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第5部分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第5部分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9 10: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部分 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教材第105~106页)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百分数和时间等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出行中的有关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出行中的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播放一段马路上人来车往的录像。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放学,外出活动、购物,发现马路上的交通情况如何?(拥挤)看到马路上塞车、拥挤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①要尽量少开私家车,可以多骑自行车,坐公交车。
②路远的可以坐公交,路近的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
早在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提出“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将“绿色出行”。
二、探究学习
1.感受“绿色出行”的作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两幅图)
(1)引导学生对比这两幅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资料)
(2)学生自己阅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能得到哪些信息?有哪些感受?
明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民用轿车迅速增多,这就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2011年小汽车出行比例的首次下降,可以看出人们的“绿色出行”意识在不断增强。我们今后也要在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2.教学教材第105页第1题。
(1)引导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明确: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危害: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恶化。
(2)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及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160×15000=2400000(克)=2400(千克)=2.4(吨)
4322万=43220000
43220000×2.4=103728000(吨)
答:一辆汽车一年排放二氧化碳2400千克,合2.4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103728000吨二氧化碳。
3.教学教材第106页第2题。
学生找出已知条件,自己独立解答、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20×(45÷60)=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的路程:15×2×245=7350(千米)
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7350×160=1176000(克)=1.176(吨)
4.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1)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2)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3)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教学教材第106页第4题。
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生共同交流,制定调查表,课后调查、统计数据,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绿色出行有什么认识和体会呢?
板书设计
绿色出行
第1题:160×15000=2400000(克)=2400(千克)=2.4(吨)
4322万=43220000 43220000×2.4=103728000(吨)
第2题:20×(45÷60)=15(千米) 15×2×245=7350(千米)
7350×160=1176000(克)=1.176(吨)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极大地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显著。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是绿色出行,这是近几年来全球都关注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更需要关注。
这节课,我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增强学生的兴趣。现在学生的家里大都有车,但是老师也要知道有些学生家里是没有车的,老师在讲课时不要区别对待,使这些学生心里感到自卑。
(2)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解题,不要依赖老师的解答。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及时更改,最后再由教师来补充。
(3)观察数据,得出结论。解题后,让学生根据最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据,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向学生宣传绿色出行的重要性。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世界无车日
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无车日”最早是由法国发起的,其宗旨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了解汽车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鼓励人们在市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车或步行。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就在1998年9月22日自愿发起在当天弃用私家车,成为了法国第一个“市内无车日”。后来,法国首创的无车日在2000年2月被欧盟纳入环保政策框架内,9月22日亦因而成为“欧洲无车日”、“国际无车日”,此后,这一活动迅速扩展到全球。
如今,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发展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不少国际政要和社会名流也纷纷在不同场合中身体力行倡导环保出行方式。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北京五日游。(教材第107~108页)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百分数和时间等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旅游中的有关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
2.在比较、分析和观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旅游中的有关问题。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和策略。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北京市旅游地图、列车时刻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明想利用今年暑假去北京游玩,爸爸妈妈决定带着小明参加“北京五日游”,计划玩以下这些景点: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八达岭长城、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天坛公园、颐和园、军事博物馆。爸爸把旅游计划交给小明来设计,小明该如何设计呢?咱们来帮帮他吧!
二、探究学习
1.活动前交流。
(1)了解学生的旅游情况,说说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提供活动中需要的用具:简易北京市旅游地图、方案设计表、列车时刻表等。
(3)说明活动需求:分小组讨论,可借助于多种渠道,如上网查资料,请教老师等。
2.计划探究。
(1)小组讨论。初步预算各项费用,制定日程安排计划,备齐各种行李等。
(2)按计划分工合作。由组长记录本组得到的认为最有用的信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最好。
(3)交流设计方案。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方案,并说说获得信息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各项所需费用,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景点门票及其他六个项目,并展开集体讨论。
(4)课件出示第108页小明的旅游行程表。
这是小明设计的一个旅游计划,请把你设计的旅游计划与小明的进行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师生共同交流。
小明的设计中乘坐出租车较多,如果改为乘坐公交车会比较省钱,且更环保。
……
(5)课件出示北京五日游费用预算表。
请你按小明设计的旅游计划,算一算他们一家至少需要准备多少旅游费用?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交通费用:260×4=1040(元)
130×2=260(元)
1040+260=1300(元)
住宿费用:300×2=600(元)
餐饮费用:300×3=900(元)
市内交通费:80×3=240(元)
景点门票:280×2+150=710(元)
购物:500元
合计:1300+600+900+240+710+500=4250(元)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做旅游计划了吗?
