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9短诗三首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9短诗三首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8 21: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短诗三首
《短诗三首》中的三首短诗都选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是其永恒的主题。该诗集由164首短诗组成,本课选用了其中的《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三首短诗。三首短诗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或表达对大海的挚爱,或表达对母亲的眷恋、热爱之情,这些“零碎的思想”反映了冰心的“爱的哲学”。诗歌短小精悍,意味深长。
《繁星》(七一)紧扣“回忆”一词展开,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开头两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后三行运用三组结构相同的句式,营造出具体的情景,将回忆具象化,而又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赞颂。
《繁星》(一三一)中,诗人用了三个反问句,由大海联想到星光和花香,表现了自己对大海的情感,就如同星星有光辉,花儿有香气一样,诗人对大海的情感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
《繁星》(一五九)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依恋。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依靠,说明了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表达了对母爱的眷恋。诗中两处“风雨”的内涵有别,“天上的风雨”指的是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作者在现实中遇到的挫折与苦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生字“漫、涛”,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等会写“繁、漫”等生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能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能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本课要求认“漫、涛”这两个形声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朗读诗歌的同时正确认读。
本课要求会写“繁、漫”等生字,其中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各4个。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先将生字归类,再观察。“繁、藤”笔画较多,“繁”属于上分下和型,“藤”属于上和下分型,书写时要关注各个部件的合理布局。“膝”的笔画也较多,书写的时候注意右部下面竖钩左右是点,不要写成“水”。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如“漫灭”一词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可向学生说明,冰心在这里使用的是“漫灭”在古代汉语中的义项,“漫灭”的意思是“磨灭、模糊不清”。
2.阅读教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因此这个学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朗读是让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本课教学应以多种形式来反复朗读诗歌,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味。
初读环节,教学可以通过范读或者借助朗读录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学生熟读之后,再进行朗读展示。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正确停顿,根据学情,适时提示并纠正“啊”字的变音,告诉学生“啊”的发音要联系语境。在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动听、富有节奏、想象丰富。精读环节,应对三首短诗的朗读指导有所侧重,抓住关键字词和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体会三首短诗蕴含的不同情感。
3.理解运用
在教学第1首短诗时,可以先借助明月、小园、藤萝的图片营造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在这样的情景里诗人和母亲会做些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打开思路,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感受童年的美好和母爱的温暖。教学第2首短诗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直抒胸臆的写法,补充冰心在其他作品中关于“海”的描述和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大海的挚爱之情。教学第3首短诗时,抓住两个“风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其内涵,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课前准备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圈画出本课生字词。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漫、涛”这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生字和“繁星、藤萝”等词语,理解字义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图片,导入新课:漫漫夜空,因有繁星的闪烁而璀璨夺目,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亦如繁星,捕捉细节就会绽放光辉。中国现代诗人冰心收集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它们编织成了璀璨的星空——《繁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她的三首小诗,体悟生活的真谛。
2.课件出示冰心的相关资料,介绍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等。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许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风格晶莹清丽、轻柔俊逸。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该作品显示出了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一起走进《繁星》。
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听朗读音频,要求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对会认的字的读音进行指导。
(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圈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回答本文共有几首诗。(提示:3首诗)
(2)指名开火车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开火车朗读。
①教师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警示。
“涛”读tāo,注意与“淘”区分,不要读成táo。“膝”读xī,不要读成了qī。
②学生小组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汇报展示。
形近字对比:
漫(漫步)——慢(缓慢)
灭(消灭)——火(失火)
萝(菠萝)——箩(箩筐)
膝(膝盖)——漆(油漆)
躲(躲藏)——射(射箭)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
漫(漫灭)——曼(曼妙)
藤(藤椅)——滕(滕州)
萝(绿萝)——罗(罗列)
躲(躲避)——朵(花朵)
③全班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繁、藤、膝”的最后一笔是点。强调书写的正确,“繁”的上半部分中的“每”横折钩变成了横折,且不要超出竖折;“藤”和“膝”里面都不是“水”,要写成点,不能写成撇捺。“灭”和“萝”为上下结构,要引导学生关注横画这一关键笔画的位置和长短。“漫”和“涛”要注意撇画和三点水的位置关系。
5.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繁星 藤萝 波涛
6.请学生读一读三首短诗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简要概括课文的内容。
《繁星》(七一):通过对儿时旧事的回忆抒发对母亲的思念。
《繁星》(一三一):对大海的热爱与赞美。
《繁星》(一五九):对母亲的眷恋、感激和爱。
板块三 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1.环节一:朗读《繁星》(七一)。
句段1: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1)引导学生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
无韵诗是指不押韵的诗,是诗歌的一种,特点是有整齐的格律,却没有韵脚(即句尾不押韵)。
(2)反复诵读。教师指名读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朗读。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引发思考。
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
2.环节二:朗读《繁星》(一三一)。
句段2: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1)引导学生发现句尾字有相同韵母使诗歌读上去朗朗上口的特点。
因为“光、香、响”都有韵母anɡ,anɡ就是这首诗的韵脚,使这首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2)教师指名读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朗读。
(3)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读准“啊”的音变。
“啊”的发音要联系语境,将前一个字韵母中的最后一个字母变为声母,与a相拼。“大海啊!”中的“啊”应该读作ya。
(4)比较思考: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
①引导学生通过发现开头的“哪一”,发现有的句子句式相仿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注意读出语气。
③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光、香、响”,感知韵脚ɑnɡ,读出节奏。
3.环节三:朗读《繁星》(一五九)。
句段3: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引导学生发现韵脚“了”“里”。
(2)教师指导读准“啊”的音变。
“母亲啊”中的“啊”应该读作na。
(3)反复诵读。教师指名读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朗读。
(4)读出节奏:指导分句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4.提问:读着读着,你们除了发现现代诗的节奏,还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呢?
