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24时计时法-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24时计时法-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10 06:0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24时计时法
第1课时 认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区别两种计时方法,并能进行互换。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钟表模型。
学生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由于兔子过分自信,在比赛途中睡了一觉,最后输给了乌龟。其实,兔子可不服气了,决定和乌龟再比赛一次,他们决定第二天6时进行第二次比赛。到了第二天下午6时,兔子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比赛场地。“咦,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呢?”兔子心想:“这胆小的乌龟恐怕是不敢来了呢?”正在这时,树上的小鸟叫起来:“懒兔子,你怎么现在才来,早上6时干什么去了?因为你比赛缺席,大伙一致认为你这次比赛又输了!”兔子一听,一下子就呆了,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这次比赛兔子又输了呢?(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它们约定的时间是第2天的6时,但并没有说是早上还是下午,兔子以为是下午便错过了比赛。其实有一种时间表示方法,一说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计时法,如果动物们用了这种计时方法,也许兔子就不会输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认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二、学习新课
1.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情境图)
组织学生按顺序说出各个时间点,做什么事情。
提示:①半夜12时,小朋友在睡觉。
②中午12时,小朋友在吃饭。
③晚上7时25分,小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看电视。
……
2.讲述24时计时法。
(1)教师演示。
1日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1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走到夜里0时,时针又走了1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也就是1日=24小时。通常我们把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2)学生动手拨钟表模型,感受一天有24小时。
3.操作感知24时计时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时间展开图)
(1)师:观察时间展开图,说说上面的数和下面的数有什么关系,分别表示什么计时法。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明确上面的数与下面的数对应的是同一时刻,上面表示12时计时法,下面表示24时计时法。
(2)操作感知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
①教师把钟拨到下午1时。
师: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
学生明确:13时。
②师:再往下走,下午3时是几时?下午5时是几时?如何用24时计时法表示这些时刻呢?
学生明确:只要用3+12=15(时),5+12=17(时),就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对应时刻。
③师:晚上11时是几时?
学生明确:23时。
④师:晚上12时与第二天有什么关系?
学生明确:晚上12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常常说0时或0点,而不说24时。
4.解决教材第83页上面问题。
(1)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12小时。
(2)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了12小时。
(3)一天(日)是24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两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自由交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答案不唯一)电子表上的时间、电视上的时间等。
第2题:0:00 6:45 10:15 12:00
15:30 18:00 19:25 24:00
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20:00  晚上11:38  4:45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谈谈24时计时法如何与12时计时法互相转化。
板书设计
认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日=24小时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两种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整点时刻相差12小时,12时计时法的时刻加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24时计时法的时刻减12就是12时计时法的时刻。
教学反思
1.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的12时计时法,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比较以及操作感知,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两种计时法的联系与区别。但是由于过程中太过于追求生活化,反而减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后期要注意这方面。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现在是午夜12时,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再过36小时,还能看见月亮吗?
分析:根据24时计时法,午夜12时也就是0时,一天的开始。因为36=24+12,所以经过36小时,也就是经过了一天加半天,所以经过36小时后时间是0时+12小时=12时,即中午的12时,所以不能看见月亮。
解答:不能看见月亮,因为午夜12时再过36小时是中午12时。
解法归纳:明确午夜12时就是0时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知识阅读
古代计时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三点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一致。
第2课时 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材第84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关于时间计算的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难点: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飞机票和一张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票。
(3)观察飞机票和火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84页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1)师:观察情境图,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回答: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2)区分时刻与时间。
教师讲述:时刻表示一天内某一特定时间点,如本题中火车出发的时刻9:00,到达的时刻下午6:00。时间是指从某一个时刻或日期到另一个时刻或日期的间隔,也就是经过的时间(板书),如本题中坐火车去奶奶家所用的时间。
(3)计算经过的时间。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小组汇报,根据汇报,课件出示方法:
方法一:直接观察法。
通过在钟面上数一数,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方法二:分段计算法。
上午9时12时下午6时
12-9=3(小时) 3+6=9(小时)
方法三: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
将下午6点用24时计时法转化成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下午6点=18时 18-9=9(小时)
(4)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呢?请大家想一下可以怎样验证。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点名学生汇报:可以用火车出发的时刻加上经过的时间,看是否等于到达的时刻。
课件出示检验过程:
火车9时出发,经过9小时后,到站的时刻为9时+9小时=18时,18时是下午6时,与题中的到站时间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一说钟面的时间分别表示什么时刻,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1时到24时经过了3小时,0时到6时30分是6小时30分。
3小时+6小时30分=9小时30分
(课件依次出示下面各题)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
床,她一共睡了( 10 )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15 )时( 50 )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始发站 开点 终点站 到点 运行时间
北京 10:22 沈阳北 当天19:29 9小时7分钟
北京 18:00 上海 第二天8:00 14小时
西安 17:48 北京 第二天7:23 13小时35分钟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55分=2小时35分
19时30分+2小时35分=22时5分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例3 方法一:直接观察,要用9小时。
方法二:12-9+6=9(小时)
方法三:下午6点=18时 18-9=9(小时)
教学反思
1.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时间是一个难点,对于基础薄弱,缺乏实际经验的孩子来说,有时候是在凭直观感觉做题,这样一来自然掌握不好,所以后期还要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理解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也相信随着学生们认识和理解的深入,会逐渐掌握时间的计算。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个路口有一块禁止车辆通行警示牌(如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知道一昼夜里有多长时间允许汽车通行吗?
