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本文共三十三个自然段,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开头,按时间的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写了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第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时的过程:写了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第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父亲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课后“阅读链接”编排的是叶挺将军的《囚歌》。叶挺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英雄。这首诗感情炽烈,气势豪迈,写出了革命者虽深陷牢笼,但依然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自主练习的方式,会写“稚、避”等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交流印象最深的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方式,会写“稚、避”等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言行、神态和外貌。
4.查阅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难点
1.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学习本课生字,可结合结构分类进行记忆。如:“啪、瞪、僻”等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避、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复杂生字的笔顺笔画,如“避、瞪、瞅、魔”四个字的笔顺均较多,在书写时,要强调不可少写一点,也不可少写一横。
词语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结合文中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
2.阅读教学
(1)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交流对李大钊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带着“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等问题深入思考,画出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在头脑中不断完善人物形象的建构,以此落实课后练习第三题。如,学习“被审时”这一部分,当学生勾画出“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等语句时,再抓住“平静而慈祥”“安定”“沉着”等关键词,体会一位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的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深入感受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2)在学生关注人物表现,体会人物品格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人物的言行,在品读中感受不同人物背后的心理状态,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如,学习“被捕时”这一部分,通过抓住“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冷笑”“残暴”等关键词,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与“匪徒”不同表现背后的不同内心状态,感受李大钊同志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在抓住言行、神态、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品质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此关注课文整体,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都谈到李大钊遇害的具体日期,首尾形成一种呼应。在反复朗读开头和结尾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结尾表现了十六年前“我”得知父亲遇难时的悲痛,课文的开头表现出十六年来“我”对父亲的念念不忘,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文中类似的写法,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以加深对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的体会。如: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第20自然段写到“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前后内容的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课前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生平事迹的资料。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稚、避”等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2.导入:同学们,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
3.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评价。
4.过渡: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僻:读pì,不要误读成bì。
瞅:翘舌音,不是平舌音,读chǒu,不要读成qiū。
刑:后鼻音,不是前鼻音,读xíng,不能读成xín。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瞪”左窄右宽,左边是“目”不是“日”。
“魔”广字头的撇是长撇,里面写紧凑,不要忘记里面的“鬼”字的撇折和点。
“哼”下面是“了”,不要多写一横写成“子”。
“袍”的左边是“衤”,不要写成“礻”。
“执”不要少写一点,还要注意“执”第五笔不是横折折钩,而是横折弯钩。
3.教师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学生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含糊:这里的“糊”读轻声hu,表示不明确、不清楚,不要误读成hú或者hū)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4.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5.全班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准确。
板块三 整体感知,梳理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全过程。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说出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学生默读课文第2~33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提到的?
4.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1)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 (2)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时的经过。
(3)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4)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5.根据学生总结出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6.小结:文章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时间顺序进行发展的,分四部分向我们展示了李大钊同志被害的全过程。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强化文中的生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李大钊在被捕时、法庭上的语言、神态,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2.体会对比表现手法的反衬作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词语进行听写。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名学生回答。
3.默读课文。
板块二 品读语句,感悟形象
1.课文回忆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后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对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描写,请画出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答案,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并引导感悟。
(1)从语言描写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句段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指名读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知道什么”的意思。
这里指小孩子不应该知道。
句段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指名读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坚决”“常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同志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坚决”一词看出不容商议。
“常说”可见母亲劝说的次数不少,父亲拒绝的次数也不少。
“现在是什么时候”可见父亲知道局势非常严峻,他知道自己很危险,但是,自己生命是否安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类,在他心里永远是党和革命的工作排第一。
师小结:这些词语表现父亲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和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的大无畏精神。
(2)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句段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引导学生对“不慌不忙”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
句段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惯有”,感受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句段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①引导学生找出神态描写的词语。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学生回答。
平静:说明李大钊面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家人的爱。
3.教师补充介绍李大钊被捕后受尽敌人严刑拷打与折磨,却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
4.体会对比表现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①父亲前后态度的对比: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体会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睛”、“恐惧”……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更加突显出父亲的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板块三 聚焦写法,体会效果
1.过渡: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师: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都谈到李大钊遇难的具体日期,首尾形成一种呼应。课文的开头表现出十六年来“我”对父亲的念念不忘,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课文的结尾表现了十六年前“我”得知父亲遇难时的悲痛。
4.教师引导学生再找找文中类似的写法,以加深对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的体会。
5.教师举例示范。
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第20自然段写到“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
板块四 评价深化,引导阅读
1.教师出示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并让学生齐读。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说说你们了解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大家相互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了解的故事。
4.师:他们一个个都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让我们大声朗读叶挺将军的《囚歌》,感受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崇高吧!
5.教师应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其他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板块五 课文回顾,效果强化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本课内容。
2.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十六年前的回忆》,相信此时此刻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被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是啊,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英雄赞歌,他们这种忠于革命、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要深入学习这篇课文,需要很多课外知识的补充,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搜集资料,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本课内容篇幅较长,需要先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对课文做适当的概括和提炼。教师在教学理清课文顺序时,应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信息划分段落,概括划分段落的大意。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全面而宏观地把握课文内容和行文思路,又能训练其概括能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被审时”内容时,请学生小组合作自学,使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激发内心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