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均数
第1课时 平均数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概念与求法。(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90页例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展示教材第90页例1中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纯净水瓶情况的统计图)
师:(1)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纯净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不一样多)同学们想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他们四个人的纯净水瓶一样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3)教师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纯净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纯净水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的纯净水瓶的个数。(教师板书:移多补少)
(4)师: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纯净水瓶,还可以怎样想呢?
师:把他们收集的纯净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求出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纯净水瓶)
师:怎样求呢?(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
师: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除以4)
教师完成板书,师生共同计算:
(14+12+11+15)÷4
=52+4
=13
教师提示: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小结: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纯净水瓶,可以先求出他们收集的纯净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教学教材第91~92页例2——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课件展示教材第91页例2)
师:读图表,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一说。(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汇报结果:①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②所求的问题: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的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教师强调:①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公平些。
②比较平均成绩,实际上就是比较“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相当与所有男生踢的一样多,所有女生也踢的一样多,这样用一个男生的成绩与一个女生的成绩比较,结果公平。
师:如何求两队的平均成绩呢?(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
=76÷4
=19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教师归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8+6+9+8+14)÷5=9(本)
第2题:平均身高:(139+140+135+138+139+137)÷6=138(cm)
平均体重:(34+38+35+34+36+33)÷6=35(kg)
四、课堂小结
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是什么?怎样求平均数?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
(2)先合并再平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例1 (14+12+11+15)÷4
=52÷4
=13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例2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
教学反思
1.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而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中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引导学生在分纯净水瓶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观察、比较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升华点,探究新知,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整合。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教学新知识时,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纯净水瓶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踢毽比赛构建新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生活和数学的密切关系。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乙、丙、丁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算了四次,得到以下四个数:45、60、65、70,问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分析:根据题意,把得到的四个平均数都乘3,然后相加,就相当于把甲、乙、丙、丁四个数都加了3遍,所以用此和除以3,就是原来四个数的和,再除以4就是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解答:(45×3+60×3+65×3+70×3)÷3÷4=60
答: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60。
相关知识阅读
巧算平均数
刘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前进小学8个班去帮助农民摘豆角,每个班摘得豆角的质量分别是:55千克、50千克、48千克、54千克、49千克、53千克、54千克、53千克。问平均每班摘得豆角多少千克?“看谁算得快。”刘老师鼓励说。
于丰很快举手回答:“平均每班摘得52千克。”
刘老师点头说:“你能把计算的方法说一说吗?”
于丰说:“求平均数有个窍门,就是先在这些数中确定一个基准数。比如,这道题就是以50为基准数,然后把5个班分别比基准数多出的千克数加起来,并从中减去剩下那2个班比基准数少的千克数,所得的数除以8,商再加上基准数,就是所求平均数。”
刘老师高兴地说:“很好,于丰的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给一个名字叫做‘减少加多法’。做的时候可以这样:先选好基准数50,然后从前往后看,多的数前写上加,少的数前写上减,也就是:5+0-2+4-1+3+4+3=16(千克),16÷8=2(千克),50+2=52(千克),这就是平均每班摘得的质量。这样求平均数速度快,计算量小,是一种好方法。”
第2课时 平均数(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运用练习。(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数据,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分析问题。
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求下列各组数的平均数。
(1)56,90,108,312。
(2)72千克,94千克,159千克,511千克,788千克。
2.四(1)班第一组同学1分钟跳绳成绩(单位:下)如下:
男生:161 150 163 153 154 155
女生:144 130 154 130 152 140 144
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1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
3.学校召开运动会,四(1)班24名同学参加,四(2)班20名同学参加,四(3)班20名同学参加,共组成4个队伍,平均每个队伍多少人?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课件展示教材第93页第1题)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图,并指导学生分析图意。
师:“周一:10~21
℃”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周一的最低气温是10
℃,最高气温是21
℃。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指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第4题。
(课件展示教材第94页第4题)
提示:数据个数不等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要比较两组的平均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课件展示教材第94页第5题)
提示:求出这几天的平均数,大致可以推算出明天需要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稍困难的学生。
4.教学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课件展示教材第94页第6题)
提示:平均身高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个个体的值,所以平均数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全部按照平均数来订购。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教师对回答合理者均给予奖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第2题:(15+17+14+16+18)÷5=16(分)
第3题:(1)? (2)? (3)?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提高?
板书设计
平均数(练习课)
平均数的作用: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代表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教学反思
1.上节课学均数的知识,包括平均数的求法、根据平均数分析问题等。学生通过本节练习课,利用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形式,练习大量层次分明的题目,进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教师运用举手回答以及奖励等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样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适时让学生主导课堂,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十分有帮助。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