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23:1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与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出了毛泽东主席普通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课文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讲述的事件发生在不同时间。第一部分写毛泽东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泽东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终作出将爱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泽东主席既是父亲、又是伟人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第一部分中,毛泽东主席从见到爱子牺牲的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烟,还用食指按着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念着爱子名字。这些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无法接受爱子牺牲的事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第二部分中,毛泽东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念”,这些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毛泽东主席对爱子的无限眷念。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毛泽东主席签字时,毛泽东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再次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抉择的艰难。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更是表现了历史上的英雄儿女的崇高精神。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松柏,象征了毛泽东主席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泽东主席的内心。
教学目标
1.会认“彭、拟”等生字,会写“彭、拟”等生字和“拟定、参谋”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拟定、参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找出描写毛泽东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查找相关资料,理解结尾段的含义,感受人物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彭、拟”等生字,会写“彭、拟”等生字和“拟定、参谋”等词语。
2.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毛泽东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心胸和无私襟怀。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注意区分易混淆的字,如“彭”和“鼓”、“拟”和“似”、“赴”和“赶”、“黯”和“暗”,通过形近字对比识字。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眷”下面为“目”;“锻、炼”两个字的偏旁要认清,“炼”的第七笔是横折钩,不是竖钩;“彭”的右边是三撇;“尊”上半部分的“酉”里有一横;“革”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横、竖、竖、横。提示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如“眷”和“签”中都有撇和捺,要把这两笔写得舒展些;“赴”中的捺要拉得稍长一些,托住上面的“卜”。
词语理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其中,“参谋、繁忙、特殊、尊重”可以结合图示法进行理解;“拟定、损失、情不自禁、眷恋、下意识”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理解,“锻炼、慰问、奔赴、签字”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
2.阅读教学
课文结构分明,篇幅不长,叙事清楚,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后自主概括,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应在阅读中抓住描写毛泽东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毛泽东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看到电报和艰难抉择时毛泽东主席分别有怎样的表现。接着,让学生自主品读这些语句,然后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深入思考,体会毛泽东主席的内心世界。课后第二题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需要在学生充分体会毛泽东主席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时,要把有感情朗读和学生的理解体会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大家可以分享搜集的资料,交流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如网络检索、查阅书籍,为课上的交流做好准备。在学生深入品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一下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了解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
3.表达运用
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是本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也是本课的重点,故教学时要重点解决课后第二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毛泽东主席的资料。
2.学生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彭、拟”等生字,会写“彭、拟”等生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2.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默读、快速读、精读课文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通过品析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歌导入,走近伟人
1.诗歌导入:毛泽东主席在少年时外出求学,曾写过一首诗。(课件出示诗歌)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学生齐读。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明确这是毛泽东主席少年时所作的诗,他用诗词表达了自己的胸襟和情怀。
2.教师提问:大家课前收集了毛泽东主席的资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呢?
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等。
4.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便是写毛泽东主席的,请大家齐读课题。(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回答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明确:9个自然段)
(2)指名开火车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教师相机指导。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开火车朗读。
①教师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警示。
“彭”是后鼻音,“黯”是前鼻音。“殊、踌、躇”是翘舌音。
②学生小组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汇报展示。
对比识字示例:
瑞(瑞雪)—喘(气喘)—揣(揣摩)—端(端正)
同音字歌示例:
将士赴沙场,为了富贵闯。一年复一年,老父盼归乡。
③全班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课件出示会写的字。学生自主观察,按结构特点进行分类,总结要点再书写。教师重点指导“谋、炼、眷”等易错生字的书写。
“谋”右上是“甘”不是“廿”。
“炼”右部不要写成“东”,注意区别。
“眷”下部是“目”,注意不要写成“日”。
4.课件出示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指名学生开火车认读,教师相机指导。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情不自禁
 慰问 眷恋 奔赴 繁忙 特殊 尊重
 签字 下意识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回答,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明确。
课文主要讲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在朝鲜牺牲,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遗骨运回国内的时候,毛泽东主席选择让岸英当朝鲜人民的儿子,葬在朝鲜的故事。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4.指名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部分的内容。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彭德怀从朝鲜前线发来的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和毛泽东主席收到电报后万分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写毛泽东主席强忍着丧子之痛,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在电报记录稿上写下了批示。
5.小结:通过对课文的通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毛泽东主席作为常人的情感和作为人民领袖博大的胸怀。作者对人物的细腻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同学们不妨多读几遍课文,感受作者的手法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毛泽东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2.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初步体会到了毛泽东主席作为常人的情感和作为人民领袖博大的胸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品读文字,感受作者的描写手法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板块二 品读语言,体会悲痛
