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7单元 语文园地七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7单元 语文园地七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9 23:3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本次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进行交流、总结。学习小伙伴的话则分别总结了本单元的主题和阅读训练要素,回顾了本单元课文所表现的威尼斯和荷兰牧场的动、静之美,强调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表现景物独特魅力的好方法。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项引导学生在本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试着写出景物的动、静之美。教材呈现了课文中表现动、静之美的典型片段,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学习其写法。教材还呈现了三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选择一个,仿照例句进行描写。第二项引导学生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教材还提供了两组句子,分别选择了穆青的《金字塔夕照》和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分别描写了埃及金字塔和印度泰姬陵,也分别集中强调了金色和白色对比的视觉效果。
“日积月累”安排了宋代诗人翁卷的古诗《乡村四月》,表现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风光和景色。诗的大致意思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遍布山原,水光映照着天光,河川一片洁白的模样。在杜鹃的声声啼叫中,细密的雨丝像烟雾一样弥漫。乡村四月很少有清闲的人,才结束了养蚕种桑的工作,又要去田里插秧了。诗的前两句主要写自然景物,树木葱葱、水光映照、杜鹃啼叫、细雨绵绵。后两句主要写人们忙于农事。整首诗写景写人,景和人相融,韵味十足。
教学目标
1.学会在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总结景物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2.学会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现出景物的美,并选择一个情景写一写。
3.积累、诵读古诗《乡村四月》,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在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总结景物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2.学会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现出景物的美,并选择一个情景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仿写句子。
教学策略
1.联系文本,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讨论交流作者是如何体现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同时结合学习伙伴的话交流: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哪些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2.方法运用,学会阅读
让学生交流自己平时在阅读时积累的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段,说一说它们表现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样的描写会给读者留下怎样的深刻印象。可以选择典型的句段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习作中,可以尝试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现景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回顾课文,复习旧知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2.学生朗读古诗《乡村四月》,注意节奏的停顿和字词的发音。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在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总结景物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2.学会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现出景物的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 交流总结
1.导入: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感受到了威尼斯的喧哗和寂静,也体会到了荷兰牧场的宁静和安闲。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去欣赏一下那些美丽的风景。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威尼斯的小艇》。
(1)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学生自由表达,积极发言。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是怎么样体现出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4)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教师可适当补充)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描写了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体现了威尼斯的动态美;还描写了威尼斯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体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牧场之国》。
(1)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学生自由表达,积极发言。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荷兰牧场风光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教师可适当补充)
《牧场之国》描写了荷兰牧场风光的宁静和安闲,也描写了人们给奶牛挤奶,满载牛奶的车船不停地开往城市的繁忙,把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4.教师小结: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总结,我们可以体会到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结合,能呈现出景物不同状态的美。
板块二 方法运用,训练表达
1.教师出示课文中学过的描写景物的动、静之美的句子。
(1)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2)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1)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段话是如何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小结:第一段话是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中的句子,通过描写白天乘坐小艇时惊险、刺激的感受,再现了船夫驾驶小艇来去自如的姿态,来体现威尼斯水城风光的动态美;第二段话是课文《牧场之国》中的句子,通过描写晚上荷兰牧场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来体现荷兰牧场风光的静态美。
2.学生感知完课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之后,教师给出三个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情境。
(1)放学后的校园
(2)群鸟飞过湖面
(3)火车进站
(1)学生在写之前,引导学生首先思考一下:这三种情境,分别该怎么描写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呢?(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补充:情境一——“放学后的校园”可以先描写出学生放学时喧闹的场景,表现出校园的动态美,再描写出放学后校园的安静来表现校园的静态美。情境二——“群鸟飞过湖面”可以先描写出群鸟飞过湖面时,水面泛起的涟漪和其他变化来表现湖面的动态美,再描写群鸟飞过湖面后,水面慢慢恢复平静来表现湖面的静态美。情境三——“火车进站”可以先描写出火车进站之后,人们嘈杂的喧闹声来表现火车站的动态美,再描写出火车站的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来表现火车站的静态美。
3.学生经过刚才的讨论交流,了解思路之后开始写作。(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4.四人小组内交换读一读各自写的句子,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5.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句子。
6.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句子,教师适当评价指点)
板块三 语言运用,体会写法
1.引导学生朗读下面两段话,说说下面的句子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2)站在白色的大理石铺的地上,眼里看到的是纯白的大理石,脚下踩的是纯白的大理石;陵墓是纯白的大理石,栏杆是纯白的大理石,四个高塔也是纯白的大理石。你被裹在一片纯白的光辉中,仿佛给这个白色的奇迹压住了,给这纯白的光辉网牢了。
2.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3.师:同学们,第一段话来自我们学过的课文《金字塔夕照》,描写的是埃及金字塔。第二段话是来自季羡林先生写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描写的是印度的泰姬陵。请大家默读这两段话,思考:这两段话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指名学生回答)
第一段描写了埃及金字塔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之美。第二段描写了印度泰姬陵纯白的奇迹之美。
4.引导学生抓住两段话的特点,说一说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点,感受两个语段表达的不同情感。
两段话都各自只用了一个颜色来描写景物,表达感情。通过渲染、烘托的方法来表达作者对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描写金字塔用金色表达出作者对埃及金字塔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描写印度的泰姬陵用纯白色表达出作者对印度泰姬陵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5.教师总结:阅读中,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动、静描写,更好地呈现景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积累诵读古诗《乡村四月》,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导入,认识乡村
1.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都有去过乡村吗?你们觉得乡村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回答)
2.师:老师听了大家的回答,发现有些同学很了解乡村,也有些同学不是很清楚乡村,接下来请大家观看一组图片,加深一下对乡村的了解。(课件出示几张不同的乡村美景图,可附加一些文字说明)
3.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乡村。(学生自由回答,畅所欲言)
4.教师小结: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树木茂盛、小桥流水、红花绿叶……一幅幅图片让我们看得如痴如醉,令人向往不已!而我们的古人也不例外,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写下过描写乡村美景的不朽诗词。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篇古诗——《乡村四月》。(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5.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农历四月是什么时候?