7:30~20:30
分析:根据禁止车辆通行警示牌的信息,7:30至20:30禁止通行,这两个时刻的差就是禁止通行时间,那么一昼夜里有多长时间允许汽车通行,就是用24小时减去禁止通行时间。
解答:24小时-(20时30分-7时30分)=11小时
答:一昼夜里有11小时允许汽车通行。
解法归纳:此题考查了时间的推算,禁止通行时间=结束禁止通行时刻-开始禁止通行时刻;允许通行时间=24小时-禁止通行时间。注意:一昼夜有24小时。
相关知识阅读
古代计时工具
古代计时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日晷”,另一种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漏”是以滴水来计时,是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叠放的组合。上面三只铜壶底下有小孔,最下面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对应壶身上的刻度来计时。
第3课时 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运用练习。(教材第85~86页练习十八第2~4、6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4时计时法,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会求实际问题中的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重点难点
重点:1.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
2.会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难点:求实际问题中的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1.填空。
(1)凌晨3:00是(  )时。
(2)16时半是(  )午(  )时(  )分。
(3)晚上10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  )时。
2.语文考试8:30开始,11:30收卷,考试时间为(  )小时(  )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二、指导练习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2题。
(1)解决左边的问题。
①师:公交车道的时间是用的什么计时法?(学生齐答: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只有公交车在车道上的行驶时间,怎样看爸爸有没有违反交通规则呢?
引导学生明确看下午4时是否在只允许公交车行驶的时间段里,若在则违反了,反之没有。
②师:思考一下,怎样可以知道下午4时在不在这个时间段里。
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下午4时=16时,16时不在6:30-8:30和16:30-19:00内,爸爸没有违反交通规则。
③师: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时间段用12时计时法表示,再比较。
学生独立完成此方法。(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解决右边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指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3题。
师:已知第一次取信的时间和每次间隔的时间,要求每次取信的时间,应该怎么算?
引导学生回答用前一次取信的时间加上每次间隔的时间。
(课件出示下表)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8时30分

师:自己算一算,完成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问题(1)。
(2)师:一天的营业时间分为2段,如何求一天的营业时间?
引导学生明确将2段的经过时间加起来就是一天的营业时间。
(3)学生独立计算,点名学生板演。(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4)组织学生自由提问并解决问题。
4.教学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第6题。
(1)解决问题(1)。
师:用红色笔圈出12:00以前的时间,用蓝色笔圈出12:00以后的时间,看一看分别有多少场。
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2)解决问题(2)。
师:最晚结束放映,说明放映的时间也较晚,有哪些节目放映的时间较晚?
引导学生说出4点过开始的《太空垃圾》和《小强的故事》。
师:计算一下,哪个节目最晚结束?
学生独立计算。(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3)。
师:下午3时后放映的节目有哪些?(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些节目都可以看吗?除了放映时间,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还要看节目的时长。
课件演示观看的时间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太空垃圾》和《小强的故事》时间冲突,只能选择一个观看。
教师小结: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计划开始的时间,还要考虑结束的时间。结束的时间不能超过下一个计划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第7题。(指导学生先算出结束时间,再与11时比较,点名学生回答)
9时+1小时45分=10时45分
10时45分结束表演,老师11时带同学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八”第8题。(先让学生明确时针转1圈,分针转12圈,再独立解决,教师订正)
12×6=72(圈)
3.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八”第9、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9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填写。
第10题:(1)8个
(2)填表如下:
班次 1 2 3 4 5 6 7 8
发车 时间 6:15 8:15 10:15 12:15 14:15 16:15 18:15 20:15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练习课
2.下午4时=16时,16时不在6:30-8:30和16:30-19:00内
教学反思
1.练习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多提出有关日常生活中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理解经过时间的计算就是要抓住“后一时间-前一时间”这一关键点。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周日淘气去图书馆看书,下图是他在没出发时和返回时从镜子里看到的钟面,他一共外出了多长时间?
分析:镜面对称的特点是:上下方向一致,左右方向相反;图中出发时镜子里看到的时间是9:00,由镜面对称左右方向相反的特点,出发时间是3:00;返回时时针在5和6之间,分针指到6,是5:30;然后运用返回的时刻减去出发的时刻即可得到一共外出的时间。
解答:5:30-3:00=2小时30分钟
答:他一共外出2小时30分钟。
解法归纳:在镜子里看到钟面的指针与实际钟面的指针正好左右相反,即关于6时和12时所在的直线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