕不怕他。(板书:不怕他)
猫咪凶他,差点咬死他。(板书:凶他)
牛棚里的牛一片混乱,吼声四起。(板书:吼他)
(2)过渡:是的,小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世界上所有他熟悉的东西都变大了,他变成了弱小的小狐仙,他能听懂动物们说的话,也知道动物们并不喜欢他。
3.聚集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的特点。(小组交流,指名答)
要点:①奇幻的情节——如变成拇指大的人儿、骑上鹅背飞上天等,带有浓厚的想象色彩;②紧张的节奏——如动物们和尼尔斯的对话,猫和尼尔斯的较量等,都引人注目;③细致的刻画——如文中多处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而细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物形象。
4.全班交流,引导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答案,课件依次出示下列句子,并一一引导感悟。
句段1:“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
(1)抓住“想”字,展开探究。
①结合前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小尼尔斯为什么会这样“想”。
②复述“想”的内容,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③学生结合“想”字,思考:句段1属于什么描写?表明了什么?
心理描写。表明男孩不相信自己会变小,他希望这只是一场梦或一种幻觉,过一会儿就会恢复正常。
(2)结合原著,了解男孩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因为男孩有一天戏弄了一只小狐仙,小狐仙很生气,就把男孩变小了。
句段2: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请你告诉我,在哪里能找到小狐仙?
(3)指名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课件出示句段)
(4)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讨论句段2中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同桌相互讨论;教师指名答,并板书“反问句”“疑问句”)
这两个句子用法不相同。第一句是反问句,意思是“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都很熟悉”;第二句是一般疑问句,是男孩在寻求答案。
(5)引导学生在“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这个句子下面作标记(或画横线,或画浪纹线),学习句式特点,再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注意。
仿写示例:不劳动,连棵花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6)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熟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句段3:那是一只大黑猫,脖子下面有个白斑点。他的皮毛平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的爪子收缩着,灰白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缝,样子十分温柔。
(7)学生快速默读这部分内容,抓住并圈画关键词,体会猫的形象。(教师板书:白斑点、皮毛平滑、爪子收缩、灰白的眼睛、温柔)
(8)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探究写法,积累句子。(教师在“白斑点、皮毛平滑、爪子收缩、灰白的眼睛、温柔”后接着板书:外貌描写)
(9)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好看的猫真的“十分温柔”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猫的样子看上去十分温柔,但实际上猫不是一直都很温柔。当男孩想继续去揪猫的尾巴时,猫就变得十分凶狠。
具体可以从文中以下几处看出来:
第15自然段——猫稍稍睁了睁眼睛,里面射出了一道寒光。
第17自然段——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腰,伸直了腿,四脚抓地,尾巴变得粗而短,两耳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  第18自然段——这时猫突然一跃,径直朝他扑了过去,把他摔倒在地,跳到他身上,前爪按住他的胸口,对着他的咽喉张开了大嘴。
第19自然段——男孩感觉到猫的爪子穿过他的背心和衬衣,刺进了他的皮肤,锋利的犬牙触到了他的咽喉。
(10)过渡:面对如此“温柔”的猫,男孩尼尔斯感到害怕、羞愧,他赶紧溜走。他会溜到哪里去呢?(板书:牛棚)
句段4: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少有三十头。
(11)朗读句子,品析修辞手法。
①引导学生对比“三头牛”和“至少三十头”,探究“虚”“实”。(“三头牛”实写牛的头数,“至少三十头”虚写三头牛的吼声)
②再读第二个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至少三十头”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三头牛“吼声四起,一片混乱”的喧闹场景说成是“至少三十头”牛说话,表明整个牛棚的声音之大。
(12)教师提问:为什么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吼声听起来至少有三十头呢?(指名答)
因为这三头牛以前经常被男孩欺负,所以看到男孩变得很小后,他们心里十分痛快,也十分激动,每头牛都想诉说男孩的恶劣行径。这样一来,整个牛棚就十分喧闹。
(13)过渡:想一想这三头牛都说了些什么,读一读后文男孩和牛的对话,从中体会男孩的顽皮。
句段5:院子里不会有人帮他寻找小狐仙,这他是能够理解的。
(14)默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能够理解”体会男孩此时的心情。(教师板书:后悔、难过)
(15)结合上文与几种动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男孩现在能够理解了?
男孩自从变小后,发现麻雀和鸡在嘲笑他,和猫打架却被猫狠狠教训了一顿,牛棚里的三头牛想找他报仇。通过这些事,男孩明白了他以前经常作弄、欺负院子里的动物的行为,给动物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现在他们不帮助自己,也在情理之中。
(16)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想象:既然小男孩能够理解动物们的做法,说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他会一直顽劣下去吗?
