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美洲物种的外传
时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途径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概况
玉米
欧洲
中国
明
清
16世纪初
观赏
16世纪中
粮食、饲料
(南欧)
17世纪
粮食作物
(欧洲各国)
三条途径
种植区域
西北、西南、东南
丘陵到平原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在香港TVB电视剧《寻秦记》第二集中,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在一对老夫妇家借宿一晚,临行前人家送他一包地瓜用以充饥
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番茄
欧洲
中国
明
清
16世纪初
观赏
18世纪中
食用
18世纪末
欧洲培育新品种回传美洲
万历年间,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引入
光绪年间,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
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时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途径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概况
玉米、甘薯、番茄、辣椒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
粮食: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黄瓜、豌豆;
经济作物:甘蔗、咖啡等;
影响最大的是小麦和水稻;
(2)禽兽:鸡、牛驴马、猪羊等。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阅读教材P10,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
②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一粒粒咖啡豆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时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途径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概况
玉米、甘薯、番茄、辣椒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底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渡过荒年。爱尔兰成立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增加食物种类;改变人们饮食习惯
表4.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
1.97亿
清康熙39年
1.50亿
清乾隆59年
3.10亿
清道光20年
4.10亿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欧洲人第一次接触咖啡时,称这种诱人的饮料为“阿拉伯酒”。1615年,咖啡由埃塞俄比亚传到威尼斯,1643年传入巴黎,1650年传入英国,1686年传入荷兰。168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订购
7.5~
8万磅咖啡,1695年增加到
30
~40万磅。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
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时间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途径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概况
玉米、甘薯、番茄、辣椒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①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推进了当地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④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②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时间具有长期性;
⑥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⑦影响具有深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