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牲灵》教案
【教学内容】 :
八年级下册(粤教花城版)陕北民歌《赶牲灵》欣赏、教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赶牲灵》,分析陕北民歌特点形成的原因及“信天游”歌种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赶牲灵》的欣赏与学习,感受了解陕北民歌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并会哼唱此歌;
3.情感目标:引导、鼓励学生喜爱大西北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聆听欣赏《赶牲灵》,感受“信天游”的音乐风格特点
难点:模唱《赶牲灵》的演唱风格;唱准四度,十一度大跳音程。
【教法及教具】
1.导学示范法,解析探讨法,口口相传教唱相结合。
2.多媒体课件,钢琴(辅助)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两张图片,(山水图与千沟万壑图),让学生听《赶牲灵》音乐片段后,配上与音乐适合的图片。以此,引出课题《赶牲灵》。
二.新课教学:
1.课题“赶牲灵”解析:
黄土高原道路崎岖不评,骡驴驼货就成为了当地人常选择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当地人对骡驴都非常的爱护与尊重,所以不称它们为牲畜、牲口,而称牲灵。赶牲灵又叫赶脚,赶牲灵的人称赶牲灵者。
2.赶牲灵的目的解析(生活所迫):
旧社会,陕北一带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造成了人们生活十分贫苦。为了生计,当地的男人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挣钱养家糊口。
3.赶牲灵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老师范唱逐段并讲解歌词大意。
(让学生大胆猜想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想象力)。
解析:
一次赶牲灵一般所用的时间比较长,路途很是艰辛。但他们依然乐观的笑对人生。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打发路途中的寂寞,他们就会用歌声唱出他们的所见所闻。
老师逐段范唱解析歌词大意:
第一段:唱朝夕相伴的“牲灵”的装扮;
第二段:唱与赶牲灵者搭伴行路的哈巴狗;
第三段:唱路人与赶牲灵者这间的问话。
4.听歌曲,思考以下问题并说答案:
歌的节奏特点,曲调特点,速度分别都是怎样的?
速 度: 慢速,中速,快速;
节 奏 特 点: 自由宽广,紧张狭短;
曲调唱腔特点: 低沉短促,高亢自由粗犷。
这样的歌曲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从这首歌体裁本身以及陕北地理特点说起了。
《赶牲灵》是陕北民歌中的佼佼者——信天游,是中国民歌山歌中的一个变种。 “信天游”又叫“山曲”“顺天游”,是最能代表陕北民歌风格特点的民歌体裁。它的这种自由宽广,高亢粗犷的特点与沟川遍布,地广人稀的陕北地貌有直接的关系。当地人,习惯站在高坡上,沟底里这样远距离的大声呼叫或谈话,加上风大,因此,常常把声音拉长拉大,对方才能听的清楚。于是,就在这高低长短中形成了自由宽广高亢粗犷的信天游。它唱出了陕北的风光,更唱出了陕北人民的真情。因为陕北人最喜欢用“信天游”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5.为歌曲分乐句:(找学生说说分为几个乐句)
老师讲解乐句分为上下对应的两乐句:
第一乐句是1—9小节第一拍;(句幅宽长,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加上上滑音的自由延长,听着有种通往远方道路的悠远。)
第二乐句是第9小节后半拍—16小节。(“哎呦“这个感叹性的小衬腔,加上与上句句首形成的高三度模进,以及大十一度的音域往返,显得急促,表现期待的情感。)
6.教唱第一段(口口相传)三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提醒学生注意陕北方言的把握与模仿。为防止学生学唱困难,采取:
(1)让学生带着节奏读歌词;
(2)帮助学生解决大跳音程练唱2-5,5-1(高音),2-1(高音)
(3)举例分别对有无前倚音的效果进行范唱,让学生感受前倚音的效果。
三.拓展
出示几张现实生活中用车拉货者等待接货的图片,让学生们联想并思考: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现代版的“赶牲灵”?
2.你看到了他们后,想到什么?愿意像他们一样做“牲灵”者吗?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学唱陕北民歌《赶牲灵》,了解了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自由宽广,高亢悠长,粗犷辽阔),也学会了唱歌曲《赶牲灵》。最后,老师不希望你们为谋生而去“赶牲灵”,而希望你们好好读书,创造你们美好未来。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