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9 18:3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问卷)
(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
1.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北京人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C.北京人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2.夏启将禅让制转变为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3.今天的许多姓氏如齐、鲁以及一些省份的简称如晋、鲁等都源于西周时期的哪一制度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4.1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生产力飞速发展
5.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6.“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目的 D.商鞅变法的经过
7.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该故事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8.《中国通史》载:“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上述材料
A.认为嬴政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大 B.指出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强调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秦朝统一前,郡县官僚制已普遍建立
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10.西汉平定“七国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质是( )
A.中央与封国的权力之争 B.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之争
C.地方藩王间的权力之争 D.农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
11.3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郡国并行制有利于消除内乱 D.郡县官僚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12.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 丙 乙 丁 B.乙 甲 丙 丁
C.甲 乙 丁 丙 D.甲 乙 丙 丁
13.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  )
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C.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D.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15.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16.《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17.《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18.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19.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但丁额不废 (2)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
(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20.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二、综合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2分)他能“并天下”的原因有哪些?(8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2分)及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
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4分),概括科举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4分)
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卷)
(仅交答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小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材料综合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共50分.)
2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A 3.B 4.C 5.C 6.B 7.A 8.B 9.C 10.D 11.D 12.C 13.A 14.D 15.B 16.B 17.B 18.D 19.C 20.D
21.
(1)秦始皇;
人心: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各地与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个人: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国力: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思想,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
策略:远交近攻的策略;
郡国并行制;
原因:吸取隋亡教训;承袭西楚郡国并行;适应战争形势,分封韩信、彭等等异性王。
后果:郡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
22.(1)制度:察举制,以德行为主;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2)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新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封建政权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相对公正公平;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苏熟人能通过科考参与政权,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到后期严重禁锢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6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第7页 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