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十万个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这是本单元“科普”主题的拓展与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产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
教材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导语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现象设置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过简要介绍作品内容、展示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科普作品。这些科普书和科普作品涉及的知识贴近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小贴士提示了本次读书活动的阅读要素。第一个小贴士提示学生在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可以试着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第二个小贴士提示学生读完后,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那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这是对本册教材“科普”单元阅读要素的延伸和巩固。
教学目标
1.对科普作品感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学会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3.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保持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能自主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教学策略
1.组织导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要想让学生持续阅读科普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尤为关键。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吸引学生阅读。教材的导语部分提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多引入一些类似的问题,如“水为什么能灭火?为什么酵母的面团会发起来?”,利用日常生活现象,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产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也可以借助科普作品的片段激趣。一些科普作品并非枯燥的科学知识的罗列,而是写得很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教材上展示了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个片段,语言幽默风趣,能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描写生动、有趣的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还可以借助插图、题目等激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出示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画的是什么,想不想了解这些图片相关的一些科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借助题目来激发兴趣,如《灰尘的旅行》,教学前引导学生猜一猜:灰尘难道是人吗?它也会旅行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2.安排分享环节,激励持续阅读
在阅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安排分享和交流的环节。引导学生说一说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自己不了解的科技术语,又是借助了哪些方法理解的,把一些好的阅读方法推荐给大家;也可以针对一些长文章或者难读的文章分组讨论,先组内交流自己都运用了哪些方法来阅读,再推选出一些好的方法,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3.组织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实效
为了提高阅读的实效,教师可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同时增强阅读成就感。活动的形式尽量丰富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动植物名片展示,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试着给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做名片;还可以组织科普知识竞赛,即回顾了解到的科普作品,试着出一些题目,做个小考官,考考自己的同学。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读过的科普作品里的科普知识。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其实,面对身边最为平常的事物,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水能灭火?为什么会有地震?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硬?世界上有这么多神奇的事,你们想到哪些了呢?试着提一提吧。
2.学生试着提问题。
3.教师小结: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引发了一个个“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快来读一读科普作品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到科普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块二 聚焦内容,互动交流
1.快速回忆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通过开展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文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2.活动一:我来说,你来猜。
(1)教师引导:米·伊林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你们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2)猜谜游戏:教师出示谜语,各小组抢答。
①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
②煤油燃烧的时候,从哪里来的烟?
③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
④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而煮的却没有?
3.过渡:你们看,米·伊林不仅把简单的事物写得如此有趣,让平淡无奇的生活散发出了科学的光芒,他还把科学知识变成了一幅幅插图、一个个故事呢!
4.活动二:看插图,讲故事。
(1)课件出示炉子的图片,教师指名讲述。
(2)课件出示镜子的图片,教师指名讲述。
(3)课件出示厨房的图片,教师指名讲述。
5.过渡:我们知道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这本书不仅内容有趣,而且在写法上也有很鲜明的特点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6.品读文段,关注写法。
(1)课件出示几个《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文段。
(2)学生自由读文段,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教师相机出示)
①简明的叙述。
②有趣的故事。
③生动的语言。
④采用大量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7.补充资料,反思评价。
(1)教师引导:《十万个为什么》写于1927年,90多年过去了,由于科学的发展,我们今天读他的作品,也许会发现一些与科学不相符的情况。关于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你们知道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最新的科普知识。
板块三 对比阅读,把握方法
1.推荐阅读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1)简介内容: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书中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乘坐热气球能环游世界吗?时光能倒流吗?为什么飞机不像鸟儿一样扇翅飞行?地球究竟正在变冷还是变暖……
(2)展示精彩片段。课件出示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节选内容。
(3)指导课外阅读。
①教师引导对比阅读: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与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吗?(有部分知识是相同的)
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与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设计一套试卷,制定一份完整的答案。
(4)引导学生说说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②读完后还可以去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
2.推荐课外阅读。课件出示教材上“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部分出现的书目。
3.指导课外阅读。
(1)学生自主选择书目,按照所选书目,成立读书小组。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①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碰到不理解的科学术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②在阅读的时候,在书中作批注,写读书笔记。
③读完科普作品,制作一份科普小报。
④科普作品中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读完后,和同学演一演。
(3)制定计划,指导课外阅读。
①指导制定阅读计划表。
时间 阅读章节 阅读时间 小组交流时间
第1周
第2周
②学生填写计划表,自主进行阅读。
板块四 自主交流,分享成果
1.过渡:我们如果能把自己喜欢的作品介绍给别人,也会是一件美好的事。这个学期,我们阅读了不少的科普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来分享你的读书收获吧!
2.猜一猜。
(1)课件出示插图,猜书名。
(2)课件出示片段,猜书名。
3.学生交流读书方法。
4.分享读书成果。
(1)将自己做的动植物名片在小组内展示出来,推选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2)全班交流。
5.反馈分享收获。
(1)指名学生交流通过读书分享活动,对科普知识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及时肯定他们的交流成果,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2)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竞赛,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科普知识的乐趣。
6. 总结:同学们,世界上还有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科学世界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你去发现,用心读书吧!相信你们未来一定能亲自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1.激发兴趣,持续阅读。“快乐读书吧”的学习应当延续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以“科普知识”为契机,可以设计丰富的阅读活动,如读书会、科技实践活动等。这样,学生既可以有更大的兴趣对科普知识进行了解,又可以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良好、立体的读书体验,分享阅读的乐趣。
2.创造充分的表达空间。此次教学是一次阅读交流活动,重点是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收获进行分享与交流,教师适当指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在教学时,还需要创设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表达和交流。交流的形式包括与同桌的讨论、与小组的合作、全班的交流等。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进行适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