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习作 :我的奇思妙想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习作 :我的奇思妙想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8 21: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本次习作要让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一种东西。这类习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第一部分,先用一句话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紧接着列举了“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三个具体的例子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材给出的这三个例子,分别给予了学生不同的启发,如“会飞的木屋”提示学生可以将事物的功能进行组合或扩展;“水上行走鞋”提示学生可以改变事物的功能;“会变大变小的书包”提示学生可以让事物变化起来。除此之外,进行发明创造还有其他的思路或方法,教材通过这三个例子,旨在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路、方法等展开想象。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构思习作的内容,提示学生可以从想要发明东西的“样子”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写。为帮助学生构思习作内容,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构思。书中以会飞的木屋为例,从样子、功能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如,样子这个方面,教材引导学生从“木屋下有四个轮子”“木屋两侧有机翼”等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把“样子”想得更加具体。在图示中教材还留了空格,引导学生参与想象思考。教材中的图示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打开思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把所要发明的东西写清楚。书中还鼓励学生可以把想发明的东西画出来。这既增加了本次习作的趣味,又能让学生的想法形象化,他们可以借助画面进行语言描述。
教材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听取同桌的反馈建议,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这里以“是否写清楚”给出了评价要求,一方面可以让评价者根据这个要求提出合理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作者根据这个要求修改习作。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写出想要发明的事物。
2.能够借助图示,清楚地介绍自己要发明的东西。
3.能够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重点难点
展开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教学策略
1.审题立意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我的奇思妙想”。题目要求我们写一个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其中“奇思妙想”一词点明主题,“奇”和“妙”是本文要表现的重点。这篇作文适合写成想象作文,作文题目可以根据选材自己拟定。题干部分还为我们准备了可供参考的提示,可以根据提示把你想发明的东西画出来,从而直观清晰地描述自己的奇思妙想。
2.素材选择
下笔之前,先想一想:你想发明什么,是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时空穿梭,还是会变大变小的书包?它是什么样子的,是圆的、方的、大的、小的,是中规中矩的还是奇形怪状的?它有哪些功能,是可以变大变小、可以飞行翱翔,还是可以穿越时空?注意着眼于“奇”和“妙”,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来说明自己想发明的东西,使自己的奇思妙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3.谋篇布局
行文可分为三段式:开篇点题,引出你想要发明的东西,此部分无需太长,点到即可;主体部分重点介绍该事物的外在特点和主要功能,还可以借助图画的形式来进行讲解说明;结尾处简要总结或升华主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一些小发明。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写作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奇思妙想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讲述: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陆互联网查阅资料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因为科学技术的威力,许多伟大的发明让我们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于是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瓦特呢,看到水壶里的水烧开了,水蒸气把壶盖顶起来了,想到了水蒸气的力量,发明了蒸汽机……正是科学家们的这些奇思妙想,才有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这些伟大的发明,其实都来源于科学家们一个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这节课,老师也想了解一下大家的想象力情况。接下来请大家发挥超凡的想象力,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吧!
2.游戏引路。
(1)教师出示一支钢笔,并引导:现在这支钢笔是我表演的道具,同学们猜猜我表演的分别是什么?
(2)教师表演:穿针引线、指挥大合唱、钓鱼。
(3)学生模仿表演。
①引导学生借助这支钢笔进行表演,思考用这支钢笔还可以表演什么。
②学生自由模仿后,教师指名表演。
(4)教师小结:借用钢笔发散思维,大胆地想,竟然想出了这么多精彩的表演。看来大家都有许多奇妙的想法!这节课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
板块二 激情闯关,发散思维
1.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闯关吧!
2.智慧岛闯关。
(1)第一关。
①出示课件。
第一关:讲述奇思妙想的发明故事或小作文。 
②小组内交流后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这些发明都是人们在仔细观察了周围的事物后,进行了大胆的想象,经过不断地实践,才最终变成了现实。这些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的奇思妙想也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合理想象。
(2)第二关。
①出示课件。
第二关:奇思妙想出点子。 
②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想想自己要写的内容。
会飞的木屋 水上行走鞋 时空穿梭机 会变大变小的书包  
③指名读。
④教师引导:除了想象木屋会飞,还可以想象哪些事物会飞呢?(会飞的汽车、会飞的大树)还可以怎么想象呢?
