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语文园地一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语文园地一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8 23: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体验。前两个学习伙伴的话提示了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要关注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也要关注一些蕴含感情的描写人、事、物、景的语句。第三个学习伙伴的话提示了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个学习伙伴点明了“有感情地朗读”的双重作用:既可以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项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描述一种情景。教材提供的两个例句,分别针对太阳光很亮、天很热这两种情景,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具体描述。教材还提供了六个词语,都是描绘生活中常见情景特点的词语,让学生选择一个展开具体描述。第二项意在让学生学习用对比的方式表达感情。教材选取了《月是故乡明》《桂花雨》《父爱之舟》三篇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例句,都是通过前后事物的对比,突出表达了对后一种事物的深厚感情。学生需体会这一表达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孟郊的古诗《游子吟》。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诗的大意是:临行前,母亲在为游子缝制衣衫,那针脚分外细密,是怕孩子长久不能归家。像春日阳光一般的母爱,孩子微小的心意又怎么能报答呢!“密密缝”这个细节传递的是母亲对游子的不舍和牵挂,因为怕孩子长期在外,迟迟不能返乡,所以衣服要缝制得结实一些,这样就能更耐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孩子喻为小草,将母爱喻为春天的阳光,寄托了孩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
2.能用排比句式从不同方面叙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3.积累古诗《游子吟》熟读成诵,体会诗中表达的歌颂母爱的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交流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与途径。
2.积累古诗《游子吟》,熟读成诵,体会诗中表达的歌颂母爱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并通过描写多种事物的表现将一种情景写具体的方法。
2.感受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特点,尝试仿写。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说说阅读《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课文时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前两个学习伙伴的话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讨论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帮助梳理:可直接从抒情语句中体会,也可从对人、事、物的描写中体会。
结合第三个学习伙伴的话,交流把自己想象成文中主人公的阅读经验。如,读《慈母情深》一文时,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儿子,体会到了“我”与母亲之间的深情。
引导学生结合第四个学习伙伴的话,交流对“有感情地朗读”的双重作用的体会。比如,读《珍珠鸟》时,有感情地朗读既能表现出小鸟的可爱,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
2.词句段运用
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先读例句想象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仿说。默读例句,让学生思考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例句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第一个例句写出了“太阳光芒四射”的情景,通过人、蚯蚓、蝙蝠的感受和表现突出了“亮”的特点;第二个例句写了八月酷暑的情景,通过鸡、狗、蝉的表现突出了“热”的特点。它们都是先点明某个情景突出的特点,再描述体现这一特点的不同表现。
读一读教材列出的六个词语,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具有这些特点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教材之外的情景。教师要提示学生:不但要点明某个情景的特点,还要具体描述一些事物的表现来突出该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都通过对比进行了强调,表达了对某个事物很强烈的感情。教师可对例句作一些改变,帮助学生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让学生将改后的句子与原句作对比,发现原句用了对比的手法进行了强调,在表达上情感更强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表达对什么事物的感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接着,让学生选择例句中的一种形式仿写句子,通过对比强调自己对某事物的感情。写完后,让学生读给同学听,互相评价。
3.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自主理解古诗大意。适当点拨,提示学生借助“密密缝”想象游子临行前母亲缝衣的场景,借助“三春晖”感受诗人笔下母爱的温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的疼爱和关心,说说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理解,并交流对古诗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并运用通过描写多种事物的表现将一种情景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交流,习得方法
1.回顾: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梳理阅读方法。
(1)教师引导: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是怎么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①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②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③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④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指导学生梳理小伙伴们用来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回顾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1)出示第1课中的诗句。
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读读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②教师归纳:第1课中的三首诗都是运用想象来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祖父的园子》第16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读,学生归纳方法。
②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课文对园子里的花朵、鸟儿、虫子等事物的描述中,体会字里行间中蕴含的对祖父和对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3)出示《月是故乡明》中的句子。
①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③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①指名学生读,学生归纳。
②点拨:“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到作者背井离乡几十年后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4)阅读《梅花魂》第13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读,学生归纳。
②点拨: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赞美梅花精神的这段话,将自己当成“外祖父”,把自己体会到的想归不能归的伤感和在墨梅图上寄托的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4.全班交流汇报。本单元的重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交流平台告诉我们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你还学到了哪些方法?
