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
——《客家之歌》
授课年级:八年级
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感受以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的交响音诗的独特魅力。
2.注重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4.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对本土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与探究。
教学目标:
1.演唱《客家之歌》的主题乐段,并用简单律动参与乐曲的欣赏活动。
2.聆听、赏析交响音诗《客家之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力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在吸取民间音乐营养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3.通过对客家土楼、衣饰、美食、语言、山歌及客家精神等文化特点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并能够对客家文化的核心精髓——客家山歌感兴趣,喜欢聆听和哼唱客家山歌,同时产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客家山歌的愿望。
教学分析:
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是作曲家刘湲根据客家山歌音乐素材创作的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三拍子乐曲。由A、B两个音乐主题及其变奏不断交替变化而成,构成了一个行进在地平线上的客家人群像。A主题为合唱《唔怕山高水远》,取材于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B主题为铜管乐器演奏,取材于劳动号子《新打梭镖》。在贯穿全曲的固定节奏型下,力度由P—ffff变化,描绘了客家人从远古走到今天,不断发展壮大,音乐极具感染力。曲式结构为:引子—A—B—AB—B”—A”—尾声。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期和生理发育期,大部分同学有参与意识但又缺乏足够的自信,不愿意单独表现或主动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在欣赏参与中,感受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的形式,体验音乐的情绪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另外,自去年11月份起,随“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走进全县各中小学校,我校也开展了为时4周的“客家山歌专题讲座”活动,大部分学生又是本地的客家人,耳濡目染,所以对客家山歌有一定的了解。本课内容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三拍子客家山歌合唱和铜管乐器演奏不断交替变化的乐曲,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的,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他们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进一步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在吸取民间音乐营养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从而更加珍视、热爱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重点:
1.了解客家人的文化特色,演唱客家山歌,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2.在乐曲的欣赏参与中,注意力度的表现和二部合唱的配合。
教学难点:
1.演唱山歌时客家方言的掌握。
2.欣赏参与中力度的表现和二部合唱的配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和PPT课件、竹板、麦克风、合唱台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1.教师演唱一段客家五句板,邀请学生参与竹板伴奏。
2.提问:请各小组说说客家的由来和特色的客家文化。
3.用幻灯片展示客家土楼、客家传统美食、客家传统服饰等有关客家风情、客家文化特色的图片,与各小组的简介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
4.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客家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具有华夏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族群特色。在跨越千年的漂泊中,客家人坚定自若,乐观向上,他们重视集体生活,勤劳生产,强调文化传承,他们是汉族这个大家庭中最爱歌唱,也最善于歌唱的群体。“你往何处去,乡音识亲人,一声山歌唱响,人人泪流满面”。毋庸置疑,客家山歌联系着天下客家人的心灵,它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刘湲根据客家山歌音乐素材创作的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1.部分学生打竹板配合老师的表演。
2.通过学生课前的搜集、整理及讨论,由各小组派出代表,说说客家的由来、客家建筑土楼、客家人的传统服饰、喜欢的客家传统美食等客家文化。
3.观看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客家风情的图片,加深了解客家文化。
4.演唱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
1.创设情景,增进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
2.了解客家人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和山歌等文化特征,为理解本课的音乐作品内涵打下基础,同时导入新课教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完整欣赏全曲
1.教师提出问题播放全曲:
(1)乐曲《客家之歌》带给你怎样的情绪感受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雄壮、豪迈、粗狂、激昂等情绪;乐曲表现了客家人特有的团结坚韧、奋斗开放的性格和精神,也表达了客家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2)说说乐曲的力度是怎样变化的?
力度由P—ffff变化,由弱到强,由远至近,层层推进。
(3) 讨论乐曲在表现形式方面有什么特点?表现形式是由A(合唱)、B(铜管乐器演奏)两个音乐主题及其变奏不断交替变化。
(4)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为:引子—A—B—AB—B”—A”—尾声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点评。
1.带着问题欣赏全曲,初步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表现形式和曲式结构。
2.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回答。
用问题引领学生欣赏注意力的方向,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力度、速度、表现形式、曲式结构的关注,并描述音乐的情绪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分段欣赏(一)A、B主题
1.教师引导学生学唱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
(1)播放录音范唱。
(2)指导学生用客家方言演唱歌词。
(3)引导学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教师引导学生学唱劳动号子《新打梭镖》。
(1)播放劳动号子《新打梭镖》。
(2)指导学生用客家方言演唱歌词。
(3)引导学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播放A、B主题,并提出问题:
(1)A、B主题分别取材于哪些音乐素材?
A主题取材于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B主题取材于劳动号子《新打梭镖》。
A、B主题分别表现了客家人什么精神品质?