板书设计
北京五日游
1.日期  2.行程  3.交通工具  4.住宿  5.费用
教学反思
1.说到旅游学生都很感兴趣,所以这堂课进行得很顺利。让学生自己制订计划时,大家都很认真,也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他们制订的计划,还是反映出了一些不足:
(1)对钱没有太多的概念。自己想要买什么就买什么,交通工具也没有安排好,总是想着坐出租车,只图方便。
(2)不懂得分配时间。把一整天安排得满满的,哪儿都想去,没有时间缓冲。
(3)一些注意事项也不知道,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但是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了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制订计划的习惯,让他们在学习上也学会制订计划,便于更好地安排学习。总的来说,开展这样的课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旅游小常识
(1)在青山绿水间旅游要学会走路。掌握路径者玩得轻松、愉快又安全;反之则劳累、紧张,甚至受伤。
(2)要走不要跳。三步并两步走或蹦蹦跳跳会加重膝踝负担,容易劳累或受伤。
(3)要匀不要急。匀速行走最省体力而且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急一阵歇一阵的走路方式最累人。
(4)快去慢返。上午出游的路可走得稍快,傍晚返程则要慢些走,以免疲劳的关节、肌腱受伤。
(5)走阶不走坡。上下山时尽量走石阶,少走斜坡。这样较符合力学和生理要求,安全又省力。
(6)走硬不走软。在水泥、沥青、石板等硬地上行走比在草地、河滩、湿地等软地面行走更省劲和安全。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材第109~110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掌握邮资的计算方法。
2.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邮资的计算方法。
难点: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邮票的知识。
中国最早的邮票是1878年清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
学生出示一些邮票,实物投影展示。
2.邮票欣赏。
(课件展示)
邮票上面印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大熊猫、北京申奥标志、各种风格的民居……内容十分丰富。它可以用来纪念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邮票很有收藏价值,很多人喜欢集邮。也有一些普通邮票,由于面值种类齐全,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学习
1.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邮资。
(1)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费标准表。(课件出示)
业务 种类 计费单位 资费标准/元

本埠资费 外埠资费
信函 首重100 g内,每重20 g(不足20 g按20 g计算) 0.80 1.20
续重101~2000 g每重100 g(不足100 g按100 g计算) 1.20 2.00
(2)引导学生理解“资费标准”和“计费单位”的含义。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从中了解了信函邮资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和“资费标准”的意义。
小结:信函资费受两个条件制约。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
2.独立解决问题。
提问:一封信不到20 g,寄给本市的朋友,要按表格中的哪个标准付邮资?如果寄45 g的信给外省市的朋友呢?怎样贴邮票呢?
(1)信不到20 g,寄给本市的朋友,要按本埠资费每重20 g付0.80元的标准付邮资。
(2)寄给外省市的朋友,要按外埠资费每重20 g付1.20元的标准付邮资。45 g没超过100 g,按外埠资费每重20 g付1.20元计算。45÷20=2……5(g),45 g里面有2个20 g,还多5 g,多的5 g也按20 g付邮资标准计算,相当于3个20 g的邮资,即1.20×3=3.60(元)。
(3)可以贴一张2元和2张80分或3张1.2元的邮票等。
3.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1)如果邮寄不超过100 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①先思考有哪些可能的资费。
质量/g 资费/元
目的地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本埠 0.80 1.60 2.40 3.20 4.00
外埠 1.20 2.40 3.60 4.80 6.00
②只用80分和1.2元面值的邮票,最多3张,不够支付的资费有哪几种?
只有4.0元、4.8元、6.0元不能仅用80分和1.2元的3张邮票支付。
③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因为最高的资费是6元,故用3张邮票来支付时,面值最大的邮票其面值应不小于6÷3=2(元)。所以,4.0元的邮资可设计一张面值2元的邮票;4.8元的邮资可设计一张面值2.4元的邮票;6.0元的邮资可设计一张面值4元的邮票。
(2)为了方便机器检信,邮政局规定一件信函最多可贴4张邮票。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 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①思考400 g以内的信函按照邮政相关费用的规定,可以看成几部分的组成?所需支付的资费有哪些情况?
