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军神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1、军神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23:1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军 神
《军神》是一篇小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刘伯承的眼睛受了重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着巨大的疼痛接受了手术,体现出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充分展现出他的“军神”形象。
全文共26个自然段,第1~1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了刘伯承来到诊所,沃克医生询问刘伯承的情况并检查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第12~1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不顾沃克医生的劝说,坚持拒绝使用麻醉剂;第16、1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了刘伯承强忍巨大疼痛接受手术却一声不吭,这让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忍不住直冒汗;第18~26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了沃克医生由衷地称赞刘伯承为军神,在知晓刘伯承的真实身份后,更是对他充满了钦佩和敬意。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着力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如当沃克医生发现刘伯承其实是个军人时,对刘伯承的神态、语言描写,说明刘伯承默认了沃克医生的判断,暗含着他对沃克医生从医经验的肯定;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强忍剧痛时的动作描写,以及手术后他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表现出他顽强坚持、乐观无畏的惊人毅力和强大内心。课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一开始,沃克医生是“冷冷地问”;当发现伤势严重,并判断出刘伯承是军人时,沃克医生“目光柔和下来”;当听到刘伯承说明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理由后,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最后忍不住对刘伯承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手术结束后,当沃克医生得知刘伯承在手术中数刀数时“惊呆了”,而且“大声嚷道”,接着“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最后,当知道刘伯承的真实身份后,沃克医生则是“肃然起敬”。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由冷漠到赞许,再到关心、钦佩、敬仰的内心变化。
教学目标
1.会认“沃、匪”等生字,会写“庆、诊”等生字,正确读写“诊所、年龄”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3.通过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立志做一个坚强的人。
4.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沃、匪”等生字,会写“庆、诊”等生字,正确读写“诊所、年龄”等词语。
2.通过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立志做一个坚强的人。
教学难点
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匪、绷”可以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进行识记;“衷”可以结合词语理解,“由衷”指发自内心,“衷”就是内心的意思;“堪”可以联系“堪称”来理解记忆,“堪称”的意思是可以称得上,“堪”就是“可以”的意思。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衷”字中间的“中”,竖要写得短一些,以免和下面的部件交叉,下面的部件中,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一些,使整个字结构稳定;“崭、慈”两个字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每一部分的占比,把字写得正确、美观,“崭”字上面的“山”要写得扁一些,“慈”字的“心”要写得扁而宽,并注意不要漏写上半部分“兹”的两点。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其中,“诊所、年龄、崭新、苍白、慈祥”可以结合图示法进行理解;“熟练、惊疑、颤抖、一声不吭、肃然起敬”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审视、一针见血、施行、清醒、由衷、荣幸”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阅读教学
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有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的学习基础,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在体会人物内心时直接谈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化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围绕“刘伯承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一问题来研读这些语句,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试着站在刘伯承的立场上来体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予以肯定。
教学本课时,要把朗读和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人物内心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落实课后第一题的要求。比如,沃克医生一开始是“冷冷地问”,发现刘伯承从容镇定面对伤势后语气变了:“你是军人!”“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连用两个感叹号,表现出沃克医生的惊讶和震撼。
3.表达运用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是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课后第三题和第四题分别让学生从对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时,让学生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找出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找出这些语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好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语气,读出自己对人物内心的体会。让学生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故事,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刘伯承的简介和事件背景资料。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沃、匪”等生字,会写“庆、诊”等生字,正确读写“诊所、年龄”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视频《关云长刮骨疗伤》。内容为东汉末年“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故事,时长约1分钟。
2.教师引导:东汉末年,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今天我们学的这篇题目为《军神》的课文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回答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明确:26个自然段)
(2)指名开火车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教师指导。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开火车朗读。
①教师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警示。
“庆、龄、绷、吭”是后鼻音;“诊、审、堪”是前鼻音;“审、崭、衷”是翘舌音。
②学生小组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汇报展示。
同音字歌示例:
施:古诗背不牢,赶快找老师。采取措施后,失败变成功。
形近字歌示例:
祥:知识的海洋,每天不一样。读书看详细,吉祥又如意。
③全班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易错字。
“崭”上面的“山”要写得扁一些。
“衷”中间的“中”,竖要写得短一些,以免和下面的部件交叉;下面的部件中,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一些,使整个字结构稳定。
“慈”注意不要漏写上半部分“兹”的两点;“心”要写得扁而宽。
4.课件出示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指名学生开火车认读,教师相机指导。
诊所 年龄 熟练 惊疑 审视
 一针见血 施行 清醒 颤抖
 一声不吭 崭新 由衷 苍白
 慈祥 肃然起敬 荣幸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是军神?谁称他为军神?为什么称他为军神?(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
刘伯承是军神。沃克医生称他是军神。因为他做眼球割除手术时不使用麻醉剂,还数出了手术一共割了七十二刀。
2.学生思考可以将课文分为几部分,并说说每部分的大意。(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并明确)
第一部分(第1~11自然段):通过对话描写,交代了来沃克医生诊所的这个病人的身份和伤势情况。
第二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并说明原因,沃克医生难以相信。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写沃克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8~26自然段):写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钦佩并与之握手。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
4.小结: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让我们下节课再结合课文寻找答案吧!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2.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具体看看刘伯承有怎样的堪称“军神”的表现。
板块二 细读课文,分析人物
1.学习第1~1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11自然段,将读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2)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小结:
①病人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及受伤的原因?
