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千年梦圆在今朝
这篇略读课文展现了中华民族追寻“飞离地球、遨游太空”飞天梦想的历程。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更是令人振奋、令人自豪。选编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概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体会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航天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勾画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课文第1、2自然段讲中国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想象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及中华儿女为实现这一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第3自然段写数百年来,尽管在尝试飞天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中华儿女从没有放弃过。第4~7自然段分别记叙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首次载人航天“神舟五号”的飞行成功、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功,这三个成功分别代表着中国航天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空间探测三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古代就有的神话、传说等,说明中华民族追寻飞天梦想之早。万户被公认为“人类飞行探索的先驱”。“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让茫茫太空,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神舟五号”飞行成功,让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等句子都流露出自豪之情,也显示了航天发展里程碑的意义。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万户的勇于实践,中国人民的不断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神舟五号”,再到探月工程,一次次的瞩目成就,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协作、自主创新……这些都是千年飞天梦实现的重要原因。
文中插图是“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图片,探测器上的“五星红旗”十分醒目,具有里程碑意义,能让人从中感受骄傲与自豪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揽、焰”等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4.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2.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在阅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
这篇略读课文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课前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问题查找资料,对我国航天发展及成就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教学时,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文中的时间线索,整体把握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接着,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交流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查找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享对我国航天领域最新成就的了解。对于本课需要掌握的重要的问题,可以结合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段来回答。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古代”“我国明代”“1970年4月24日”“2003年10月15日”等,理清航天发展的脉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飞天梦的历程,以加深印象。
2.积累运用
教学时,运用题目入手法,抓住题目中的“梦”和“圆”,围绕“课文写了什么梦?这个梦是怎么圆的?”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圆梦的经过。抓住文中的大量事例,从中领悟“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从千年寻梦的过程中体会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通过了解“神舟五号”的研制过程,体会“梦圆”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教师配音解说:同学们,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们最想说什么?
(2)学生交流。
2.出示课题,质疑问难。
(1)过渡: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2)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千年的“梦”是什么梦?为什么说千年的“梦”今朝圆了?)
板块二 字词教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指名读生字,注意字音是否正确,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对易错的字进行警示。
“焰、践、宛”为前鼻音;“党”为后鼻音;“施”是翘舌音;“揽”为边音。
(3)开火车认读生字。
3.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本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与努力,从万户的首次火箭飞行试验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再到成功探月,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在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文章赞扬了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歌颂了中国航天建设者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
板块三 成功圆梦,追根溯源
1.自读课文,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
(1)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时间线索,找出关键词句,理清航天发展的脉络。
句段1:飞离地球、邀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①指名读。
②补充“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一称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③提炼关键信息——飞天梦在古代是奇妙想象。
句段2: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
句段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
句段4: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句段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句段6: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
(2)交流感悟,了解中国追寻飞天梦的历程。
古人的奇妙想象——万户的火箭飞行——人造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2.找寻梦圆的原因。
(1)自读课文,思考: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呢?找一找相关语句,并圈画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
①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与想象力)
②尽管他的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但万户仍然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飞行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勇于探索)
③数百年来……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坚持不懈)
④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坚持不懈)
板块四 回顾升空,点燃激情
1.回顾“神州五号”升空视频,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1)过渡:同学们,千年圆梦在今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理想、有斗志、有追求,还有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决心,更有着默默奉献、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因此“神舟五号”顺利飞上太空,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拾当日的爱国激情。
(2)播放“神舟五号”升空视频,激发民族自豪感。
①教师播放视频并配音朗读。
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巨龙,划出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②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激动、自豪、喜悦的心情。
(3)读杨利伟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读出敬意。
①出示杨利伟下飞船时说的三句话的音频。
②指名读。
③讨论:你怎样理解杨利伟所说的三句话的含义?他为什么为祖国感到光荣?
杨利伟这三句话是对飞船的高度评价,是对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赞扬,也是对研制飞船的航天工作者的崇高评价。这简单的三句话不仅向国人,更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国家;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航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让所有中华儿女为之感到无比光荣。
杨利伟之所以为祖国感到骄傲,是因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成功,我国已经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着追求,以及多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④“神舟五号”能够顺利飞天,归功于什么?
这个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美丽辉煌的成就,归功于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归功于航天员非凡的工作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归功于中国航天建设者的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
⑤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对航天人的崇高敬意。
2.学习第7自然段,感受辉煌。
(1)过渡: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神州五号”之后,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有哪些成就呢?请自由读第7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寻找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补充图片背后的意义。
插图是“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图片,探测器上的“五星红旗”十分醒目,具有里程碑意义,说明我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4)教师依次补充展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
(5)学生展示自己所查找的关于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的其他资料。
3.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航天梦变成现实的这一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有远大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坚定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永不言弃;积极与他人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板块五 课文回顾,升华情感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本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与努力,从万户的首次火箭飞行试验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再到成功探月,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在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文章赞扬了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歌颂了中国航天建设者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
3.总结: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情,满怀感恩,踏上圆梦之路吧!老师会为你们未来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借助多样化多媒体手段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时,可以借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播放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朗读形式多样化。譬如,为了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可在课堂上播放“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描写发射飞船的片段,让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学生的心头,让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时,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精读理解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