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小数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与读写法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读写法。(教材第91页、第92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学会小数和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银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阿姨就会给爸爸妈妈收款凭据,下面是一些买文具的收款凭据,现在老师把它做成了标价牌。(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一分类?怎么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课件的标价牌,将其分成两类)
师:左边这组数是45、3、18,它们都是整数。右边这组数我们还没学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类特殊的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与读写法)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91页。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
(1)认识小数。
师:从上面的画面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称重器上显示的质量是3.45 kg,两种笔的单价分别是0.85元和2.60元,小朋友的体温是36.6℃,小女孩的身高在1.2~1.5米之间。
师: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板书)
组织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例如:
①自动铅笔芯的规格是0.5毫米。
②一瓶饮料有1.25升。
③一户家庭一个月用水量为9.1吨。
(2)小数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观察上面这几个小数,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征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板书:
师: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我们就把这个小数叫做几位小数。你能说说上面的这些小数都是几位小数吗?(点名学生回答)
(3)小数的读法。
师:上面的这些小数你会读吗?我们应该怎样读小数呢?
引导学生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其中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教师举例3.45讲解小数的读法并板书。
3.45读作:三点四五。
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读出剩余的五个小数。
2.教学教材第92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例1情境图)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呢?(教师出示米尺)
引导学生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师:1分米是1米的,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师:3分米是10份中的几份,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明确: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你能说说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师:王东身高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3分米可以写成0.3米,因此1米3分米写成小数就是1.3米。(教师强调把整米数写在小数点的前面)
组织小组成员合作测量一位同学的身高,要求以米为单位,测出数据后,再请被测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际身高,看看是否准确。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0.5 8.5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与读写法
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3.45读作:三点四五。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讲解把分米写成用小数表示的米时,设计用米尺测量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2.本节课大致分为两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小数的意义。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意义时,应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吸收内化。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用0、2、9和小数点,你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小数?
分析: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所有的两位小数即可求解。
解答:用0、2、9和小数点,可以组成的两位小数有0.29、0.92、2.09、2.90、9.02、9.20,一共有6个。
解法归纳:写出这些数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相关知识阅读
小数的产生
小数是在实际度量和整数运算(如除法、开方)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度量精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对数量表示的精确程度要求的提高。开始,人们只能用整数表示数量,继而在所表示的数量的末尾附注“有余”“有奇”或“强”“弱”等字样,以表示该数量与实际量之间的差异,当需要用数来比较精确地表明这种差异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分数来表示不足整数的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发展度量系统,采用更小的度量单位来表示有关的量。
刘徽是我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应用小数的数学家,可惜的是他没有对记数法稍加改进,把小数推广到现代的水平,反而把十进制分数作为一般的分数进行通分约分。
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第93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到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学会迁移和转化。
3.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出下面各小数。
5.28 0.72 3.94 0.7 3.05 0.9
12.5
2.填一填。
7米3分米=( )米
4米6分米=( )米
3元4角=( )元
5角7分=( )角
3.比较大小。
2356248 19831980
24502540
师:以前我们学会了整数、分数的大小比较,那你知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吗?(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93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例2表格)
师:在今年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小林四人参加了跳高比赛,他们的成绩分别是0.8米、1.2米、1.1米、0.9米。你有办法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引导学生明确:要给四位同学排名,也就是比较0.8,1.2,1.1,0.9的大小。
(1)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师: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我们还没学,可是几个整数如何比较大小我们是清楚的。上节课我们根据小数的意义可以把3分米写成0.3米,那么为了比较大小,你能把这些小数转化成整数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给出比较方法:化成分米后比较。
0.8米=8分米
1.2米=1米2分米=12分米
1.1米=1米1分米=11分米
0.9米=9分米
因为12分米>11分米>9分米>8分米,
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师: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单位间的转换以及对应成绩的大小,可以借助皮尺来量一量。
教师出示皮尺,并在皮尺上依次标出8分米、9分米、11分米、12分米的刻度位置,让学生观察,说说是哪位同学的跳高成绩,并根据它们在皮尺上的刻度位置比较这四名同学的成绩。
