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整理和复习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目标
1.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形成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师: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先在组内说一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知识梳理:
二、知识应用
1.教学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师:用图示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
图示如下: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师: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相交并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
(3)师: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指名学生回答)
(4)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师:你能用尺子和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测出玻璃球和绿豆的体积吗?(课件出示玻璃球和绿豆的图片)如果用这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你打算怎样做?(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
①可以把玻璃球和绿豆看成近似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测量后估算它们的体积。
②可以用排水法测出它们的体积。
3.教学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思考题。
师: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用棱长1 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思考题)算出它们的体积。(学生尝试独立解题)
师: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左边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4×3=36(cm3)
师:右边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4×4×4=64(cm3)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3题。(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第2题:表面积:22 88 352
体积:6 48 384
发现规律: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为原来的2倍,它的表面积变为原来的4倍,体积变为原来的8倍。
第3题:8×4.5×2=72(m3)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梳理,对学生已经构建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
2.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
3.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知识应用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将棱长是1.6 dm的正方体石块浸没到一个长方体水槽里,水面上升了0.8 dm,然后放入一个铁块并浸没,水面又上升了0.9 dm,求铁块的体积。
分析:石块的体积=投入石块后水面上升的水的体积,投入石块后水面上升的水的体积=水槽底面积×高,所以水槽底面积=石块的体积÷投入石块后水面上升的高度。水槽底面积×放入铁块后水面上升的高度=铁块的体积。
解答:石块的体积:1.6×1.6×1.6=4.096(dm3)
水槽底面积:4.096÷0.8=5.12(dm2)
铁块的体积:5.12×0.9=4.608(dm3)
答:铁块的体积是4.608 dm3。
相关知识阅读
排沙法和测质量法
易溶于水或浮于水面上的不规则物体可以用“排沙法”和“测质量法”等方法求出它们的体积。
排沙法:将不规则物体完全埋没于沙子中,再根据“总体积-沙子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乒乓球、足球等浮于水面的物体可用此种方法求体积。
测质量法:可先测量出单位体积的物体的质量,再测量出整个物体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间的倍比关系推算出物体的体积。如冰块、糖块等易溶于水的不规则物体可用此种方法求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