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草船借箭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23:0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彼时,曹操打败刘备之后决定派兵进攻孙权,而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孙权将手下大将周瑜派去驻守长江南岸,刘备派诸葛亮联吴抗曹。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巧设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全文结构清晰,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为难他,让他在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欲借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诸葛亮定罪,但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接着写诸葛亮为草船借箭所做的准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对周瑜保密。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过程——在第三天凌晨,大雾漫天时,诸葛亮叫上鲁肃一起把草船开向曹营,曹操中计向江中放箭,二十条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最后写故事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悬念,扣人心弦。
课文主要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如第2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周瑜对诸葛亮步步紧逼,其暗算可谓蓄谋已久,而诸葛亮沉着应对,并请命三天之内借到船;又如第3自然段周瑜与鲁肃的对话,可以看出周瑜内心的妒忌与险恶;再如诸葛亮告诉鲁肃不要将草船借箭一事告诉周瑜,鲁肃果然信守承诺,只字不提借船之事,这表现了鲁肃的忠厚守信;还如文章对诸葛亮借船经过的描写,通过他的整个部署计划,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机智过人,神机妙算。
课后的“阅读链接”编排了《三国演义》原著第四十六回中的片段,内容与课文第8、9自然段相对应,意在搭建从现代文到原著的桥梁,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并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古典名著的初步感受。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图中,江上箭如雨下,船一侧的草把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舱内诸葛亮却镇定自若,与鲁肃谈笑风生。插图生动地再现了故事的重要情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认“瑜、忌”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和“妒忌、委托”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妒忌、委托”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进而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认“瑜、忌”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和“妒忌、委托”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妒忌、委托”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可以随文学习。比如“瑜、督”等字,可以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并结合文中的人物名字、身份加强记忆;“丞、寨”可分别与“蒸、塞”运用形近字特点对比识记;“忌、幔、擂”等字,除了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进行识记,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插图深化理解。提醒学生注意:“擂”读léi,不能读成lèi;“丞”读chéng,不读céng。
生字书写教学时,“忌、曹、鲁”等上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注意其上下两部分所占的比例。“妒”为左右结构,要提醒学生左右两边不要写得太开。“遮”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庶”不要写得太大,尤其注意四点底不要写得太宽,既要被广字头盖住,也要能被走之托住。“插”字右半部分的笔顺易错,注意提示学生最长的竖笔为第六画。
本课词语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写。可以根据词语现在的使用频率进行大体分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军令状”,对于这类词,能读写即可;一类是现在仍常用的词语,如“妒忌、委托、预计”等,这类词不仅要会读写,还要能积累运用。
2.阅读教学
学生在四年级时已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基础,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逐步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是谁去草船借箭?为什么要借箭?进而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他是怎样一步步实施草船借箭的,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从而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故事情节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最后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串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完成的。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形象。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进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进入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边读边想,每次对话时人物内心可能会想些什么;边议边读,读后评价。评价后再读,边演边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人物形象。还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对文中人物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3.拓展阅读,积累表达
“阅读链接”的内容与课文第8、9自然段相对应,语言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学生初次接触可能有一定的障碍。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通过“曹寨”“擂鼓呐喊”“切不可轻动”“放箭”“受箭”等词语,明白这一段讲的是曹操派人向江面射箭、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情节,进而找到课文中与之对应的段落。学生阅读原著片段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鼓励其猜读,并相机简单讲解。要提示学生能大致读懂意思即可,不要逐词逐句地翻译,也不要与课文语句一一对应。读完后,可让学生比较原著与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原著语言方面的特点,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原著中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章节,了解更多的人物。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认“瑜、忌”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和“妒忌、委托”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妒忌、委托”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引进新课
1.谈话导入: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这“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个情节改写的。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先大致了解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及其作者吧!
2.简要介绍关于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资料。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3.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与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草船借箭”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鲁、擂”是边音;“呐、弩”是鼻音;“寨、遮、丞、插”为翘舌音;“擂”的声调为二声;“弩”的声调为三声。
3.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插”的第六画为长竖。强调书写的美观,“忌、曹、鲁”等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其上下两部分所占的比例;“遮”要注意“庶”不要写得太大,同时下面的四点不要写得太宽,既要被广字头盖住,也要能被走之托住。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妒忌 委托 照办 预计 紧急
 军令状 探听 私自 布置 调度
 呐喊 神机妙算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思考“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这三个问题。
①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谁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为什么借箭?——周瑜借军情紧急,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怎样借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设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②简要介绍周瑜、诸葛亮和曹操。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孙权的手下。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效忠于刘备。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③简要介绍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试着将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分层,并概括各层的大意。(指名学生回答,学生互相补充)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经过周密计划、巧妙安排,终于借箭成功。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周瑜看到诸葛亮如期交箭,不得不佩服他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3)引导学生将各层大意进行融合,得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非凡胆识、神机妙算、过人才智。