农历四月是春末夏初,正是农忙的时节。
6.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乐清)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中翁卷最年长。 由于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所以一生都为布衣。其诗多咏景物,写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情调。注重字句的锤炼和对偶声韵。有《四岩集》《苇碧轩集》传世。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教师对容易读错的字进行指导。
3.全班按照诗歌的停顿和节奏一起朗读古诗。(教师注意学生朗读的节奏)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4.要求学生再读古诗,并借助工具书对诗中的词语进行理解。(课件相机出示词语讲解)
(1) 山原:山陵和原野。(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3)子规:鸟名,杜鹃鸟。(4)才了:刚刚结束。(5)蚕桑:种桑养蚕。(6)插田:插秧。
5.教师带领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逐句翻译,疏通全诗大意。
郁郁葱葱的树木遍布山原,水光映照着天光,河川一片洁白的模样。在杜鹃的声声啼叫中,细密的雨丝像烟雾一样弥漫。乡村四月很少有清闲的人,才结束了养蚕种桑的农事,又要去田里插秧了。
板块三 赏析诗句,读中悟情
1.师:同学们好诗不厌百回读,好的诗句就是要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接下来我们就仔细鉴赏品读一下这首《乡村四月》,跟随作者一起感受乡村风光,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2.赏析诗的第一、二句。
(1)引导学生感受诗的前两句描写的乡村风光,勾画出描写颜色和声音的字词。(学生边读边画)
(2)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词。(绿、白、子规声)
(3)引导学生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想象置身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
乡村的景色美丽迷人,环境干净自然,使人流连忘返。
(4)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描绘了一幅乡村中美丽迷人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5)结合对诗的前两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作者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过渡:绿色山野、白色平地,如烟的细雨中,传来了杜鹃的歌声,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优美的乡村画卷。那此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1)学生朗读第三、四句。
(2)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蚕桑”和“插田”,明确农民忙碌之事。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描写,想象一下诗人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乡村生活。
清晨农民要挑着箩筐去桑园采摘新鲜的桑叶,采回家后把它们洗干净,一片一片放在蚕筐上,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生活好几次。家家养蚕,户户忙蚕,蚕儿好不容易长大了,从吐丝、结茧,到售卖,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才忙完蚕的事,接着又要插秧种田了。
(4)抓住关键字词“闲人少”“又”,感受农民的生活忙碌又艰苦、辛劳,体会农民的不易。
(5)师:农民们的生活如此辛苦,那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个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呢?想一想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种田,如此繁忙的场景,诗人是怎么表达出来的?找一找关键字。
“才”“又”,写出了农事时间紧凑,人们繁忙的景象。
(6)结合诗句中描写农民们繁忙的生活,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诗人描写农民忙碌、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4.从表现手法入手,分析诗句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山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用“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喻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第三、四句则是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5.想象画面,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生积累、记背古诗《乡村四月》。
1.抓住课文内容,感悟景物的动静之美。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了解本单元的课文所呈现出的世界各地丰富多彩、景色各异的美丽画卷,让学生感受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同时,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写方法。指导学生总结出“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的独特魅力”的结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抓住关键,体会写作方法。“词句段运用”出示的是课文中学过的语句,在教学时重点挖掘课文资源,让学生在诵读、赏析、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写方法,并选择其中一个情景,根据课文仿写句段。感悟两位作家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话都是通过描写一种颜色来表达作家对景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重点朗读,感悟情感。“日积月累”则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乡村四月》这首古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朗读、背诵古诗,积累古诗,体会诗意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景美”“人忙”的情境,领悟作者对乡野山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