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一共编排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交流、总结。教材先点明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对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接着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田忌赛马》中,孙膑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后,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来取胜的思维过程;二是《跳水》中,船长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教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尝试将课堂所学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词句段运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安排了六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汉语从古至今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中存在的联系,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第二部分列举的两个例子分别选自《跳水》和《琥珀》,描述了不同的情形下人们对时间长短、快慢的不同体验,让学生体会后联系生活回忆类似的体验,继而进行仿写,引导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第三部分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用修改符号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修改符号,并从中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
“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古人称年龄时,有时不用数字,而是用其他的一些称谓来表示,这些称谓大多有典故出处,并沿用至今。编排本项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称谓对应的年龄,积累基本的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1.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人分享,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感受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需要或表达需要来确定的,学习表达方法。
4.掌握基本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5.记住古代人如何形容年龄大小,学习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人分享,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感受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需要或表达需要来确定的,学习表达方法。
4.掌握基本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
1.掌握基本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2.记住古代人如何形容年龄大小,学习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主要是通过回忆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时,让学生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两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交流他们面对了什么样的情况,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并说清楚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引导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后比较、讨论,看看自己的结论和交流平台中所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在不同处做好标记。在最后要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当仔细观察,科学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2.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包括三部分内容。
学习第一部分,应先仔细观察加点的字,右边一列的词语是左边一列加点字所组的词。然后把词语分别代入文言短句中去理解文言文短句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同时还要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最后出示其他语句,引导学生说出加点的字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些词语相对应,并说明理由。
学习第二部分,可以通过朗读和体验,引导学生明白:时间的长短、快慢是相对而言的,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不同的情形下,相同的时间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或是特别慢的体验,并说清楚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示例或场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最后让学生仿照例句,结合具体的事例,把自己感觉时间很慢或是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写下来。
学习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叶圣陶先生的《一幅画像》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看看在哪些方面做了修改,并边读边作出批注。读完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具体的例子说清楚叶圣陶先生在哪些方面做了修改。引导学生对比改前和改后的文章,发现修改后的文章语言更准确,意义更连贯,条理也更清晰。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感受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时仔细、认真、规范的态度,并学习正确、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旨在了解古代人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学习传统文化。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教材中提供的几组别称及其释义,借助工具书把字音读正确。再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其由来,从而记住其指代的是哪一个年龄段。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些别称的感受,并说说可以在什么地方用到它们。
课前准备
1.搜集学过的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句。
2.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古代年龄别称的大致由来。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人分享,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感受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需要或表达需要来确定的,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推测思维过程
1.谈话导入: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与未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人分享,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指名回答:在课文《田忌赛马》中,面对脚力差不多且都可分成上、中、下三等的马时,为了让田忌赢得比赛,孙膑想出了什么样的计策?(更换马出场的顺序)
3.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推测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1)小组交流讨论,推测思维过程。
(2)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说出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教师相机指导。
他先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
(3)教师出示课件,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4.指名回答:在课文《跳水》中,当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有可能摔下来没命时,船长想到了什么办法使儿子脱离危险?(船长用枪逼迫儿子跳水,使儿子得救)
5.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推测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
(1)小组交流讨论,推测思维过程。
(2)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说出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教师相机指导。
他知道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无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他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
(3)教师出示课件,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6.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当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板块二 古今对比,发现意思异同
1.谈话导入:对于我们来说,文言文的意思很难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推测其意思。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1)教师出示课件。
(2)先指名读,再齐读。
2.小组交流讨论:加点字的意思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指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加点的字,右边一列的词语是左边一列加点字所组的词,然后把词语分别代入文言短句中去理解文言文短句的意思。由此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同时还要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4.出示其他语句,引导学生说出加点字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个带加点字组成的的词语相对应,并说清楚理由。
(1)教师出示文言文语句。
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
诲人不倦 有恒者
(2)让学生交流加点字对应的词语。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庭院 淹没 疲倦 恒心
5.小结:有一些字的古今意思相同,因此在初学文言文时,遇到常见却不懂其含义的字,可以尝试用组词的方法去理解,让学习文言文变得更简单有趣味。
板块三 体验感情,学会表达方法
1.谈话导入:有的时间很长,我们却觉得很短;有的时间很短,我们却觉得很长。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1)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2)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2.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3.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思考:四十秒钟,明明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明明时间很长,为什么作者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1)小组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明白四十秒很长是因为这四十秒关系着孩子的安危,哪怕是一秒大家也会觉得时间太长了,更何况是四十秒;“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却很短是因为放眼整个宇宙史,相对来说是很短的时间。
4.有时候为了情感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时间明明很长却觉得很短,时间明明很短却觉得很长,同学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或是特别快的体验,并说清楚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1)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园玩,转眼间就从早上到傍晚了。
(2)告诉父母自己犯了错,在等待父母反应的十几秒里,我仿佛等了几个小时。
5.让学生仿照例句,结合具体的示例,把自己感觉时间很慢或是很快的内心体验写下来。
6.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写的句子,相互给出修改意见。
7.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主动上台分享,展示自己的句子。
8.小结:时间的长短有时是根据情感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我们要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法,在时间的描写中融入人物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基本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2.记住古代人如何形容年龄大小,学习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阅读例文,学习修改方法
1.谈话导入: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课本上面的材料《一幅画像》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是如何修改作文的。
2.学生自由朗读修改的作文,再小组交流讨论,具体说说叶圣陶先生是如何修改这篇作文的。
(1)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相机梳理要点。
(1)修改用得不准确的词语。
(2)修改写得不通顺的句子。
(3)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
(4)删去重复啰嗦的语句。
(5)增添语句,使意思更准确。
(6)改正错别字和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
(7)合理划分段落(相同的内容合并)。
3.引导学生对比改前和改后的文章,发现修改后的文章语言更准确,意义更连贯,条理也更清晰。
4.小结:叶圣陶先生在修改这篇文章时,运用了许多常用的修改符号。其中包括修正符号、删除符号、增补符号、对调符号、转移符号和接排符号。我们以后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也可以用这些修改符号,但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标准,不能让别人看不清或看不懂。
板块二 了解别称,学习传统文化
1.谈话导入:在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呼是不同于现代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年龄段在古代的别称吧!
2.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这些词语,不会读的字借助字典。
3.教师朗读,引导学生掌握字义及出处。
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是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不惑”的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指四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花甲:指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为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复杂。
古稀:指七十岁。(出自唐代杜甫《草船诗笺》十二《曲江二首》。)
期颐:指一百岁。(出自汉代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
4.安排学生再次朗读、识记,然后合上书,随机提问。
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这些别称的感受,并说说在什么地方用到它们。
形容一位男子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可以说“年方弱冠”;形容人已经快四十岁了,可以说“已近不惑之年”;形容一位老人已经七十多岁,可以说“年逾古稀”。
板块三 单元总结,学习思维方法
1.教师提问:学习了这个单元,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2.小组内互相分享收获,教师再指名学生分享,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梳理。
(1)学习了这个单元,使我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2)我学会了根据情景编故事。
(3)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字的现代意思来推测文言文意思。
3.总结:课文《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自我矛盾,做到三思而后行。课文《田忌赛马》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冷静思考,仔细比较分析,才能找到最理想的解决方法。课文《跳水》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思考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人善于思考的重要性,遇到任何问题,要通过思考想出恰当的问题去解决。因此,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1.讲授法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强调小组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思维的碰撞拓宽自己的思路,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
2.注重语言运用训练。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教学时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不能只教课文内容。如教学时间长短的表达方法时,在学生充分掌握之后,应及时让学生进行句子训练,以达到不仅知道,还要会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