1.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我们知道课文的第一部分讲彭德怀从朝鲜前线发来的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和毛泽东主席收到电报后万分悲痛的心情。下面,让我们重点品读这一部分,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文章的开头点明了人物和地点,为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布下了场景,让人隐约感到有什么重要的大事件发生,这样的开头引人注意,吸引人读下去。
3.教师引导分析第2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电报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电报主要陈述了毛岸英牺牲的大体经过。告诉我们毛岸英是为朝鲜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他死得光荣而伟大。
(3)教师提问:本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这一段的第一句概括出“这一段写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起因”。
4.过渡:通过学习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起因,让我们继续品读第3自然段吧。
句段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教师提问:句段1从哪方面描写了毛泽东主席?请大家默读,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没说”“吸着”等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知道这是对毛泽东主席的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抓住“一天”“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几次”这几个看似平常的数量词体会毛泽东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沉重的心情。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句段1,注意读出毛泽东主席的悲痛之情。
句段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1)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句段2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这里写的是毛泽东主席回忆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岸英的成长经历。
(2)学生默读并思考:这段回忆表现了什么?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以前的分离,儿子都平平安安回到了自己的身边,而这一次,他却再也不能回来了,毛泽东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
句段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学生自愿在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句段3。(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等描写体会毛泽东主席的悲痛之情。
(3)指名学生将句段3的描写表演出来,学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演中展现出毛泽东主席的悲痛之情。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毛泽东主席的悲痛之情。
6.指名学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板块三 品读语言,感受胸怀
1.过渡: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部分,体会了毛泽东主席内心的悲痛,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去看看毛泽东主席会怎么做吧。
2.学习第4、5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4、5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教师明确:写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方面要求将其葬在朝鲜。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朝鲜方面要求把毛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4)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因为他们认为毛岸英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3.教师引导学生品析第6自然段。
句段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站、仰、望、流露”,知道这是对毛泽东主席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强忍”“眷恋”有什么作用。
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强忍”“眷恋”表明了毛泽东主席此时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体现了毛泽东主席既有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又有伟人的胸怀,真实而充分地展现了其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而伟大的精神品质。
句段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想”,知道这是对毛泽东主席心理的描写。
(2)教师引导:大家默读这一句心理描写,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默读。
(4)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这一句对毛泽东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再次表现了他作为平凡人的一面,把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展露了出来。
(5)学生齐读这句话,读出感情。
(6)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毛泽东主席的心理活动,再来看看他思考后是怎么说的吧。
句段3: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引导学生体会对毛泽东主席的语言描写。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学生分享体会。教师补充。
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终选择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一位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2)教师引导:毛泽东主席想到还有很多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自己又怎能搞特殊呢?他最终做出了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艰难决定。
4.教师引导学生品析第7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重音和节奏。
(2)教师指导:“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中的两个“真的”要重读,语速缓慢些,表现毛泽东主席的爱子之情。
(3)学生齐读,边读边体会毛泽东主席的爱子之情。
(4)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问句中感受毛泽东主席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他难以言表的对爱子的怀念之情。
(5)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毛泽东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主席是一个伟人,但他也是一个凡人,一个平凡的父亲。
5.学习第9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解词语的意思。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整句话的意思。
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着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何妨。
6.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手法。
(1)教师引导:描写悲痛的词语有很多,请同学们想一想。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柔肠寸断、心如刀割、悲痛欲绝、痛不欲生、欲哭无泪……
(3)教师引导:课文中写毛泽东主席的悲痛并没有用这些词,那课文是怎样描写毛泽东主席的悲痛的呢?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是通过毛泽东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毛泽东主席悲痛欲绝的心情的。如第3自然段中“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其中“按着”“紧锁”“喃喃”的动作、神态描写,都生动地描写出毛泽东主席的悲痛。
板块四 课文总结,巩固提升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
2.总结:毛泽东主席把一生献给了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情如海般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创设教学氛围。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向学生介绍文章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毛泽东主席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更好地走进毛泽东主席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会、感受这份“情”。
2.抓住重点语段,品读感悟,体会感情。课文中毛泽东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教学过程中,要侧重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入感知毛泽东主席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