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初中化学第一学期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跟踪训练
一、单选题
1.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水分子变大了 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增多
2.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3.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危机,其中一种泄漏的放射源为“碘-131”,“碘-131”和“碘-127”是碘元素的两种不同原子,它们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不同。下列关于“碘-131”和“碘-127”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相同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
C.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D.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构成物质的微粒只有分子和原子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构成气体的分子在不断运动
D.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5.某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离子为阳离子
C.该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10 D.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6.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所产生的污染物之一“碘一131”,其原子
核内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53 B.131 C.78 D.127
7.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H2 B.H2O C.H D.H+
8.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为降低放射性碘(碘131)对人体的伤害向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含碘127,碘127是指核电荷数为53,中子数为74的一种碘原子)。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碘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C.碘131原子的质子数为53
D.核能的利用证实了原子的可分性,但安全利用核能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9.1911年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 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时发现(示意图如下):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由该实验分析得出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不带电 B.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C.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0.下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11.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释放出放射性碘131。碘131原子和碘127原子都属于碘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B.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
C.它们的核电荷数不同
D.碘131不能加入食盐中
12.对下列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19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B.
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体温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的体积热胀冷缩
D.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
夏天温度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A.A B.B C.C D.D
13.“黄金有价、玉无价”,某一种玉石的主要成份是NaAlSi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B.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这种玉含有10个原子 D.这种玉含有四种金属元素
14.下列有关水的描述,错误的是
A.构成水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15.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水分子变大了
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增多
二、简答题
16.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中子数比质子数多5个,则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该原子中的微粒总数为________个。
17.(1)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为,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下列图中微粒共表示 种元素,其中与氯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2)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x的数值可能是下列中的 。
A.9
B.10
C.11
D.12
18.图Ⅰ是小明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刚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只答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A3.A4.A5.D6.A7.A8.B9.C10.B11.C12.C13.A14.C15.C
16. 55 80
17.7(1分) 三(1分) D(1分)
(2)CD(2分,少选给1分,但有错不给分)
18.进行对比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