现代诗押韵的特点,现代诗字数不要求相同的特点。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读通了诗歌,初步了解了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首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有节奏地朗诵三首短诗。
4.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了诗歌的节奏,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冰心走进诗歌,感受自然的美好,母爱的伟大。
板块二 走进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展开想象。
(3)向学生说明冒号的“解释说明”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回忆”是指下文“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4)抓住关键词“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和母亲会做些什么,联系自己的童年回忆,想象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风吹动着藤萝的叶子,诗人靠在母亲的膝上,听着母亲给她讲故事。
(5)引导学生抓住“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三个短语,思考“这些事”的具体内容。
①月明的园中:自然之趣。②藤萝的叶下:童心童趣。③母亲的膝上:母爱及亲情。
(6)请学生说说“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些场景唤起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这是诗人对儿时旧事的回忆,感情真挚、细腻,唤起了诗人心底对儿时趣事的回忆,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7)向学生说明“漫灭”在古代汉语中的义项为“磨灭、模糊不清”,通过想象情景理解“永不漫灭”。
“永不漫灭”表明这些回忆对诗人来说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表明诗人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永不漫灭,对母爱的依恋,对母爱的回忆永不漫灭。
(8)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是诗人“永不可漫灭的回忆”的含义。
因为“这些事”对诗人来说非常重要,值得用一生来回味。可现在的诗人缺少的正是这种儿时与母亲的甜蜜回忆,表达出诗人此时此刻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和儿时的快乐。所以“这些事”是诗人“永不漫灭的回忆”。
(9)引导学生关注破折号和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并通过朗读体会破折号暗含的绵长思绪以及三组短语所传达的情感。
(10)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11)引导学生背诵诗歌,教师读上句,学生背下句。
2.学习《繁星》(一三一)。
(1)播放海浪声音,情景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教师适当补充冰心在其他作品中关于“海”的描述,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写。——《冰心自传》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 ——《往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回答问题。
①理解“思潮”。
思潮: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这里指作者一次又一次地问,一次又一次地想。
②抓住关键词“清响”,理解“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的含义。
“清响”在诗中指大海清脆洪亮的声响。这两句诗写出了大海对于诗人的创作以及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③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使用的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使感情层层递进。最后借助“星”与“光”、“花”与“香”、“思潮”与“波涛的清响”这几组暗含关联的物象,加强了抒情效果,体现出诗人对大海的挚爱和感激。
(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短诗从深情呼唤到连续反问的语气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对大海的真挚情感。
(5)情景朗读:师生合作,引导学生感受排比句式表达出的强烈情感。(教师领读“大海啊”,学生接读“哪一……”)
(6)教师指名读,要求读出作者起伏的思潮。
(7)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3.学习《繁星》(一五九)。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及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上的风雨”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暴风雨,比喻现实中的危险。“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作者心中的烦恼、忧愁、痛苦,遇到的坎坷、困难。
(3)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此时“心中的风雨”。
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体弱多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11岁的冰心来说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
(4)提问:诗人心中有了“风雨”,诗人要躲到哪里?(生齐答:母亲的怀抱)
(5)抓住关键字“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依恋的感情。
“躲”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只躲到你的怀里”,说明每当“我”遇到烦恼、忧愁和痛苦时,想到的就是母亲,因为母亲能保护“我”,为“我”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港湾。
(6)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相同句式的节奏变化,感受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与赞颂。
(7)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板块三 表达运用,仿写《繁星》
1.导入:我们学习了冰心《繁星》中的三首小诗,仿佛看到了诗人童年的画面,感受到了她浓浓的情感,现在请你们按照《繁星》(七一)的句式,仿写诗歌。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  )的(  ), 
(  )的(  ),
(  )的(  )。
(1)学生仿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仿写的诗歌,师生评议。
2.小结:听着你们创作的诗歌,仿佛让人置身于童年的画面之中,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走进诗人,走进自己,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过渡:诗歌的海洋中有无数的珍宝,阅读更多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课后可以阅读冰心的《繁星》,摘抄其中的佳句;或者准备一个摘抄本,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板块四 图示回顾,课文总结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2.总结:母爱是水,静静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是月,在黑夜中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母爱是港湾,遮挡我们成长中的风风雨雨,让我们也和诗人一样,一起高声去歌颂母爱吧!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特点的了解相对模糊,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读出节奏、停顿,把握好轻重缓急,感受现代诗的韵律美,从而理解诗歌大意。其次通过有梯度、有层次的探究式学习,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生活,感悟诗歌情感,使学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体会现代诗的艺术性,感受现代诗的人文性,领略现代诗的美。
2.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仿写现代诗,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通过综合性学习摘录积累,分享交流,将现代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会现代诗的美,突出“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的单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