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9 14: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美洲物种的外传
时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途径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概况
玉米
欧洲
中国


16世纪初
观赏
16世纪中
粮食、饲料
(南欧)
17世纪
粮食作物
(欧洲各国)
三条途径
种植区域
西北、西南、东南
丘陵到平原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在香港TVB电视剧《寻秦记》第二集中,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在一对老夫妇家借宿一晚,临行前人家送他一包地瓜用以充饥
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番茄
欧洲
中国


16世纪初
观赏
18世纪中
食用
18世纪末
欧洲培育新品种回传美洲
万历年间,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引入
光绪年间,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
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时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途径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概况
玉米、甘薯、番茄、辣椒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
粮食: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黄瓜、豌豆;
经济作物:甘蔗、咖啡等;
影响最大的是小麦和水稻;
(2)禽兽:鸡、牛驴马、猪羊等。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阅读教材P10,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
②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一粒粒咖啡豆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时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途径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概况
玉米、甘薯、番茄、辣椒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底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渡过荒年。爱尔兰成立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增加食物种类;改变人们饮食习惯
表4.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
1.97亿
清康熙39年
1.50亿
清乾隆59年
3.10亿
清道光20年
4.10亿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欧洲人第一次接触咖啡时,称这种诱人的饮料为“阿拉伯酒”。1615年,咖啡由埃塞俄比亚传到威尼斯,1643年传入巴黎,1650年传入英国,1686年传入荷兰。168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订购
7.5~
8万磅咖啡,1695年增加到
30
~40万磅。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时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途径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概况
玉米、甘薯、番茄、辣椒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①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推进了当地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④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②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时间具有长期性;
⑥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⑦影响具有深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