教师根据上面两种比较结果板书: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2米> 1.1米> 0.9米> 0.8米
2.总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过程,同学们能说说,在比较小数大小时,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点评)
教师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转化为整数,再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直观比较法,通过直观的实物,如皮尺上面的刻度来直接比较。(课件出示小结)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9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了吗?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2:0.8米=8分米 1.2米=12分米 1.1米=11分米 0.9米=9分米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2米> 1.1米> 0.9米> 0.8米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主寻找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学习数学的乐趣,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1号、2号、3号、4号四位同学进行跳远比赛,他们的成绩分别是2.1米、2.3米、1.8米、1.9米。已知1号比2号跳得远,但比4号跳得近,且3号比2号跳得近,请你排出四位同学的名次与成绩。
分析:由1号比2号跳得远,但比4号跳得近,3号比2号跳得近,可得四人的名次,再比较小数的大小,可得四人的成绩。
解答:因为1号比2号跳得远,但比4号跳得近,所以1号可能是第二名或者第三名;2号可能是第三名或者第四名。又因为3号比2号跳得近,所以3号是第四名,2号是第三名,1号是第二名,4号是第一名。因为1.8<1.9<2.1<2.3,所以1号的成绩是2.1米,2号的成绩是1.9米,3号的成绩是1.8米,4号的成绩是2.3米。
相关知识阅读
跳高的历史
跳高起源于古代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越过垂直障碍的活动。现代跳高始于欧洲。18世纪末苏格兰已有跳高比赛,19世纪60年代跳高开始流行于欧美国家。在英国圣罗兰·博德尔俱乐部举办的首届职业田径比赛中,威尔逊屈膝团身跳跃1.575米,这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世界跳高成绩。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等过杆技术,现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跳高横杆可用玻璃纤维、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长3.98~4.02米,最大重量达2公斤。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单脚起跳,可以在规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试跳,但同一高度只有3次试跳机会。男、女跳高分别于1896年、1928年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第3课时 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小数的运用练习。(教材第94~95页练习二十第1、3、7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能将小数与分数进行相互转化。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或根据直观图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能将小数与分数进行相互转化。
难点: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把下面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
2.比较下面每组数中两个数量的大小。
0.2元0.3元
0.5分米0.7分米
4.5米4.7米
8元7.8元
二、指导练习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世界上最大的鸟、最高的动物分别是什么吗?
师: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
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读出这些小数,明确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分别是多少。
教师小结: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读小数时,从整数部分读起,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课件出示小结)
2.教学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3题。
组织学生看图,说说涂色部分的意义。
引导学生明确:三个图都将整体平均分为10份,图1涂色部分占2份,图2涂色部分占4份,图3涂色部分占7份。
师:图中的涂色部分如何用分数表示?(点名学生回答)
师:根据分数的意义,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板书分数)
师:除了用分数表示,我们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你知道怎样用小数来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将上面的三个分数改写成小数,分别是0.2、0.4、0.7。(板书小数)
3.教学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第7题。
师:三种茶叶的价格分别是23.6元、18.8元、25.5元,它们都是一位小数,如何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呢?(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通过单位换算,将小数转化为整数进行比较。因为23.6元=236角,18.8元=188角,25.5元=255角,188<236<255,所以18.8元<23.6元<25.5元,花茶价格<绿茶价格<红茶价格。(板书)
师:比较小数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换算单位法,如例2、第7题,都是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转化为整数,再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直观比较法,如做一做,通过看图来比较。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4~95页“练习二十”第2、4、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1)(按横排) 0.1 0.4 0.7 0.9
(2)1.2 5.6
第4题:(按横排)0.2 0.8 1.4 1.9 2.6 0.5 1.1 1.7 2.3
第5题:< > > > > <
第6题:第一名:张辉 第二名:高林 第三名:王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对小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练习课
3.
0.2 0.4 0.7
7.23.6元=236角 18.8元=188角 25.5元=255角 188<236<255
18.8元<23.6元<25.5元 花茶价格<绿茶价格<红茶价格
教学反思
1.适度的练习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课时的练习设计突出了内容的完整性和层次性,针对小数的读、写,分数与小数的转换和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都进行了巩固和练习,实现了教学目的。
2.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有效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小数写法的发展历史
最初,人们表示小数只是用文字,直到13世纪,才有人用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如8.3记作83,左边的数表示整数部分,右下方的数表示小数部分。古代,还有人将小数部分的各个数字用圆圈圈起来,例如1.5记作1⑤,这么一圈,就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了。这种记法后来传到了中亚和欧洲。到了16世纪,欧洲人才注意到小数的作用。在欧洲,当时有人这样记小数,如3.1415记作3◎1①4②1③5④。◎可以看作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标志,圈里的数字表示的是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这种记法很麻烦。直到公元1592年,瑞士数学家布尔基对小数的表示方法做了较大的改进,他用一个小圆圈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割开,如5。24,数中的小圆圈实际起到了小数点的作用。又过了一段时间,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又用小黑点代替了小圆圈。于是,这一写法一直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