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2单元《★《王大娘钉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2单元《★《王大娘钉缸》》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12-09 09:4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河南民歌的音乐风格;了解民歌中小调的音乐特点;分析民歌与创作歌曲相同与不同之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比较、模唱、探究等方法,感受、体验河南民歌的音乐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探究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欣赏、模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2 对比《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从音乐风格,曲调,结构等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点:
掌握河南民歌的音乐形态,感受、体验河南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四、教学难点:
对比《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改编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城镇大街小巷过去的叫卖调,变成了今日商店里立体声像设备播放的现代音乐;功能性的轻音乐和歌星们的演唱,取代了昔日乡民劳作时的号子;往年悠闲自得的小调,逐渐被流行歌曲所替代。
1、播放《磨剪子》视频,问:视频中的人在唱什么?
2、听音频,让学生尝试模仿这样的吆喝声。问:吆喝的声音是怎样的?
(劳动人民在劳作时随口唱的小曲确流传到现在导入新课)
(二) 新课
1、播放《王大娘钉缸》
思考:A、歌曲的情绪如何(活泼、风趣)
B、歌词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挑担子、钉缸)
2、学生互动: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挑担子,学生模仿,体验劳动人民挑担子的样子。
3、什么是衬词?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
4、学唱歌曲并对音乐进行分析。
A、打节拍。(学生试着打出节拍)
B、师教唱旋律。(民歌创作手法:鱼咬尾)
C、唱词、学生分领和齐唱。(感受民歌中比较常见的演唱方式:一领众和)
5、播放另一个版本,更具地方特色。(用方言演唱)
6、河南民间地花鼓(表演形式:一丑一旦两个角色表演的歌舞形式)
7、什么是小调。
a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b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c又称小曲,与劳动号子、山歌被誉为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
(三)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对比
1、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像之处?分别是哪几句?
旋律相像:

2、比较分析两首歌,并且模唱旋律。 (生唱)
分析:《王大娘钉缸》正是《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的音乐素材。歌曲高亢、粗犷,振奋人心能反映梁山好汉的性格行为特点。由歌唱家刘欢演唱,他激情豪放的演唱让这首歌家喻户晓。
3、分析《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相同与不同之处。
(四)实践拓展
学生结合生活的场景改编《王大娘钉缸》

(五)课堂小结:
归纳:民歌的特点:
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2、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3、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民歌《王大娘钉缸》,使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歌的神韵,也使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