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课文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概括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第2、3自然段写“我”在途中的见闻。第4自然段写洞口和外洞的特点。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孔隙的大小,以及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和感受。第6、7自然段写“我”游览内洞的情形。第8自然段写“我”乘船出了双龙洞。
本文按游览顺序记叙,游览路线为:路口、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文中多次描述了作者行踪的变化,游览路线是课文的线索之一。在不同地点,作者都写到泉水,泉水流经的路线,是课文的另一线索。
课后练习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均指向写法。第一题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作者游览的路线图,帮助学生梳理游览路线,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第二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写清孔隙的“狭小”,帮助学生了解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课文配有双龙洞口插图,可帮助学生了解洞口、外洞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练习的方式,会认文中要求会认的字,会写课文要求会写的字,会写课文要求掌握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通过对文章的熟读和理解,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可以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自主识记。“浙”可以与“渐”,“臀”可以和“臂”对比识记,“蜿蜒”是一个连绵词,可以结合词义整体识记。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并分类识记,在书写时要注意区分左右结构字的书写异同,如“杜、陆、端、源”在书写时应该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在书写时应该左右等宽。
2.阅读教学
读通课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体会作者游览的顺序;深入研读,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准确与贴切。
3.表达运用
学生读懂课文以后,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的句式造句;出示概括描写景物某一特点的一句话,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游览过程示意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文中要求会认的字,会写课文要求会写的字,会写课文要求掌握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讨论: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溶洞吗?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交流)
2.过渡: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仅有地面上的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在地下也有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的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观赏溶洞奇观,让我们即刻出发吧!(教师板书课题)
3.介绍叶圣陶,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有《隔膜》《稻草人》《倪焕之》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浙”是翘舌音。注意与形近字“渐”区分开。
“簇”是平舌音。注意与“族”字区分开。
“臀”注意与“臂”区分开。
“蜿蜒”是联绵词,两个字都是前鼻音。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课件出示生字动画笔顺,学生观察并书写。
“杜、陆、端、源”和“鹃、郁、移、额、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前一组是左窄右宽的字,后一组是左右等宽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有所区分。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杜鹃 气势 聚集 拥挤 心情 脚跟 移动 昏暗 挤压 额角 登陆 宽广 石钟乳 石笋 观赏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主要记叙了作者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7.引导学生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再用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入山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8.课文一共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说一说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概括点明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在途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洞口和外洞的特点。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孔隙的大小,以及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和感受。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写“我”游览内洞的情形。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写“我”乘船出了双龙洞。
9.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前往金华上龙洞,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春景,聆听着溪流欢快的调子,多么惬意呀!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前行,一睹双龙洞的风采。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重温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3.过渡:(出示课件——金华双龙洞)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洞内的美景,并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板块二 品读课文,感悟匠心
1.过渡: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旅途,一路上的景致不断地映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2.阅读第1自然段,教师指名读,全班齐读。教师点名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的记叙对象。
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3.全班齐读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①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见到了哪些景物?并用一个词概括路上景物的特点。(明艳)
②教师指名回答,再归纳总结。
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总体概括了浙江金华北山生机盎然的春色。“或浓或淡”中“或”是“有的”的意思,点明植被茂盛,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景。
③学生阅读下列句子,要读出愉快的心情。
句段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④品句子,想一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说山上的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⑤学生自主思考,教师点名回答,再归纳。
“有精神”说明映山红长得旺、长得壮,充满生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崇尚与赞美。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愉悦的心情。
句段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②启发学生对排比和拟人修辞的认识。交流: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③学生交流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个“时而”形成了排比的结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溪流宽窄不一、流速缓急不同的特点。“宽”和“窄”、“缓”和“急”这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说明了溪流的形状特点和声音特点。正因为溪流具有这些特点,才会让人听上去像是在“时时变换调子”。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耳闻美妙溪声的愉悦心情。
④品读字词,这段话中的“迎”字说明什么?
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的。简短的一句交代了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水的流向是本文的另一条行文线索。
(3)学习表达,学习用 “时而……时而……”的句式造句。学生练习仿写。
(4)小结:这两段主要写了“我”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作者着重描写了路边的溪流,抓住溪流的宽、窄、缓、急以及溪流声,描写其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最后点出溪流从双龙洞里流出,引出对双龙洞的描写。
4.学习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句段3: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1)全班齐读,自主感悟。
(2)在读懂本段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本段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总结。
这一段依次描写了洞口和外洞。
(3)课件出示第二句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提问:这一句表现了洞口怎样的特点?
(4)结合桥洞的图片,观察桥洞的外形特点,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这么写的深意。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
从仰望的角度写山的高度和气势,表现出洞口的特点——宽,形象地说明洞口的形状是拱形。
(6)本段突出描写了外洞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7)回归文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8)学生交流回答,教师相机归纳。
主要描写了外洞高大的特点。作者抓住“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等特点,表现了外洞的高大。
5.学习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这个景观的特点是什么吗?
狭小。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狭小的呢?回到文本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自主圈画句段,并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总结。
“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些直观的描写,突出了孔隙的“狭小”的特点。除了直观的描写,作者的自我感受,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如“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挤压”“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等描写。
(4)小结:作者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狭小的特点。
6.学习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这两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写内洞的情形。
(2)“内洞”给人怎样的感受?
内洞很黑,且奇特,比外洞大得多。
(3)作者是怎样描写出内洞“奇”“大”的特点的?
作者先通过“一团漆黑”“余外全是昏暗”等短语写出内洞“黑”的特点;
接着介绍双龙的形象,并抓住“名目有四十多”“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短语介绍石笋、石钟乳,写出了内洞景象之“奇”;
最后抓住“比外洞大得多”“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写出内洞之“大”。
(4)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点明了“双龙洞”的得名由来,请学生圈画出相关语句,教师相机展示课件。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7.谈论:作者用一句话结尾,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文末独句成段,语言简洁明了。作者只用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嗦。
8.本文有两条线索,你知道是哪两条吗?(学生自主思考,教师点名回答)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另一条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下山。
9.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奇妙的孔隙,奇特造型的石钟乳和石笋,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我们还了解了游记的写作方法。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总结: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并观赏了内洞,最后写出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大自然可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啊!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亲自游赏一番金华的双龙洞。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在阅读中感悟,展开想象。《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并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2.理解文本内容,课下练习巩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外洞、孔隙的特点,并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文本,走进文本,热爱文本;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在思考中感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明白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暗线。理解本课的游览路线,知道写游记的基本方法,并能在课下练习写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