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猴王出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猴王出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23: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猴王出世
课文选自明代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的时候,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的经过及其生活环境。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一处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石猴出来后将所见之景告诉群猴,并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安家,众猴按约定拜石猴为王。
文中塑造了石猴这样一个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它一方面有许多猴子的习性,另一方面也因来历不凡,拥有与生俱来的神性。课文开头写石猴的出世,充满奇幻色彩,让人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继而写它在山间采食蔬果,与动物打成一片,可见其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从他率先跳入瀑布的举动,可见其十分勇敢……这一处处的刻画,赋予了石猴无穷的魅力。
本文的文言色彩相对浓厚,部分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瞑目蹲身、拱伏无违”等词语。
课文配有插图,图上的石猴天真、活泼,正用手指着水帘洞的方向。插图生动地再现了课文中的重要情节,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形声字特点通过形近字对比等方法识记“芝、遂”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猜出其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了解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故事,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个性特点。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形声字特点通过形近字对比等方法识记“芝、遂”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猜出其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故事,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个性特点。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中要求认读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教师重点指导一些容易读错的字,如“遂”读suì,不读suí;“迸”读bèng,不读bìng;“猕”读mí,不读ní;“劣”读liè,不读lüè。多音字“呵”在文中用作语气词,同“啊”,但与上一课中的“呵”不同,本课的“呵”读轻声。
2.阅读教学
以读为主,采用自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分析、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的形象特征,领略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自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不太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以稍作讲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解释。
3.语言表达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的经过。要鼓励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不要遗漏关键情节,要保证故事情节的合理、连贯。学生复述时,教师还要关注意思表达是否清楚、语句是否连贯、态度是否自然大方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猴哥》。让学生猜一猜这首歌唱的是谁。(指名学生回答:孙悟空)
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猴王出世》选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的动画片或者电视剧吧!那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最喜欢他?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用几句简单的话来说说吧!(指名回答)
3.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你知道他是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这篇课文,了解孙悟空成为美猴王的经过。(板书课题:猴王出世。学生齐读)
4.课件出示《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的相关资料,给学生简单介绍。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主要讲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懂的地方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猜读。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开火车读,学生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遂”读suì,不读suí;“迸”读bèng,不读bìng;“猕”读mí,不要读成ní;“劣”读liè,不读lüè。
多音字“呵”在文中是语气词,同“啊”,但与上一课中的“呵”不同,本课的“呵”读轻声。
3.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难懂的词语或句子,并说说自己是如何猜读的。教师相机指导。
石碣:刻字的石碑。
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受不了,形容喜悦到了极点。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抓耳挠腮: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
拱伏无违:抱拳举到头上,弯下身体行礼致敬,没有违抗的。表示敬服并顺从。
序齿排班:同在一起的人按照年纪长幼来排次序。
4.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梳理课文所写故事的内容。
第1自然段:石猴不同寻常的出世及出世后的生活。
第2自然段:众猴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中,发现了水帘洞。
第3自然段:石猴出来后向众猴介绍水帘洞内的情况。
第4自然段:众猴随石猴进洞,并拜石猴为王。
5.结合各个自然段的大意,学生试着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不同寻常的出世及出世后的生活。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众猴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中,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听完石猴的介绍,随他进洞,并拜他为王。
6.下面让我们逐段品读课文,具体感受猴王的形象吧!