示例:尼尔斯不会一直顽劣下去,他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句段6:这天天气好极了。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而他却坐在那里十分难过,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引起他的兴致。
(17)教师引读:这一天天气好极了——(学生接读: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而他却坐在那里十分难过,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引起他的兴致)
(18)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查词典的方法理解“潺潺”“兴致”等词语。
(19)引导学生抓住“流水”“嫩芽”“小鸟”等景物,想象“天气好极了”的画面,体会这几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教师板书:流水—潺潺、嫩芽—满枝、小鸟—欢唱)
环境描写。第一、二句描写了美好的自然环境,第三句写男孩难过的心情。美好的环境和男孩难过的心情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出男孩此时内心的难受。
句段7:别犯傻!你们一定会受冻挨饿的。
(20)教师引读:别犯傻!——(学生接读:你们一定会受冻挨饿的)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带有“!”号的句子的语气。
(2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男孩所处环境,思考: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学生齐答)
老母鹅对家鹅说的。
(2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老母鹅这样说的原因,体会老母鹅的形象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老母鹅说这句话是希望那些想和大雁一起飞行的家鹅不要飞走。因为老母鹅知道,如果家鹅离开了有人喂养的环境,然后飞到各个陌生的地方去,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就是食物问题,其次就是没有固定的住所。家鹅飞走后就要自己寻找食物和住所。这样一来,飞走的家鹅肯定就会受冻挨饿。
从这句话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老母鹅关心后辈,不希望后辈吃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母鹅甘于现状,不敢冒险。
(23)过渡:家鹅听从了老母鹅的话吗?当然没有。家鹅要飞走了,男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句段8: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句段9:父母……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
句段10: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
(24)朗读句子,探究问题。
①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了解家鹅要飞走时,男孩的想法和做法。(教师板书:想法:飞走—损失,不见了—伤心;做法:跳、跑、抱)
②引导学生通过男孩的想法和做法,看出男孩的变化,试着说一说。(小组交流讨论;指名答)
从男孩的想法和具体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思想有了变化,他开始为父母着想了。
(25)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男孩抱住了雄鹅的脖子后发生了什么?(既可从下文中找出答案,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示例:男孩被雄鹅带到了高空。
5.提问过渡:故事中的男孩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孩?你们喜欢他吗?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小组交流、分享感受)
示例:喜欢。尼尔斯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要伤害和欺负比我们更弱小的动物或人;能知错就改。
6.小组内挑选精彩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分组展示,评选最佳表演组。
朗读指导: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声音的轻重缓急,读出对应角色的形象特点。
板块四 引导点拨,拓宽思路
1.学生自由讨论:男孩尼尔斯为了不让雄鹅飞走,紧紧抱住雄鹅的脖子,却被雄鹅带到高空,之后会遇到什么事?请发挥想象,构思几个不同情节。
示例一:男孩骑在雄鹅背上不断地劝说雄鹅,后来劝说成功,最后雄鹅带着男孩一起飞回了家。
示例二:男孩骑在雄鹅背上越飞越远,结果真的像老母鹅说的一样,他们每天受冻挨饿,最后历经千难万险才回到家。
示例三:男孩觉得既然现在没法找小狐仙把自己变回原来的样子,那自己干脆和雄鹅一起飞到各个地方去见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还能找到其他办法让自己恢复原貌。于是他们就到处闯荡,最后男孩真的找到了让自己恢复成原来大小的办法。
2.展开想象,同桌交流想法:如果自己一觉醒来,也变成了和尼尔斯一样的小狐仙,你会怎样做?
示例:不知所措、冷静思考……
3.拓展读整本书:教材上的课文只是《骑鹅旅行记》这本著作中的一个小故事。整本书中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许多,同学们可以通过其他小故事,更深刻地认识尼尔斯。
示例一:“鹤之舞表演大会”主要讲述了在大雁阿卡的帮助下,尼尔斯来到了库拉山,参加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的游艺大会。在表演大会上,他见识了乌鸦的飞行舞、山兔的表演、大松鸡的啼鸣、马鹿的角斗、大雁的表演……同时,企图破坏表演大会的狐狸斯密尔也受到了“惩罚”。
示例二:“大海中的白银”主要讲述了在旅途快要结束的时候,大雁们来到了布胡斯省,正好目睹了马斯海岸边鲱鱼鱼汛的盛况。渔民们纷纷出海捕捞鲱鱼,丰收的鱼群就像波涛中的白银一般,令人们兴奋不已。大雁们带着尼尔斯在马斯海岸上空盘旋,让他分享人们收获“白银”的喜悦。
4.过渡:老师希望同学们阅读的同时能仿照本单元第一课的梗概,写一篇《骑鹅旅行记》的作品梗概。
5.学生简单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五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学习。
2.小结: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也会有尼尔斯这样的行为吗?你们要明白,动物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更是人类的好帮手。鸽子可以送信,能在茫茫大海里搜寻遇难的人;昆虫传授花粉,花草树木才会健康成长,我们才能吃上香甜的瓜果,喝上牛奶和蜂蜜……我们应该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和谐共处。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课前预习,提供学习助力。提前准备好《骑鹅旅行记》这部著作,做好课前预习。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阅读《骑鹅旅行记》,并且认真地作批注和摘记,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不怕他、凶他、吼他”等,结合句子进行品读。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结合文本,从课内到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精彩篇章,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整本童话名著,如可以续写,可以做摘记,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画出来,还可以讲一讲、演一演。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整部著作的理解,也让学生学到了阅读的方法,激发了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