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土地的誓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土地的誓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11:18: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7 土地的誓言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7课课前预习卡。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师:同学们,歌曲中提到了什么事件?(生:“九一八”事变)这首歌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行径的愤懑。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在“九一八”事变过去的整整十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这篇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利用音乐导入,把学生迅速带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营造学习本文的情感氛围。引用著名诗句,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本文时内心的情感,从而为学习本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认识作者。(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3.自读指导。
师: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同学们在自读这篇文章时,可以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运用做批注的方法,着重从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抒情的方式、感受语言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在听读时完成下列任务。
(1)注意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2)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
(3)概括式批注出你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认真听读完后,自由交流感受和批注,互相学习补充)
预设 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文章的语言也很有气势,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从中可以听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有怀念、赞美,也有忧伤、愤怒等。
2.齐读课文,理解文题。
师:同学们在听读过程中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篇文章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起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1)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出的情感。
(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结合这个誓言,你是如何理解课文题目的?
(生齐读完后师点评朗读情况,指名回答问题)
预设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的誓言。课文题目“土地的誓言”是指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
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让同学们感受“誓言”表达的情感,并归纳出来做好批注。
预设 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从朗读入手,结合题目解读,整体把握课文中心,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为后面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抒情句,做批注。
师:在《黄河颂》的课后练习中,同学们学习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确阅读方法后,让学生自由圈点批注并交流所得,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作者直接抒发强烈情感的语句,在旁边批注理解。
(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句子做批注,然后交流发言。直接抒情的句子很多,生分析得有理有据就可以)
师引导生重点关注下面这些语句: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3)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4)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5)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6)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预设 (1)开头直接抒情,点明了抒写对象及情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挚痛的热爱。
(2)移情于物,将土地拟人化,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出对美丽富饶的关东平原的回忆。
(3)多次反复的呼唤,回忆更加浓烈,乡思也更加急切。这种情感坚定不移,故乡的召唤和作者的心声合二为一。
(4)回忆转入舒缓,我们都沉浸在故乡春华秋实的美好之中,越美丽越忧伤,如此让人难忘的美丽,怎么可以被他人夺去?怎么可以任由他人蹂躏?
(5)由衷的沉醉后,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定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6)故乡的孩子大声呼喊,情绪真正进入了最高点,豪情满怀,信念不移,决心不改,带动读者进入激情的默契,这种共鸣痛击灵魂,浇铸信念。
师:我们一起来对批注进行分析,理一理作者的感情变化。
(师引导,生回答,师生一起根据直接抒情的关键句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预设 如果把作者的情感比作一首乐章的话
——开头直接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即挚痛的热爱。(板书:挚痛的热爱 感情基调)
——继而移情于物,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出对美丽富饶的关东平原的回忆。(板书:回忆往事美丽富饶)
——回忆更加浓烈,乡思也更加急切。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板书:故乡召唤血液喷涌)
——回忆转入舒缓,沉浸在故乡春华秋实的美好之中。(板书:故乡脚印 春华秋实)
——由衷的沉醉后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定的誓言。(板书:铮铮誓言 战斗牺牲)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师:理清文章的感情变化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结构,虽然只有两段,但是线索清晰,结构简单。请试着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发言)
预设 第1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热血沸腾!
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3.读抒情句,体会情感。
选五六个同学依次读这些直接抒情的关键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
理解散文要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在明确阅读方法后,让学生自由圈点批注并交流所得,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五、细读课文,赏析语言
师: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不同角度解读这篇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
本课作者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
2.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
3.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
4.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师: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有特色的语句,做批注点评。
(生读课文,做批注点评并交流成果与体会)
交流步骤
1.有感情地朗读你将展示的语句,在朗读中融入你对语句的理解。
2.先直接说出你的批注结论,然后结合你的朗读分析批注。
3.其他同学对发言点评,并补充。
预设 (1)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分析: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2)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如: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等。
分析:这些都是关东大地上的代表事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分析:这种情感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4)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如:“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一组排比,内容连贯,气势如虹。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结合课后补白内容,明晰“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齐读文章最后“没有人能够忘记她”至文末,思考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生讨论后举手发言)
预设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通过诵读句子,批注、品析文本,学习抒情方式,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最后一个问题,既是语言的探讨,也是引导学生回归整体阅读,从理性上深度解读文本。同时,也启发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吸收有助于自己写作的营养,理性写作。
六、课外延读,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2.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爱国文章读一读,摘抄爱国名言,准备爱国诗词朗诵会的材料。
(2)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表达你对故乡的情感。要求至少运用一种课文中使用的抒情手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并通过练笔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描绘生活,在写作中逐步做到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本课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本次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引导。遵从“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回归整体”的一般阅读规律,以读为指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充分领会文本的意蕴,并掌握一套自读抒情散文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资料链接
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沙》《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小说。
(节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素养提升
铺 陈
铺陈是一种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呈现、讴歌的手法,能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和表达上的激情美。
著名诗人艾青,幼年由乳母大叶荷抚养,成年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运用了铺陈手法来极致赞美养育了自己的大堰河(大叶荷)。下面是这首诗的节选,诗人运用铺陈手法,历数了大堰河劳作的辛苦和繁重,赞美了她的勤劳和任劳任怨,更在反复吟唱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中,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怀念。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艾 青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文学常识
故乡为何称作“桑梓”
在我国古代,桑树、梓树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果实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叶、果、枝、根、皮皆可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可入药,木材轻软耐朽,能制作家具、乐器等。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故常被古人用作薪炭。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的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常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
漂泊在外、客居他乡的人们在见到这两种树木时往往会顿生思乡之情,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