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平移和旋转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教材第30~31页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点,并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3.通过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难点:能正确掌握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来学校上学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走路、乘汽车、坐电瓶车、骑自行车……
师:像人在行走,自行车、电瓶车、汽车在行驶,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运动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学生思考,组内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运动现象。(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平移现象。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上面的主题图)
(1)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①课件演示观光梯、高空缆车、推拉门的运动过程。
②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这些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共同特点。
③小结: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这叫做平移。
(2)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小组交流并汇报)
汇报1:小火车在直的轨道上跑是平移现象。
汇报2:抽屉拉出来和推进去都是平移现象。
……
(3)亲身体验平移现象。
活动1:全体起立,先向左平移2步,再向右平移2步。
活动2:用桌子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并说一说物体是怎么平移的。
2.教学教材第30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
师:看图中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分析题意。
教师引导:想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判断。
(2)给每座小房子编号后,小组合作,尝试操作、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观察哪些小房子的方向一致,方向不一致的排除;再通过平移看能否使方向一致的小房子重合。
引导学生明确:①最上面的小房子向左下方平移可以与最左边的小房子重合。
②最左边的小房子先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能与最上面的小房子重合。
③最左边的小房子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能与最下面的小房子重合。
……
(只要学生能找出来并且说正确就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找出来或描述有困难,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引导)
(4)教师强调:物体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本身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不变。
(5)教师小结: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3.教学教材第31页例3——初步认识旋转现象。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3主题图)
(1)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
①课件演示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机螺旋桨的转动,找出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点。(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小结)
②小结: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
(2)认识旋转。
师: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机螺旋桨的转动都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有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师: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点评)
汇报1:钟表的指针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汇报2:我们课间做游戏时,手拉手转圈,是旋转现象。
汇报3:小风车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
(4)亲身体验旋转现象。
活动1:全体起立,先左转2圈,再右转2圈。
活动2:用周围的物体体验旋转。
(5)师生共同小结旋转和平移的区别。
学生小组间讨论,并派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平移时物体只做水平直线运动,而旋转时物体做圆周运动。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利用学具画一画)
2.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学生动手做一做,并试一试)
答案: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图形都是圆。
3.完成教材第33~34页练习七第4,5,7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第4~5题:略
第7题:平移现象:推拉抽屉,生产线上电视机的移动。
旋转现象:风扇扇叶的转动,钟表上指针的转动,磨盘的转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你觉得有趣在什么地方?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图形的变换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是一系列数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实现知识的自主构造。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陀 螺
陀螺是中国最早的娱乐工具,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我国北方叫“冰尜”或“打老牛”,英文称之为“top”。陀螺的形状略像海螺,多用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传统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铁制的倒圆锥形,玩法是用鞭子抽。现代已有各式各样的材质与形状出现。当然,还有一些“手捻陀螺”也十分普及。
陀螺是青少年们十分熟悉的玩具,风靡全世界。中国是陀螺的老家,从我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出了石制的陀螺。可见,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