A.将两种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事物。如,组合了导航和眼镜功能的“导航眼镜”,组合了洗衣和行李箱功能的“洗衣行李箱”。
B.改变事物原先的功能想象新事物。如“水上行走鞋”。
C.赋予事物变化的本领。如,“会变大变小的书包”“百变衣服”。 
⑤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点子后,再集体交流。
⑥思考:同学们通过交流这些点子,发现了什么?(选材要从“奇”“妙”的角度思考)
⑦学生交流。
⑧教师小结:你们的想象可谓是无奇不有,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进入智慧岛。
板块三 梳理方法,拟写大纲
1.第三关:登上智慧岛,寻找方法。
(1)引导学生仿照教材上的内容图示,构思自己习作的内容。
(2)选择一名学生的发明,引导学生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个事物。
“导航眼镜”,可以选取的角度:样子、材质、功能、发明原因等。 
(3)明确写作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拟定写作提纲。
提 纲
具体的发明:……
样子或结构:……
功能:……
发明原因:……
还可以附上相应的图画。 
2.引导学生照上面的示例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初步拟定自己的写作提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例文引路,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掌握习作脉络。
2.完成习作,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完善习作。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例文引路,自主习作
例文见《教材1+1》对应的“范文评点”。
1.例文学习,明确写法。
(1)出示例文,学生阅读例文,说说读后感。
(2)学习例文内容,看看例文是从哪些角度将自己想发明的事物写清楚了。
具体的发明:水上行走鞋
样子或结构:四周布满了气垫,像鸡蛋,像小球,还像透明的泡泡。
功能:能稳稳地在水面上行走;可以听音乐;有防护措施,可以发出求救信号,也能报告自己的方位。
发明原因:让人们在深蓝色的大海上漫步。 
2.学习写作手法。
(1)学生再读例文,找出本文结构上的一些特点及作用。
(2)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指导说明。
行文结构:“总—分—总”结构。
总写,开篇点题,引出作者想要介绍的发明对象——水上行走鞋的总的特点;然后分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体现它的特点;最后结尾处再次点题,与前文相呼应,构成首尾照应。 
3.赏析重点句子。
学生品读下列句子,思考其采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①这种水上行走鞋四周布满了气垫,它们的样子有点像一个个小小的鸡蛋,又有点像一颗颗圆圆的小球,还有点像一个个透明的泡泡。
此句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水上行走鞋的样子。
②如果你想听音乐,按下橘色的按钮,你就可以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漫步在水面之上了;如果你想更换鞋子的颜色,绿色的按钮一按下,就会有不同的颜色让你挑选;此时如果你想快速跑起来,按下蓝色的按钮,鞋子下方的轮子会马上转动起来,借助马达的力量,让你好像穿着溜冰鞋一样畅通无阻,就像海鸟般翱翔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让你享受风一般的感觉。
此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颜色为例,全面地介绍了行走鞋的功能。
4.完善大纲,自主习作。
(1)结合范文,让学生对自己拟写的内容大纲进行完善。
(2)出示本单元作文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在例文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写作的思路。
①想象要丰富:内容新奇奇特,想象大胆且合理。
②内容要具体:抓住事物的特点,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要写得有趣。
③语句要通顺,没有语病。 
(3)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二 交流修改,展示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习作的要求和作文评价的标准。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
(1)朗读自己的习作,圈画出精彩的段落和句子。
(2)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精彩段落和句子的写法。
(3)小组内评选出最佳习作,准备参加班级交流。
3.指名学生分享习作,其他学生结合要求对习作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说明。
4.学生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并根据情况适时指导。
1.变重形式轻内容为坚持从内容入手。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偏重写作形式,忽视写作内容的启发,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贫乏。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学时,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比如“激情闯关”游戏、“奇思妙想出点子”等,为学生的习作内容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2.变教师指导习作为学生自主习作。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修改……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少说,让学生大量说。学生讲得好的地方,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要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以此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