A主题表现了客家人热情、团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B主题表现了客家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4.教师再次播放A、B主题,引导学生用适当的力度参与欣赏。
1.学唱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
(1)聆听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
(2)跟随录音模唱歌曲的歌词。
(3)随伴奏用客家方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学唱劳动号子《新打梭镖》。
(1)聆听劳动号子《新打梭镖》。
(2)跟随录音模唱歌曲的歌词。
(3)随伴奏用客家方言有感情地演唱歌词。
3.聆听A、B主题,回答老师的提问。并理解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源泉。
4.聆听A、B主题,男同学用P力度演唱《唔怕山高水远》,用f力度演唱《新打梭镖》,女同学击掌参与欣赏。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后面的全曲欣赏参与打下基础。
2.以律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用律动和演唱来表现主题,在听、唱、拍等参与活动中体验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的内涵,记忆乐曲主题,想象音乐表现的场景。
分段欣赏(二)固定节奏音型
1.将学生分成两组,用击掌、拍腿等方式,分别奏出贯穿全曲的固定节奏音型。
2.引导学生注意三拍子的重音把握。感受低沉、浑厚有力的定音鼓和低音提琴表现客家人坚强不息,吃苦耐劳的性格。
1.一组学生拍腿,另一组学生击掌,分别奏出贯穿全曲的固定节奏音型。
2.全班同学配合乐曲的固定节奏音型拍打。感受低沉、浑厚有力的定音鼓和低音提琴表现客家人坚强不息,吃苦耐劳的性格。
分段欣赏(三)同时演奏主题AB的段落
1.播放《客家之歌》同时演奏主题AB的段落,引导女学生唱A主题,男学生唱B主题,注意两个声部之间的配合。
2.引导学生想象客家人一边劳动一边热情地歌唱的场景。
聆听《客家之歌》同时演奏主题AB的段落,女同学演唱A主题,男同学演唱B主题,进行二部合唱的欣赏参与,并想象客家人一边劳动一边热情地歌唱的场景。
再次完整欣赏全曲
教师播放乐曲《客家之歌》,并提出参与音乐欣赏的要求,引导学生用跟唱、拍腿、击掌或自创参与方式进行音乐体验和表现。
2.教师提问:今天,我们欣赏参与了《客家之歌》这部作品,说说你的感受或启迪。
3.教师小结:XX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送给她。此时,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受到乐曲的感染,心情激动澎湃,深感作为客家人而自豪。下面有请音乐课代表带领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歌曲和嘹亮的歌声赞颂客家人。
1.全体学生聆听全曲,参与欣赏。
(1)固定音型:男同学击掌,女同学拍腿。
(2)A段:男同学用P力度随录音唱A主题《唔怕山高水远》,女同学击掌。
(3)B段:听录音,男同学唱出主题B,女同学拍出固定节奏音型。
(4)AB主题:男女同学用f力度,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随录音跟唱《唔怕山高水远》和《新打梭镖》。
(5)B”主题:全体同学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女生拍打固定节奏音型,男生演唱《新打梭镖》,随主题B”,用ff—ffff的力度变化参与音乐表现。
(6)A”段:全体同学一起用ff力度随录音跟唱。
(7)尾声:全体同学以自创律动参与音乐活动,感受尾声部分昂扬的劳动号子情绪。
2.个别学生说一说欣赏参与后的感受或启迪。
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将跟唱和律动等参与形式运用于完整欣赏中,进一步加深乐曲的印象,感受音乐的情绪、结构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新
课
拓
展
教师课前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和嘹亮的歌声,赞颂客家人、继承和发扬客家人的精神。
由音乐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歌曲和嘹亮的歌声,唱响和赞颂客家人、继承和发扬客家人的精神。
学生从准备歌曲、经过排练、再到上课演唱,不仅在排练和表演中得到锻炼,建立起自信,同时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课
堂
小
结
谢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也为同学们能对不同类型的客家山歌进行探究而感到高兴。
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展示了特色的客家文化;参与了乐曲《客家之歌》的欣赏活动;演唱不同类型的客家山歌。
同学们,客家山歌就像客家人那样,走过了漫长而艰险的道路,融汇了各地文化的特色与精华,自中原发源,赣南孕育,汀州发展,梅州成型,最终开枝散叶于全球。它是我国民歌浩瀚海洋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以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以独特的魅力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中。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客家山歌,它不仅属于你我,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回顾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初步了解客家山歌的发展和影响。
为学生的表演点赞,激发他们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这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作
业
布
置
1.课后搜集并了解作者和作品《土楼回响》的创作方法和意图。
2.熟练演唱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新打梭镖》,与家人一起分享演唱,并把音频上传微信群。
1.了解作者和作品《土楼回响》的创作背景,理解乐曲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源泉。
2.熟练演唱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和《新打梭镖》,与家人一起分享演唱。
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意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乐曲表达的内涵,进一步理解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源泉。学生成为小老师与家人一起演唱,让其更加珍视、热爱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评价:
成功之处:
《客家之歌》是花城版八年级上册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在教案撰写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紧密结合音乐新课标,遵循教参中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运用“听、唱、做、析”等多维一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参与音乐活动,最终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存在的问题:
作品难度偏大,使得课堂教学容量较大;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