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习作:游________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回顾一个游览过的地方,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教材安排了《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提供了更多模仿范例。
《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第1自然段点明游览地点后,依次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长廊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描写;在万寿山脚下,主要描写了半山腰的佛香阁;佛香阁前,作者重点描写了昆明湖面的静美;昆明湖畔,重点介绍了湖心岛及十七孔桥。描写每处景物之前,作者都用一个过渡句介绍地点的转换。本文过渡句的写法灵活多样:写长廊的过渡句是直接写明游览地点;写万寿山脚下以及昆明湖畔的过渡句写明出发点和到达点,衔接得十分自然;过渡句中还写清楚了观察的视角。本文的四处旁批和课后题提示了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几个要点,第一处旁批提示写清楚地点,第二处提示可以用过渡句写出景点的转换,第三处提示要写出观察的视角,第四处提示学生印象深的景物可以重点描写。课后题提示学生关注文中的过渡句,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用恰当的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并借助过渡句梳理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
《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一路所见,文笔优美。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第2~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点明游览顺序,依次描写“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的美景。第2自然段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描写蓝天、雪峰、峭壁悬崖上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鱼群。第3自然段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先写远看雪峰、原始森林,再写近看塔松、日影、溪水,富有条理。第4自然段写天山深处的美景,重点描写了漫山遍野、高过马头、绚丽多姿的野花。这一段也是重点写一处景物的典型片段。本课的旁批和课后题也从不同角度点明了按顺序写景物的几个要点。第一处旁批提示写一处景物可以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描写;第二处旁批提示写重点景物时可以用比喻、排比等方法进行描写;课后题引导学生借助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语句,理清写景的顺序。
本单元习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示学生回顾游览过的、印象深刻的地方。泡泡呈现同学交流的场景。提示学生题目横线上需要补充的“一个地方”既可以是外出旅游时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地方。这部分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内容。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习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按游览顺序写,写清楚游览过程。接着提出三个具体建议:第一,画路线图,理清思路;第二,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第三,运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教材第三部分对习作修改提出要求,要与同学交换习作进行批改,并把是否按游览顺序写、是否写清楚景物特点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培养学生交流、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选取重点景物,能根据景物的特点选材。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一处景物。
4.能与同学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学会选取重点景物,能根据景物的特点选材。
教学难点
1.写清楚游览过程,突出景物的特点。
2.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策略
1.通过例文学习方法
“习作例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范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例文是“怎么写的”。例文可以使用全文,也可以使用片段或过渡性的语句,不强求整体性。可以将习作例文用于学生习作之前指导使用,也可以用于学生习作之后帮助解决典型问题。
《颐和园》一文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等景点,游览路线清晰,可以作为指导学生确定游览路线的范例。《七月的天山》重点写了天山深处野花的美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片段或展开比较,明白“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这一要点。
2.理清创作思路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太了解“观察”和“看”的区别,虽然每天都在看,但不会有意识地去留意景物的特点。只凭浮光掠影的印象,当然无法写好景物。因此本次习作先指导学生做到“眼中有物”——确定写什么;“眼中有景”——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景物;“眼中有序”——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在哪儿突出重点;“眼中有神”——指导学生在描写时加入联想与想象,让景物“活”起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赏析教材中写景的句段、篇章,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清写作的顺序,写出条理,写出景物的神韵。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限,尤其写景类文章,学生知识储备尤其不足,因此积累材料显得尤为重要,写作时教师注意给学生提供选材思路,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和阅读中选材料,并能将选取的材料有序地组织起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课文?(学生回答)想一想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都按一定的顺序写。
2.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出示课题)
板块二 学习例文,剖析方法
1.学习《颐和园》。
(1)学生自读例文,整体感知,并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
这是美丽的颐和园。
(2)提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个答案的?
课文第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以及最后一句“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
(3)教师引导:看看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重点指导学生留意段首的过渡句。
长廊 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昆明湖
(4)根据段首句的交代,画出路线图,在路线图上标注出景点名称,并点名学生简要概括景点的特点。
①长廊:长廊很长,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
②万寿山脚下:视角转换,能看到位居高处的佛香阁。
③登上万寿山:高,能看到颐和园的大半景色。
④昆明湖:静、绿。
(5)提问: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昆明湖的“静”和“绿”的?引导学生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
正面描写: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侧面描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6)教师引导:默读例文的旁批,你有什么收获?