5.小结: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大家用情朗读,从字里行间慢慢体会,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一定能体会到作者心里想要表达的情感。
板块二 句段运用,学习表达
1.读中悟写。
(1)指名学生读,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①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②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2)引导发现: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引导学生抓住第1句主体事物的特点是“光芒四射”,作者通过写到了人、蚯蚓、蝙蝠的活动,用了两个“亮得”,三个“不”,突出太阳光的亮。第2句描写的主体事物是“天气”,特点是很热,写到了鸡、狗、蝉的状态,用了三个“热得”,突出天气之热。这是排比的写法。
(4)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5)教师总结特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词来写;采用了排比句式;从几个不同方面来写同一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2.仿说练习。
(1)指名回答这两个排比句的特点。
(2)教师适时点拨:排比句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因此,排比句一定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而且每个分句都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3)选择教材中六个词语中的一个,仿照着说一说。
示例一: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
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示例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能听见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静得能听见同学们的呼吸声,静得能听见窗外的微风声。
_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_。
(4)指名学生用“冷”这种情景说排比句。
(5)请同学们用剩下的五种情景说一个排比句,先同桌相互说一说,之后全班汇报。
3.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运用排比句说一种情景。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恰当使用排比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2.积累背诵古诗《游子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聚焦表达,学会运用
1.自由读下面语句,思考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课件出示句子。
①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②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③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2)全班齐读,同桌之间交流这三段话在表达上的特点。
(3)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确这三段话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排比手法。
2.仿写句子。
(1)仿写第一段话,这段话的仿写最难,需要用上对比和排比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之下,________,无论如何比不上________。
(2)学生将句子写在练习本上,相互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句子。
(4)请同学们再选择剩下的句子进行仿写。
①___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
②虽然________,远比不上________,但________。
(5)同桌相互交流写好的对比句,听取同桌意见并修改写得不好的地方。
(6)展示台上展示写得好的对比句。
3.小结:我们学会了如何写对比句,在今后的写作中一定要恰当地使用哦。
板块二 熟读成诵,积累古诗
1.谈话: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出门在外,最牵挂儿子的就是母亲。下面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孟郊去感受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游子吟)
3.理解诗题。
“游子”是指出门在外远游的人,游子吟是指出门在外的游子有感而发写下的感叹。这首诗写的是常年出门在外的孟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朗读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划分出节奏,自由朗读古诗。
5.自学古诗。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析题目、知诗人、读诗歌、明诗意、悟诗情。
(2)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古诗的情况。
(4)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析题目:即将离开家的儿子吟咏的诗。
读诗歌:读准确,注意“晖”读huī。
知诗人:孟郊,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擅长写五言诗。
明诗意: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密密地缝,怕儿子回来得晚而衣服破损。
悟诗情:前四句诗可以感受出母亲舍不得儿子走,担心儿子在外受苦,而诗人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对母爱进行赞美和歌颂。“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是指阳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天的太阳一样温暖、博大的母爱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子女比作小草,把母爱比作春晖;又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表明子女之爱微弱而父母之爱伟大。
6.诵读古诗。
(1)老师在配乐中诵读古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诗文中的情景展开想象。请同学回答: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同桌之间比赛诵读古诗。
7.学生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平台”,自主交流表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导要贯穿教学始终。比如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排比句、对比句,发现排比句和对比句的特点,为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多种写作方法打下基础。教学古诗《游子吟》时,指导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运用”的训练。在教学中,要把握“词句段运用”的特点,挖掘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句和对比句的方法。老师不仅要重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训练,还要重视平时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的训练,本课就十分注重学生语言运用的训练,关注学生对排比句和对比句的表达,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