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 整十数加一位-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 整十数加一位-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10 07: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第1课时 数的顺序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数的顺序。(教材第41页例4)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运用100以内数的顺序解决问题。
2.进一步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
3.进一步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运用100以内数的顺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100以内数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它能帮助大家学到更多的100以内数的知识(课件出示例4的百数表),通过这位朋友的帮助,我们共同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41页例4。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讲秩序、讲规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安定,做事情才不会影响到他人。生活中的数也是这样的,它们有大小、有顺序,各有不同却又相互联系。想一想,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哪些特点?
2
4
6
8
10
11
13
15
17
19
22




28


33


37




44
46






55






64
66




73






82




88

91






99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总结归纳:
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
②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③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
④从右上到左下这一斜行中的数(10除外)十位上的数字从1开始,逐渐增加到9,而个位上的数字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少到1。
(2)学生填满教材第41页表中空格,明确100以内各数的顺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填的表,有什么规律。
学生1:从左往右,再从上往下的顺序(1~100)填的数。
学生2:从上往下,再从左往右,先填个位是1的数,再填个位是2的数……以此类推。
……
板书:百数表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横着看、竖着看都有不同的规律。
(3)完成教材第41页例4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师:说一说,十位是3的数与个位是3的数有什么区别。(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这样的数都是三十几的数;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这样的数都是几十三的数。
师:举例说明个位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数,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表示什么。(如77的个位上的“7”表示7个一;十位上的“7”表示7个十)
(4)完成教材第41页例4第(2)题。
进一步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表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排列。(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交流)
横着看,第2行的前9个数十位上都是1;竖着看,第1列的个位上都是1。
(5)完成教材第41页例4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组织订正)
第4行第8个数是48;第5行第8个数是58。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谈谈在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百数表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横着看、竖着看都有不同的规律。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意愿。在学生填好百数表后,再完整地分析百数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推理法
推理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性质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如百数表中按顺序填数。
第2课时 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数的大小的比较。(教材第42~43页例5、例6)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前面所学知识,主动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4.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大小。
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们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规律填数。
2.填空。
(1)从(   )到(   )是一位数;从(   )到(   )是两位数;100是(   )位数。
(2)十位是3的两位数有(   )个。 
(3)比69多1的数是(   ),比69少1的数是(   )。
(4)3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42页例5。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5的小棒图)
(1)师:同桌间说一说小棒表示的数。
(2)比较42和37的大小。(学生交流、汇报不同的比较方法)
汇报结果:
学生1:根据小棒图来比,只看整捆的,左边有4捆,右边有3捆,所以42大于37。
学生2: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2在37后面,所以42大于37。
学生3:根据数的组成来比,42是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4个十大于3个十,所以42>37。
学生4:用计数器来比较大小。
……
(3)比较23和25的大小。
师: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2325
(课件出示方法)
(方法一)在数位顺序表中,23在25的前边,所以23<25。
(方法二)23和25的十位都是2,表示2个十,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23的个位是3,25的个位是5,3小于5,所以23<25。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归纳: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可以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课件出示)
上述概括的内容是比较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应鼓励学生有多种比较方法,并且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教学教材第43页例6。
(课件出示有58个红球的瓶子)
(1)师:试着估一估,有多少个红球。
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估测的一般方法:先数出10个,再估一估瓶子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个。
接着分别出示红球的个数(58)、有15个蓝球和10个黄球的瓶子,让学生把这3个数按顺序排列出来。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58>15>10。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15<5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把几个数连接起来,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像58比15大,15比10大,58也比10大,可以用“>”连接,你还能把这些数的大小关系说得再明确些吗?
(2)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红球、蓝球和黄球的关系。
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红球比黄球多得多;
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
(3)教师小结:在具体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多少时,如果两个数比较接近,相差较少,就可以说大数比小数“多一些”或小数比大数“少一些”;如果两数相差较多,就可以说大数比小数“多得多”或小数比大数“少得多”。(课件出示)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说一说比较的方法,最后集体订正)
第1题:< >
第2题:< < = > < >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脱离开实物、小棒、计数器等物,自己是怎样比较这几组数的大小的。
2.完成教材第43页“做一做”。
答案:桃比苹果少一些;苹果比桃多一些;桃比梨少得多;梨比桃多得多;苹果比梨少得多;梨比苹果多得多。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一谈在数的大小比较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1)数位多的数大于数位少的数。
(2)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可以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教学反思
1.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有各自比较的方法,还能说出设计的构思、意图和用了哪些比较策略,这样不仅能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成果提供了依据。
3.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首先以“猜”开始,然后设置多种情境,活用知识,接着学科交融,关注情感,最后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4.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爸爸今年34岁,妈妈和爸爸的岁数差不多,阿姨比爸爸的岁数小得多,姑姑比爸爸的岁数大得多,伯伯比爸爸的岁数大一些。根据你的判断,猜猜他们各是多少岁。
20岁 52岁 33岁 41岁
分析:爸爸今年34岁,妈妈和爸爸的岁数差不多,所以妈妈33岁;阿姨比爸爸的岁数小得多,所以阿姨20岁;姑姑比爸爸的岁数大得多,所以姑姑52岁;伯伯比爸爸的岁数大一些,所以伯伯41岁。
解答:
20岁 52岁 33岁 41岁
阿姨 姑姑 妈妈 伯伯
解法归纳:理解“差不多”“小得多”“大得多”“大一些”的含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3课时 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练习课。(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第1、3~4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认识数的顺序,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数的顺序,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大小。
难点:能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找朋友,连一连。
     100
71
17
93
60
2.猜一猜。
小明说:“我们一(1)班的人数比35多,比40少。”
一(1)班可能有(  )人。(可能有36人、37人、38人、39人)为什么?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1题。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图中给出了一些数字,要求按顺序将这些数字连在一起,最后构成一幅图画。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完成后相互交流。
(3)集体订正,并明确100以内数的顺序。
2.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图中左边有11只蜜蜂,每只蜜蜂身上都有一个带有数字的信封,右边有2个信箱,分别表示大于60的数和小于60的数,要求将蜜蜂与相应的信箱相连接。
(2)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做一做,独立完成连线,教师巡视,完成后相互交流。
(3)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3.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4题。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左边有小豆、小绿和小跳三只青蛙,它们在对话,右边有一个表格,给出了一些数字,要求根据它们的对话找出小豆和小跳各吃了多少只害虫。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3)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以及如何用它们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第2、5题。
第2题:73 74 75 77 78 80
77更接近80,72更接近70。
第5题:38 58 60 79 98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是以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在学法指导的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合理解释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