②沃克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第11自然段,沃克医生的目光为什么变得柔和了?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4)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①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革命形势非常严峻,一旦他的身份暴露,给革命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再加之他对沃克医生不了解,他不能冒一丁点儿险。因此,病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受伤的原因。
②从“冷冷地”可以看出沃克医生是一个性格孤傲、警戒心强的人。
③病人的军人风范让沃克医生深感敬佩,使他对病人有了一些好感。这从侧面衬托出了病人从容镇定的军人性格和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
(5)指名学生上台分角色读对话。(学生评价)教师相机引导:要想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除了语言描写,我们还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第1~11自然段,一边看一边圈出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
(6)指名学生读圈出的词语,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7)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指导: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沃克医生态度的变化,由开始的冷淡变成愣住、惊疑、目光柔和,还感受到刘伯承的从容镇定。
(8)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
2.学习第12~15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12~15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从第13自然段中找出病人不使用麻醉剂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②第14自然段中,沃克医生为什么“再一次愣住了”?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①“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这表明病人想要在手术后继续参加战斗,他担心使用麻醉剂会影响脑神经,影响今后的革命工作,所以拒绝使用麻醉剂。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革命的忠诚及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②因为他不敢相信病人会有如此大的承受力,以至于说话都有些口吃了。这里沃克医生的“愣住”与病人的“平静”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病人作为一名军人的坚决果敢。
(4)全体师生共读对话:教师读沃克医生的话,学生读刘伯承的话。
(5)教师指导:这是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3.学习第16、17自然段。
句段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1)教师范读。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次又一次”体会沃克医生内心的紧张。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沃克医生手术前和手术中不同的表现。教师明确:医术精湛的沃克医生在这次手术中失去了往日的镇定,体现了这次手术难度之大,更表明了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连给他做手术的医生都替他担忧。
句段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圈出体现刘伯承非常疼痛的词句。
(2)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床单居然被抓破。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什么?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些描写说明刘伯承身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他一声不吭,体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力。
4.学习第18~26自然段。
(1)教师引导: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自己一共割了七十二刀时,他惊呆了,刘伯承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军神!请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用红笔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课件出示句段3)
句段3: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①全班齐读。
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感受沃克医生对病人的钦佩之情。
A.教师提问:沃克医生说病人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什么意思?
B.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C.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把病人比作“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体现了病人坚毅、顽强的精神,突显了文章的主题。
D.教师引导:在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本文的题目“军神”,这个词出自沃克医生之口,大家思考为什么沃克医生会称赞病人为“军神”。
E.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受重伤却从容镇定;为保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拒绝手术时使用麻醉剂;手术过程中,承受难以忍受的疼痛却一声不吭;手术后,明确说出医生手术时割了多少刀,这些都表现出刘伯承超凡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所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句段4: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1)感受沃克医生态度的变化。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慈祥”感受沃克医生的态度。
②教师引导:纵观全文,说说沃克医生的神情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③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沃克医生神情变化的词句。
④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沃克医生的神情变化:冷冷地—愣住了—目光柔和—生气—再一次愣住了—吓了一跳—惊呆了—慈祥—肃然起敬。
变化之因:在整个就医过程中,病人所展现的沉着镇定、坚毅顽强的精神,令沃克医生的神情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沃克医生为什么要先“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再问病人的名字呢?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4)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阅历丰富的沃克医生欲言又止,说明他特别想马上知道眼前这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军神”的真实姓名。但他并没有贸然询问,而是先让护士出去,亲手关上手术门后再询问,体现了他的小心谨慎,说明当时革命形势严峻,他得保护这位病人。由此可知,沃克医生对病人非常关注,非常敬佩。
(5)教师引导:本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而作者却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沃克医生,请大家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原因。
(6)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7)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本文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沃克医生,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刘伯承如钢铁般的意志,充分展现刘伯承勇敢无畏、坚毅顽强的革命军人形象。
5.小结: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让人敬佩。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英雄壮举钢铁意志
2.过渡: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3.同学默读课后阅读链接的文章《丰碑》后自由交流:(1)品读军长在发现冻僵的老战士后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体会军长的心理变化过程。(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了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点拨。
(1)军长的心理变化:发愣—激动—震惊—内疚—敬仰。
(2)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成了一座绽放着光芒的、永不磨灭的丰碑。
5.总结:同学们,我们从心里崇敬像刘伯承、军需处长等意志坚定的老一辈革命者和坚定不移地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有了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经历战争的痛苦,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练习设计
完成对应训练。
1.细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先充分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然后通过研究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
2.紧扣文眼,层层剥笋,夯实目标。“文眼”是文章的灵魂。紧扣文眼,从一点切入,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章主旨,这样的流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本课的教学可围绕文眼“军神”来设计问题:谁是军神?谁称他为军神?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引领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获得关于文本的更丰富的信息,更深刻地把握“军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