段首的过渡句使地点的转换衔接得非常自然,让读者在阅读时,更能理清课文的脉络。
2.学习《七月的天山》。
(1)学生自读例文,边读边勾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2)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①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
②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③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路线图。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进入天山:主要写了高耸的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描写这些景物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非常有条理。
再往里走:主要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的声音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
走进天山深处:主要写了野花。描写野花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多美呀!
(5)小结:学习《七月的天山》,引导学生梳理游览顺序,并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有助于后面的作文指导。
板块三 归纳方法,指导写作
1.谈话:学了两篇例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主交流)
2.教师归纳,课件出示总结按游览的顺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1)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为自然。
3.总结:我们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将运用在下一节课的习作上,请同学们认真复习学过的知识,在实践写作时,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即景抒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选取重点景物,能根据景物的特点选材。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一处景物。
2.能与同班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语激趣
1.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旅游的经历吗?如果有的话,回顾一下自己的出游经历,并描述一下具体的情景吧。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外出经历。(学生自主交流)
2.过渡: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了“伟大的奇观”——海上日出,体验了双龙洞孔隙的“窄小”,参观了美丽的公园——颐和园,骑着马儿领略了天山的美景,可谓“处处都有好风景”。相信同学们也有很多外出的经历,见识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阅读教材上泡泡提示里展示的内容,思考自己的经历,选择一个地方,我们来开始今天的习作吧。(出示习作题目)
板块二 明晰要点,知晓写法
1.指导选材。
(1)谈话导入:结合刚才与同学们的交流以及教材上泡泡提示,发散思维,说一说你认为本次习作可以写些什么景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要点。
①自然景观
②人文景观
③身边景物
(2)教师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概念区分,帮助学生在习作时能更好地选择材料。
自然景观就是自然的景色,如名山大川、日升月落等;人文景观指文化景观,如故宫、长城、大雁塔等。
2.明确要点。
(1)提问:这次习作的要点在于写清楚游览过程,那么怎么才能写清楚呢?结合教材提示进行思考。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要点。
①画路线图,理清思路。
②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
③运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板块三 例文引路,自主习作
例文见教材第70~73页。
1.回顾例文主要内容。
(1)《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描写了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这一路的景色。
(2)《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一路所见,文笔优美。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重点描写了进入天山一直到天山深处的美景。
2.结合课文内容和例文学习,明确写作方法。
(1)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3.小结:通过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次习作的要领,下面我们就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完成本次习作。
板块四 交流修改,展示评价
1.出示本单元习作的要求和作文评价的标准。
习作要求:
(1)在横线上补充地名。
(2)按游览的顺序写一写这个地方。
(3)将游览的过程写清楚,突出景物的特点。
作文评价标准:
(1)用语准确,语句通顺。
(2)描述生动,突出景物特点。
(3)游览路线清晰明了。
2.学生分享习作,其他学生结合要求对习作内容进行评价。
3.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说明。
(1)指出习作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不正确及语句不通顺的地方。
(2)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3)是否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4)读后有没有激起你游览的兴趣。
4.学生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并根据情况适时指导。
1.注重文本解读,启发学生思维。本堂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立足文本去分析与理解,避免架空分析。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时间,整节课从文意概括到重点品析、难点解读,基本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以点拨为主,从而较好地贯彻高效课堂的理念。“习作例文”的教学主要是为习作做铺垫,重点在于方法的讲解,因此在教学上,要区别于课文的讲解,不能把重点放在字词的理解上。本栏目的两篇例文,都很好地展现了“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要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例文,指导描写景物的主要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过渡句,画出路线图,分析例文中作者是怎样将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这样的讲解既能理清例文思路,也为写作做了铺垫。
2.多边互动,助力练笔。新课标指出,学生写作时要“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影响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本次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交流写作素材,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通过合作分享,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明确写什么、怎么写等难题。同时,本次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积极性,增强课堂效果。教师通过引导和指点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点燃智慧的火花,在互动中理清写作思路,通过习作后的评价环节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