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文档属性

名称 有的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31 09: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有的人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臧克家
——纪念鲁迅有感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世说鲁迅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鲁迅虽死,精神当与中华民族永存。
——郁达夫   
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臧克家《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
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
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
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
——阮 铭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 嘲
1932年
--鲁迅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鞠 躬 尽 瘁
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臧克家 (1905--2004),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
克家诗选》等诗集。
听录音,体味情感
注意:
1、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
2、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
3、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2、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诗歌是从哪些角度将这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地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种是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类人,鞭挞后一种人。 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一.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
二.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三.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四. 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
五.摔垮--记住
六.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七.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
1、诗歌第一节中的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活”字,是指肉体活着,
第一个“死”字,是指“精神腐朽了”;
第二个“死”字,是指“肉体死了”(失去生命),
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
第一个 “死”宇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
第二个 “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
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2、诗歌的第一节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请你探究其所包含的哲理。
为人民服务的人,虽死犹生,在人民中永生 ;与人民为敌的人,虽生犹死,必然灭亡。
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一.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
二.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三.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四. 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
五.摔垮--记住
六.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七.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
“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腐朽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
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一.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
二.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三.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四. 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
五.摔垮--记住
六.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七.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
“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已亡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
各从哪方面对比的
突出鲁迅什么精神
“呵,我多伟大!”、“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高踞人民之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任意奴役宰割人民群众的人在无耻地自我标榜。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骄横、无耻和狂妄自大。
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含蓄而形象地赞美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人民的态度
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目的是什么?“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一句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期待着为扫除吃人旧世界的燎原大火的到来,甘愿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献出自己的一切。
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崇高的献身精神。
以散布他们的恶劣影响,维系黑暗的旧社会。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对荣誉的追求(人生目的)
活着为自己
死后想留名
为人民而战斗
为革命愿献身
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意思是什么?
因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欲望,把人民推向了痛苦和死亡,阻碍了历史的前进。
他们为人民而战,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幸福。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 好地活
生活的目的(对社会的作用)
侵害别人的利益
捍卫别人的利益
为什么说“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就意味着邪恶,他们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或人民革命力量),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或在革命胜利以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牺牲的人,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景仰,他们就像生机盎然的野草一样绿遍原野,为人民所广泛纪念)。
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垮” “烂”。“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身败名裂)
“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高。
两种人的不同结果
为人民某利益的人
与人民为敌的人
精神永存
精神腐朽
对人民的态度
对荣誉的追求
生活的目的
两种人的结果
做牛马
骑头上
别人更好活
想不朽
做野草
别人不能活
记 住
摔 跨
草 青
抬举很高
名 烂
下场不好
对 比
对 比
照 应
这首诗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因果关系、逐一对应的关系。
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
诗歌切忌议论,因为议论往往是抽象的,有损于诗歌的意境,可这首诗却大量的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
可以的。
尽管这首诗中运用了不少的议论,但由于这首诗在议论中饱含了诗人的感情--对鲁迅深深先生的景仰,对反动派无限愤恨,这种情感无疑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时,诗中大量地运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和贴切的比喻,从而鲜明地勾画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的形象,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歌尽管有很多议论,但其诗的意境仍然是鲜明的。
主 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写作:
1、对比
2、反复手法的运用
3、形象的议论
(1、把正面的衬托得更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2、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3、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袁隆平
王伟
李素丽
大搞科研
兴国利民
关键时刻
勇于献身
全心全意
做好本职
利布雷斯库
在2007年4月16日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罪犯拿枪扫射师生时,年届七旬的利布雷斯库教授把住教室门,关键时刻堵住枪眼,为全班同学成功逃脱,争取了宝贵时间,全班同学无一伤亡。
胡长清 原江西省副省长 自1995年5月至1999年8月,利用职务之便先后90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545.55万元。
胡长清喜欢到处题字留名。他跑到哪里写到哪里。当腐败行为暴露天下,这位堂堂的副省长成了阶下囚,原来身价不菲的“书法作品”也在一夜之间一文不值,甚至刮起了店铺招牌的“铲字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二、你觉得可以用文中哪些句子来评价他们?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
我们应该




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
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以
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老师赠语
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一,人应该怎样活着?
二,对人民的不同态度, 会得到 人民怎样不同的回报?
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
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
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
人民心中永生。
一.本文的表现手法是
  什么?
二.诗中的议论有什么
  特点?
对比
形象化
课堂总结
写 法
内 容
1、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将“我愿做 的人”补充完整,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周记。
3、阅读臧克家的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爱国诗人——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壮士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抗金名将— 岳飞
爱国将领—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朝爱国将领—于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维新志士——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伟大领袖毛泽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代伟人——邓小平
——— 我是中国人民的
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
祖国和人民!
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
党的好女儿——刘胡兰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革 命 烈 士 诗 抄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夏明翰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周文雍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杨 超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方志敏
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
—— 李少石
名 人 名 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 子
人固有一死, 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陶行知
补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与《有的人》进行比较,看看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说说不同之处在哪?
某 人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共同的美德是为人民服务,从不追求个人名利,但人民却深深爱戴他们;课文中是把两种人进行对比,某人是把你对自己的态度和人们对你的态度进行对比。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拓 展 阅 读
1.上文的体裁是__
A.旧体诗 B散文诗 C散文
2.文中的“野草”是指__
A荒野中的杂草 B象征普通百姓
C旧的封建势力 D一切革命者
3.“地面”像征_____
 “地火”像征_____
4.上文的中心是__
 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
 B.赞美野草,表达作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C.以野草自喻,同时表达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祖国的人民的愿望。
 D.以野草自喻,同时对黑暗社会以猛烈的抨击。
B
C
黑暗势力
革命力量
C
(任选一题)
1、 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 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2、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谈谈你学了本诗后的联想。
谈一谈
生 别 死 离(周恩来)
壮烈地死,苟且地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
却盼共产花开!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
这感人的永别,
永别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
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
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
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请你动动手: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炼,同学们能不能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