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10 06: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1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6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难点:运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27=
48+9= 25-17=
师:我们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也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有了认识,知道了如何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96页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例3)
(1)简单的小数加法。
组织学生看图,点名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的商品价格信息。
师:有一位同学要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他不知道应该付多少钱。你能帮他算一算吗?应该如何列式呢?(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8+0.6=________(元)
师:如何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呢?(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将小数加法转化为整数加法计算。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计算出结果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除了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来计算,我们也可以像整数加法一样写成竖式来计算。
教师一边板书下方竖式一边讲解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小数部分8+6=14,向前一位进1,在小数部分写4,个位上写1。算完后,把小数点落下来,得数的小数点和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提醒学生计算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小数点对齐;
②计算时要满十进一;
③算出得数后点上小数点。
(2)简单的小数减法。
师:一个卷笔刀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应该如何计算呢?(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8-0.6=________(元)
组织学生计算,点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小数部分8-6=2,整数部分0-0=0,把小数点落下来,0.8减去0.6的差就是0.2。
师:整数部分的0可以不写吗?(点名学生回答)
师:如果想知道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6=________(元)
师:这里的小数部分是2减6,不够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像整数减法一样,从个位退一当十,12-6=6,此时整数部分的1变为0,0-0=0。
组织学生算一算,小组内互相交流计算的方法,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总结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过程,同学们能总结归纳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齐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反馈
列竖式计算。(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2.1+4.3=   3.5+1.7=
8.9-5.6= 6.1-4.5=
6.4 5.2 3.3 1.6(竖式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反思
1.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2.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和进退位的原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减法,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商店里彩色粉笔1.4元一盒,白色粉笔0.8元一盒。
(1)买一盒彩色粉笔和一盒白色粉笔,一共多少钱?
(2)一盒白色粉笔比一盒彩色粉笔便宜多少钱?
分析:(1)求买一盒彩色粉笔和一盒白色粉笔一共多少元,就是把两种粉笔的价钱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4+0.8。计算小数加法时,先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2)要求一盒白色粉笔比一盒彩色粉笔便宜多少元,首先要弄清“便宜”是少的意思,所以这道题要求的是一盒白色粉笔和一盒彩色粉笔相差多少元,要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4-0.8。计算小数减法时,同样要先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解答:(1)1.4+0.8=2.2(元)
答:一共2.2元。
(2)1.4-0.8=0.6(元)
答:一盒白色粉笔比一盒彩色粉笔便宜0.6元。
相关知识阅读
小数点的故事
数字“9”是个位上最大的数,因为自己的数大,他常常瞧不起他的弟弟和妹妹。特别是数字“0”和“1”,经常受到他的欺负。一天,“9”吃完饭要去外边玩耍,于是便把“0”和“1”都带上了,一个替他拿水杯,一个替他拎包。“9”玩得兴高采烈,“0”和“1”只能在身旁看着。这时过来了一个黑不溜瞅的圆点,圆点告诉他们:“我叫小数点,是能使数变大或者变小的符号。”听了小数点的自我介绍,“0”和“1”仿佛遇到了救星,便把经常受到欺负的事告诉了小数点,请他帮忙教训一下“9”,小数点答应下来。这时“9”回来了,看到三人正在聊天,便大声斥责道:“哪来的小蝌蚪,长的这么难看,去去去,一边玩去!”小数点一瞧,“9”确实太张狂了,于是不慌不忙地往“9”的左边一站,呀!“9”立马变得比“1”还要小,他不知怎么回事,就大声哭了起来。小数点看他哭得太可怜了,就又往他的右边一站,“9”立刻又变大了。“9”这下明白了小圆点的厉害,他惭愧地说:“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敢瞧不起你们了,我们做好朋友,好吗?”“0”和“1”看着小数点高兴地笑了。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97页例4)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并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自主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4+3.4=   2.8+6.3=
5.3-4.6= 9.2-7.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就试着把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探索一下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97页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例4)
组织学生读题,明确所求的问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96页情境图,可知1个文具盒6.8元,1个笔记本2.5元,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0.6元,1支带橡皮的铅笔1.2元。
师:小丽有10元钱,她买了1个文具盒后,还想买1个笔记本和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吗?
师:要求小丽的钱够不够,需要先求出什么呢?(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先求出小丽买了1个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
师:要求买了1个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回答用减法计算)
组织学生用小数减法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计算结果板书:10-6.8=3.2(元)。
师:小丽还剩下3.2元,用这些钱买1个笔记本和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有两种解法。可以用小数加法求解,先将两种商品的价格之和算出来,再与3.2比较大小;也可以用小数减法求解,先算出买了1个笔记本后还剩多少钱,再用剩下的钱与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的价格进行大小比较。
组织学生按照上面的两种方法求解,教师板书:
方法一:
2.5+0.6=3.1(元)
3.1<3.2 小丽的钱够了。
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
2.5+1.2=3.7(元)
3.7>3.2 小丽的钱不够。
方法二:
3.2-2.5=0.7(元)
0.7>0.6 买不带橡皮的铅笔够了。
0.7<1.2 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师:如果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它们的和是多少?与10相比哪个大?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与前面的计算结果相互检验,思考有没有其他检验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解决方法,它们可以互相检验。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买一本练习本、1支不带橡皮的铅笔和1块橡皮;还可以买1个卷笔刀和1支带橡皮的铅笔。
(2)答案不唯一,如买1块橡皮和1个卷笔刀,一共多少钱?