400 g以内的信函按照邮政相关费用的规定,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按首重100 g以内的邮资标准付邮资;另一部分是按续重在101~2000 g之间的邮资标准付邮资。
设计的表格如下:
按首重100 g以内的邮资标准付邮资:
质量/g 资费/元
目的地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本埠 0.80 1.60 2.40 3.20 4.00
外埠 1.20 2.40 3.60 4.80 6.00
按续重在101~2000 g的邮资标准付邮资:
质量/g 资费/元
目的地 101~200 201~300 301~400
本埠 5.20 6.40 7.60
外埠 8.00 10.00 12.00
②不能仅用80分和1.2元面值的邮票支付的资费是哪几种?
其中不能仅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支付的邮资有5.2元、6.4元、7.6元、6.0元、8.0元、10.0元、12.0元。
③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因为最高的资费是12元,故用4张邮票来支付时邮票最大的面值应不小于12÷4=3(元)。再综合考虑其他条件,可以增加面值为4.00元的邮票。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邮票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确定邮资
教学反思
1.对于寄过信的学生来说,邮票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没有寄过信、没有用过邮票的学生来说,邮票就比较陌生了。所以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就介绍了一下邮票的样子和邮票的用途,让全班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便于接下来的课程能更好地进行。接着我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来思考、讨论,从而感受寄一封信的过程,知道寄信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邮资的确定和邮票的选择。然后,学生自己设计一枚邮票,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更加活跃。不过在课堂中,教师要顾全大局,关注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优劣差距过大,影响学生的心理。总的来说,学生通过这节课,对邮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也学会了怎样去寄信,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邮 简
邮简在出售时是一张纸,纸的一面如同信封的封面一样,可以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等;另一面则起信纸的作用,可由寄信人书写信件的正文。写完以后,按纸上的折线折叠起来即成一封信的形状。
邮简上一般都印有邮资图,即所谓的“经正式批准事先印上去的邮票”。折叠封口以后,就可以交寄。也有不印邮资图的邮简,则必须贴足邮票以后才能交寄。邮简兼有明信片使用方便以及普通邮件保密的优点,邮费又较低,因此在有些国家使用很普遍。邮简的缺点是书写内容受一张纸的限制,想要另外再加纸是不允许的。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教材第111~112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重点: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难点: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长约1 m的竹竿、钉子、绳子、刻度尺、小刀、棋子、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在一周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制作实验工具的作业。(课件出示制作要求)拿出你们制作的实验工具。对照制作要求,自己检查一下是否制作合格,同组互相检查。
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约1 m,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处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 cm做一个刻度记号(或刻一个小槽)。
2.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互相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3.揭示课题。
工具已经准备好了,下面我们就动手做实验,看一看,竹竿在什么情况下平衡。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系?
二、探究学习
1.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小结:在左右两边相同的刻度处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左边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时,右边在刻度3上要放2个棋子,在刻度2上要放3个棋子。
小结:要使竹竿保持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左边棋子数=右边刻度数×右边棋子数”。实际上这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中点就是支点。
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根据平衡规律,“左边刻度数×左边棋子数=右边刻度数×右边棋子数”,左边刻度4×左边棋子数3=12,所以只要右边刻度数×右边棋子数=12,竹竿就会保持平衡。因此,右边刻度分别为1、2、3、4、6时,棋子数就分别为12、6、4、3、2。
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刻度数×左边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拓展延伸: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棋子数可以是几?对应的刻度数又应该是多少?
(棋子数是12,刻度为1;棋子数是6,刻度为2;棋子数是4,刻度为3;棋子数是3,刻度为4;棋子数是2,刻度为6)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杠杆原理有什么体会?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1.左边的刻度数×左边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右边棋子数
2.当左边刻度数×左边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可以看作是一节探究课,主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节课的知识是一个新知识,在这之前学生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出发点,更便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整节课主要就是对竹竿平衡问题的探究,这里是把平衡问题简单化了,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也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对于这种课程,我觉得在以后可以多多开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问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普遍,确保整节课的效率,让学生意犹未尽。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阿基米德与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在他的著作《论杠杆》(可惜失传)中详细地论述了杠杆原理。有一次叙拉古国王对杠杆的威力表示怀疑,他要求阿基米德移动载满重物和乘客的一艘新三桅船。阿基米德叫工匠在船的前后左右安装了一套设计精巧的滑车和杠杆,然后让一百多人在大船前面,抓住一根绳子,大船居然慢慢地滑到海中。群众欢呼雀跃,国王也高兴异常,当众宣布:“从现在起,我要求大家,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