板块三 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学习第一部分,了解石猴的出世及出世后的生活。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读后找出石猴出生的地点。(指名回答)
傲来国的花果山。
(2)课件出示句段1,引导学生体会句段1对仙石所处环境及石猴出世的不凡经过的描写有何作用。
句段1: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具体介绍仙石所处的环境和石猴出世的不凡经过,突显了石猴与其他猴子的不同:它是一块饱受天灵地秀、日精月华的仙石孕育而成的。文章起笔突显石猴的神异出众,是为下文表现他敢作敢为、敢于冒险的特点埋下伏笔。
(3)课件出示句段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精练、韵律,感受石猴的形象。
句段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排比的短句,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好像一幅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就把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石猴形象给勾画了出来。句子如行云流水,富有韵律感,表现了石猴的快活逍遥、顽皮可爱、机灵勇敢,为下文写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伏笔。
(4)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明确:从仙石中蹦出来的)
2.学习第二部分,了解石猴为什么会跳入瀑布中,体味语言,感受石猴形象。
(1)引导学生抓住“似滚瓜涌溅”,感受涧水水大流急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抓住“古云”一句,感受作者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明白这样的写法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拖男挈女,唤弟呼兄”,感受众猴一起前行的热闹场面。
(4)思考:石猴为什么毛遂自荐,入瀑布探寻源头?他的做法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石猴的出生本就不同寻常,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本领。其次,石猴是想借此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争做猴王。他的做法体现了他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5)引导学生抓住石猴跳进洞中的动作描写,感受石猴动作敏捷、机智勇敢的特点,鼓励学生模仿石猴的动作,体会石猴进洞时的动作技巧。
(6)结合“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给学生拓展关于对偶的知识。
对偶是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形式工整、匀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
(7)自由朗读“连呼了三声……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段话,小组讨论:这部分体现了石猴怎样的性格特点?(指名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这段话写了石猴毛遂自荐进入瀑布,发现水帘洞的情况。通过石猴进洞后的表现,可看出他的冷静理智、心细聪慧。发现这个洞后,他既没有惊喜,也没有慌张,而是一处一处细细查看——“抬头观看”“仔细再看”“再走再看”“左右观看”等语句体现了石猴心思细密,有过人之处。这部分体现了石猴的机智、勇敢、灵巧、心细。
(8)过渡:石猴在观察水帘洞的情况后,会怎样给众猴描述洞内情况呢?众猴是否信守承诺,让石猴当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吧!
3.学习第三部分,从石猴介绍洞内情况和进洞后与众猴的不同表现,体会石猴的形象。
(1)引导学生抓住“喜不自胜”“大造化”,感受石猴高兴的心理。同时让学生回忆更多的表示高兴的成语。
(2)引导学生探究石猴将水帘洞说成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的原因。
①说明石猴看到那个洞就想到这是猴群绝好的容身之处。②这样说比“寻了一个洞”对众猴更有吸引力。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感受胆小的猴子的复杂心理。
(4)课件出示句段3,引导学生画出动词,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品析众猴形象。
句段3: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描写了众猴在洞中嬉戏玩耍的热闹场面。“抢、夺、占、争、搬、移”这些动词写出了猴子好动、好玩、好争斗的特点,也表现了众猴得了这一安身之处的高兴心情。作者描写传神,仿佛一群猴子活蹦乱跳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5)过渡:在众猴狂欢之时,石猴却“端坐上面”,请同学们齐读石猴端坐上面所说的话,读后与同桌交流自己从这段话中感受到的石猴形象。
①指导掌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明确: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②指名学生分享自己体会到的石猴形象。
石猴“端坐上面”表明石猴已经感觉自己有了资格做王,已然有了猴王之势。石猴在要求众猴兑现承诺时,先是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然后清楚交代了自己为大家做的贡献,有理有据,最后用反问句增强语气,颇有气势。表明石猴不仅胆大、敢于冒险,还很机敏、爽朗、坦率,而且在大家狂欢之时,还能保持冷静、清醒,的确是有资格、有能力做猴王的。
(6)引导学生抓住词语“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明白石猴因寻得水帘洞的壮举赢得了众猴的崇拜、敬仰。
(7)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指名分享,互相补充)
众猴连呼三声“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石猴毛遂自荐,跳入瀑布中探寻究竟,结果意外发现一处天造地设的好居所。众猴在石猴的建议下,住进了水帘洞,并且兑现承诺拜石猴为王。
4.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读后总结石猴的特点。(指名回答)
(1)他来历非凡,是个饱受日精月华的石猴,他的出世充满了传奇色彩。
(2)他有动物的特点,充满野性,机灵、顽皮。
(3)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心系他人,有时还透出天真活泼的稚气。
总之,石猴是一个集神、猴、人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
5.总结:课文讲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的一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敢作敢为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块四 课文回顾,练习讲故事
1.课件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
3.引导学生开展《西游记》故事会,每人准备一个故事,看看谁讲得最精彩。
4.师:《西游记》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古典名著,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哦。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析课文,感受石猴的形象。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读课文,再集中对部分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石猴形象。
2.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解决教材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总结或小组交流的方式,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相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