7.学生齐读课文。
8.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下节课再细读课文,了解人物特点吧。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进而激发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复述“草船借箭”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帮助学生回顾课文。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实,本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让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板块二 细读课文,品味人物
1.引导学生品读第2自然段中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描写,分别感知人物特点。
(1)通过抓关键词,体会周瑜的人物形象。
①引导学生抓住“商议军事”,明白周瑜明知故问的险恶用心。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公事”“不要推却”,明白周瑜因担心诸葛亮不中自己的计,所以强调“公事”,让诸葛亮无法拒绝,体会周瑜的狡猾。
③课件出示句段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很高兴”“摆了酒席”进一步体会周瑜的狡猾。
句段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很高兴”,是因为他以为计谋得逞,诸葛亮已自入圈套,到时他就可以依军法处置诸葛亮。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更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而“摆了酒席”写出了他的故作姿态、笑里藏刀。
(2)面对周瑜的圈套,诸葛亮不仅答应了造箭,还立下军令状说三日造好十万支箭,造不好甘愿接受惩罚。诸葛亮为什么要答应呢?让我们一起品读诸葛亮说的话,感受他的形象吧。
①学生圈画出第2自然段中诸葛亮说的话,再齐读。
②引导学生抓住“用弓箭最好”这一简洁果断的回答,明确诸葛亮早已洞察周瑜的险恶用心,胸中已有应对之法。
③先讲解“十万”这一数目的巨大,让学生对十万支箭有一定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时间改为三天,并且主动立下军令状?(指名回答)
一是受当时的军事形势影响,诸葛亮必须团结周瑜,不然会影响联吴抗曹的大计;二是诸葛亮才智过人,他相信自己能用计谋完成造箭任务。
④引导学生抓住反问句式“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领略诸葛亮宽广的胸怀。
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第三天”“五百个”“江边”,感受时间、地点、人数安排的精确,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3)同桌间尝试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周瑜的狡猾、步步紧逼,诸葛亮的沉稳、自信。
(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读周瑜的话时,语速要逐渐加快,读出他步步紧逼的气势。读诸葛亮的话时,语气要沉稳,语速要适中,表现出他的胸有成竹。
2.引导学生品读第3~5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鲁肃认为诸葛亮说的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假话,明白三天造十万支箭按常理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明确此处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烘托下文诸葛亮“借”箭的神机妙算。
(2)课件出示句段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周瑜的语言描写,了解周瑜的想法,进一步了解周瑜的为人。
句段2: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周瑜打算让军匠“故意迟延”,并且不给诸葛亮备齐造箭材料,还让鲁肃去“探听探听”,这一系列举动,充分说明他嫉贤妒能、意图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
(3)引导学生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关键词“疑惑”,明白周瑜对诸葛亮不用造箭材料感到疑惑,侧面说明周瑜没有诸葛亮机智。
(4)联系第4、5自然段关于鲁肃的描写,思考:鲁肃是周瑜的手下,诸葛亮为什么会请鲁肃帮忙?(指名回答)
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知道鲁肃是正直、忠厚、守信的人,值得信任。
(5)过渡: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了借箭的准备工作,那他具体是怎么“借箭”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9自然段,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吧!
3.品读第6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段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秘密”,体会诸葛亮心细如发的特点。
句段3: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引导学生抓住鲁肃与诸葛亮的对话描写,从“不用问,去了就知道”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胸有成竹。
(3)引导学生联系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明白诸葛亮“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是为了避免船走失,可见诸葛亮对天气早有预知,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4.品读第7、8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段4,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诸葛亮安排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句段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一字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面积,且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军士“擂鼓”“呐喊”是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军出来射箭。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2)课件出示句段5,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鲁肃与诸葛亮的不同神情及语言,体会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句段5: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吃惊”与“笑着”对比强烈,可见鲁肃的担心和诸葛亮的沉着镇定。“一定”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了如指掌,表现出诸葛亮的自信、胸有成竹。
(3)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找出与“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相照应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中对曹操下令射箭并调来弓弩手支援水军,放出的箭像下雨一样的描写,与前面诸葛亮对鲁肃说的话相照应,可见他对曹操的猜测完全正确,侧面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擂鼓呐喊”,揣摩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
“擂旗呐喊”是为了进一步迷惑曹操,让曹操摸不清虚实,进而继续放箭。
5.引导学生品读第9自然段,感受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喜悦。
(1)抓住关键词“到雾散时”,明白撤退时间以及撤退的有利条件。
(2)抓住关键词“两边”“插满”,明确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很完美。
(3)抓住关键词“船轻水急”,体会诸葛亮谋划周密、安排巧妙,领略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学生齐读第9自然段,试着读出借箭成功的喜悦。
6.学生齐读第10自然段,课件出示句段6,指导学生抓住语言描写,品析其作用。
句段6: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周瑜的长叹,照应了开头,让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诸葛亮卓越的才智和胆魄。
板块三 课文回顾,拓展阅读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草船借箭
2.本课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编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试着根据其中的内容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段落,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吧。
(1)学生默读“阅读链接”内容,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试着结合前后句猜读。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原著中的“孔明”是诸葛亮的字;毛玠、于禁二人是曹操的手下。
(2)指名学生试着找找原著片段与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对应。(明确:第8、9自然段)
(3)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名著片段与课文语言的区别。
①原著的语言有一定的文言色彩,但相对文言文来说,稍易理解。
②原著中称呼人物时经常用字代替这一人物的姓名。
3.总结:周瑜阴险狡诈,暗藏杀机,心胸狭隘,嫉妒成性;而与他形成对比的诸葛亮却胸襟开阔,以大局为重,胆识过人,才智超群。同学们课下可以读读原著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也可以读读《三国演义》整本,了解更多的人物哦!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各段落的大意,再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层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品悟语言等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原著与现代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寓学生的主动性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同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将原著与现代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