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除 法
第1课时 除 法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第13~14页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操作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或说明“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大熊猫饿了,我们一起来帮大熊猫分竹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例4主题图,再出示题目)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师:“平均放在4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呢?(强调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1)学生独立分竹笋(用小棒代替),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第一种分法:1个1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2个2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3个3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这就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13页例4——理解除法的意义。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师: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师:这样的算式大家都还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①认识除号。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②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指导: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个?(3个)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
板书:12÷4=3。
③除法算式的读法。
教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教师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2.教学教材第14页例5——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5)
(1)探究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每份是4个竹笋。
师:用自己的学具小棒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个别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师: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用除法来表示。
(2)指导算式的写法。
师: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个,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3)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看教材,自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看书学习,然后汇报)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为0),得数叫商。
教师总结:①除法中被除数就是平均分中的总数;除数是份数时,商就是每份的个数;除数是每份的个数时,商就是份数。
②只要是平均分,就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第1题:3 3
第2题:(1)5 2 5
(2)2 5 2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检,集体订正)
第1题:6 2 6
4 12 3 4
2 12 6 2
第2题:10÷5=2中,10是被除数,5是除数,2是商。
15÷3=5中,15是被除数,3是除数,5是商。
18÷2=9中,18是被除数,2是除数,9是商。
48÷8=6中,48是被除数,8是除数,6是商。
56÷7=8中,56是被除数,7是除数,8是商。
28÷4=7中,28是被除数,4是除数,7是商。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并且也会读、写除法算式。你们都掌握了吗?
板书设计
除 法
例4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例5 20÷ 4=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教学反思
1.前面课时里进行了大量的“平均分”活动,这些活动是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本节课认识除法做好了准备。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本节课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过程。
2.必要的讲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知道把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并经历把“平均分”的过程具体为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的过程。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填一填。
++=12
++++=15
+=( )
分析:先求出和分别代表数字几,再求与的和。
++=12→3个是12→每个是4
++++=155个是15→每个是3
因此,+=( 7 )
解答:7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算式求出每个图形代表的数。
相关知识阅读
除法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除法运算。除法最早被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它形成于那个年代的《筭数书》中,其中关于除法的表示方法有7类19种,涉及55条。
自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我国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用口诀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法之除,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
第2课时 除法(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除法的运用练习。(教材第15~17页练习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平均分”,能根据“平均分”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让学生通过练习会看图写除法算式,并能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法算式中各个部分的名称。
难点:会看图写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读出下面各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学生回答)
8÷2=4 20÷4=5 35÷7=5
2.分一分,填一填。(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回答)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 )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3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第3题)
(1)出示左边的主题图。
①引导学生看图,读懂图意。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西瓜?(指名学生回答)
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同桌互相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图意:将这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多少个?(用除法算式表示)
②列出除法算式。
师:怎样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10÷2=5
(2)出示右边的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读懂图意。(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答案,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9÷3=3
2.教学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第6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6除以3等于2。
板书除法算式:6÷3=2。
(2)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板书除法算式:28÷4=7
(3)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板书除法算式:12÷3=4。
(4)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板书除法算式:20÷5=4。
3.教学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第8题)
(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每个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怎样写除法算式?(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2)学生交流、讨论后,完成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根据这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3)小组交流各自所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12÷3=4中,12叫( ),3叫( ),4叫( )。
答案:被除数 除数 商
2.完成教材第15~17页练习三第1,2,4,5,7,9,10,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第1题:8÷4=2,读作:8除以4等于2。
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8÷3=6,读作:18除以3等于6。
16÷8=2,读作:16除以8等于2。
12÷3=4,读作:12除以3等于4。
45÷9=5,读作:45除以9等于5。
36÷6=6,读作:36除以6等于6。
7÷7=1,读作:7除以7等于1。
第2题:3 6÷2=3
第4题:6 12÷2=6
第5题:圈一圈略。
6 24÷4=6
4 20÷5=4
第7题:2 4 2 4
第9题 提示:(1)每2个圈一份。 (2)每3个圈一份。
第10题:12÷6=2 12÷2=6
18÷6=3 18÷3=6
第11*题:( 2 )×2=4
4×( 3 )=12
3×( 2 )=6
( 5 )×4=20
2×( 4 )=8
三( 四 )十二
二( 六 )十二
( 五 )五二十五
( 三 )三得九
二( 五 )一十
四( 四 )十六
5×( 3 )=15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练习课)
被除数÷除数=商
平均分
教学反思
1.这节练习课的呈现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在看图写算式的教学中,呈现给学生图片,先让学生读懂图片信息;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图片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并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从而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显现。这样的分层次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除 法
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若?ab=c(b≠0),用积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被除数,b叫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商。
如在10÷5=2中,被除数为10,除数为5,商为2。在代数式的书写中,也可以将c÷b简单写成分数形式。大部分的非英语语言中,还可写成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