0.5+0.8=1.3(元)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10-6.8=3.2(元)
方法一:              方法二:
2.5+0.6=3.1(元) 3.2-2.5=0.7(元)
3.1<3.2 小丽的钱够了。 0.7>0.6 买不带橡皮的铅笔够了。
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 0.7<1.2 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 小丽的钱不够。
教学反思
1.本课时是小数计算中的解决问题部分,是在教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教授的内容,是由一步计算逐渐过渡到两步或三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错。
2.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一组问题进行思考,试着去分析应用题,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分析就比较顺利了;再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提取信息,学生只有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列式解答,提倡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小芳去书店买书,付了30元,找回16.4元,小芳发现售货员多找给了她11.8元。售货员实际应该找给小芳多少钱?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
分析:售货员找给小芳16.4元,根据“售货员多找给了她11.8元”,可求出售货员实际应找给小芳多少钱。由小芳付了30元,可以求得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
解答:16.4-11.8=4.6(元)
30-4.6=25.4(元)
答:售货员实际应该找给小芳4.6元,这本书的价格是25.4元。
相关知识阅读
学生文具
学生文具是文具用品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支,主要使用群体是学生。由于文具使用对象的不同,学生文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文具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学生文具多是卡通文具系列,这类文具多印有卡通图案;而中学生、大学生的文具多以实用为主,已经偏向办公类文具系列了。
学生文具涵盖范围甚广,按照文具本身的属性特点,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书写型学生文具。例如:铅笔、笔芯、水彩笔、白板笔、中性笔、圆珠笔、钢笔、蜡笔等。
2.修正型学生文具。例如:修正带、修正液、橡皮擦等。
3.收纳型学生文具。例如:笔袋、铅笔盒、文件夹、文件袋等。
4.工具型学生文具。例如:卷笔刀、胶水、尺类、圆规、美工刀、剪刀等。
第3课时 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运用练习。(教材第98~100页练习二十一第2、4、11题)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小数的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
2.掌握小数计算的基本规则和运用技巧。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计算的相关规则和算理。
难点:简单小数的计算、大小比较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在里填上“>”“<”或“=”。
0.60.5 1.41.7
4.54.8 2.33.2
2.计算。
1.2+2.3= 3.6+5.4=
8.7-6.4= 7.2-4.6=
二、指导练习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组织学生看图,明确图中《童话故事选》一书的价格为6.8元,《动脑筋》的价格为3.4元。
师:要计算《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用减法计算,并板书算式6.8-3.4)
组织学生计算,并根据学生计算结果板书算式答案。
师:如果同学们身上有10元钱,想买《童话故事选》和《动脑筋》这两本书,你的钱够吗?
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位小数的加法问题。因为6.8+3.4=10.2(元),10.2元>10元,所以钱不够。(板书)
组织学生回顾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点评总结。
2.教学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
师:货车自重2.8吨,共重8.7吨,你知道货车载了多少吨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用一位小数的减法进行计算,板书算式为8.7-2.8。
根据学生计算结果板书算式及答案,并组织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判断这辆货车是否超载。
3.教学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些的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小新从家到学校要走1.2千米,他走了0.3千米后发现忘记带书了,于是又回家取了一本书,这样他比平时上学要多走多少千米?(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可以画线段图解决问题,并板书演示:
师:通过画线段图,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注意到小新比平时上学多走了两段长为0.3千米的路程,因此,求解这个问题可以列式为0.3+0.3。
板书算式并根据学生计算结果板书答案。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8~100页“练习二十一”第1、5、6、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6.8 2.2 10.1 1.2 3.8 0.9
第5题:0.7>0.5 0.9<1.2
第6题:(1)机器人玩具最贵 7.1-0.8=6.3(元)
(2)(答案不唯一)7.1+4.3=11.4(元)
(3)(答案不唯一)10-5.5=4.5(元)
3.7+0.8=4.5(元)
可以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喇叭
(4)答案不唯一,如买一个魔方和一只小熊需要多少钱?
3.7+4.3=8.0(元)
第8题:(1)2.7+1.5=4.2(吨)
4.2吨>4吨
(2)2.7+0.8=3.5(吨)
3.5吨<4吨
3.5+0.3=3.8(吨)
3.8吨<4吨
(3)答案不唯一,如长颈鹿比斑马重多少?
1.5-0.3=1.2(吨)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练习课,你对简单小数的计算、大小比较和应用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练习课
2.(1)6.8-3.4=3.4(元)
答:《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3.4元。
(2)6.8+3.4=10.2(元)
10.2元>10元
答:10元钱不够。
4.8.7-2.8=5.9(吨)
5.9吨<6吨
答:没超载。
11.0.3+0.3=0.6(千米)
答:这样他比平时上学要多走0.6千米。
教学反思
1.在本堂练习课中,通过教材习题设计的情境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一些有关小数运算,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小数知识的记忆。
2.在练习课上不仅要对习题进行练习,还要对知识点和方法进行回顾复习。因此本堂课上,也注意引导学生对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了整理总结。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根竹竿竖直插入深1.8米的水池里,再将竹竿倒过来,竖直插入水池中。仔细观察后发现,竹竿湿的部分比干的部分多2.8米,那么这根竹竿长多少米?
分析:如图所示,竹竿两端湿的部分都是1.8米,根据“竹竿湿的部分比干的部分多2.8米”,可以求出干的部分的长度,湿的部分与干的部分的长度之和就是这根竹竿的长度。
解答:1.8+1.8=3.6(米)
3.6-2.8=0.8(米)
3.6+0.8=4.4(米)
答:这根竹竿长4.4米。
解法归纳: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可以通过画图进行分析,从而将问题进行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