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

文档属性

名称 宇宙中的地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1-08 22: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性测试题(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1·高考冲刺试卷)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为探月工程二期进行前期工程验证和探测,将承担包括验证和探测在内的十大使命。“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据此回答1~4题。
1.下列关于“嫦娥二号”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地点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高,卫星易爆炸
B.近地点位于平流层,天气稳定
C.远地点位于宇宙空间,强辐射、高真空、失重环境
D.远地点位于高层大气,空气稀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平流层的高度范围是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层大气是平流层顶以上的空间,2000~3000千米的高空可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嫦娥二号的近地点为200公里为高层大气,38万公里高度已经远离了地球大气层。所以选C。
【答案】 C
2.当嫦娥二号发射时全球昼夜分布正确的是(大圆为晨昏圈,圆内为白昼)(  )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时间计算。观察四个选项可知,A、B两点在赤道上,圆圈表示晨昏线,且圈内为昼半球,则A、B分别表示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即6点和18点。已知嫦娥二号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18时59分57秒,则时间为6点的经度为70°W,18点的经度为105°E,且此时月份为10月份北半球应为昼短夜长。所以选B。
【答案】 B
3.嫦娥二号发射时为我国农历8月24日的18时59分57秒,关于此时月相及其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的东半部分被照亮,月上中天
B.月球的西半部分被照亮
C.全天不见
D.月球的东半部分被照亮,位于东方地平线上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月相变化规律。农历八月二十四为后半月,月相应为下玄月,此时月球的东半部分被照亮。下玄月的升落时间为子时月出,黎明前后月落。18时59分57秒为黄昏时分,此时月亮还没有出来,所以全天不见月亮。
【答案】 C
4.“嫦娥2号”将为进一步探测月球和月球以外的太空奠定基础,也将使我国建立月球基地天文台成为可能。与地球相比,月球上有利于光学天文观测的条件是(  )
A.存在大气散射      B.没有大气的影响
C.温度变化悬殊 D.太阳辐射强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月球的概况。月球引力较小,没有大气层存在,所以不会有任何天气现象,直接接近宇宙空间,观测条件较好。
【答案】 B
2010年01月15日天象奇观——日环食精彩呈现。此次日环食全程持续5个小时,环食带宽达500千米以上。当日13时13分从中非西部开始,于16时37分从中缅边境云南省瑞丽地区进入中国,16时58分在中国胶东半岛结束。据此回答5~8题。
5.下面四图中能正确反映此次日环食发生的是(  )
【解析】 从时间为1月15日可知此时,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且月球位于日地之间故C正确。
【答案】 C
6.上图中反映的天体系统包含(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解析】 图中反映了太阳系和地月系两级系统。
【答案】 B
7.此次日环食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C.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D.我国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解析】 此次日环食发生时为1月15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
【答案】 B
8.当此次日环食在我国胶东半岛结束时,全球属于1月15日的范围占全球的(  )
A.多一半 B.少一半
C.正好一半 D.全部
【解析】 日环食结束时间为北京时间16时58分,0时所在经线应为134°30″W,即属于1月15日的经度范围为从134°30′W向东到180°,占全球的一大半。
【答案】 A
9.(2010·上海综合)下图是一张天文爱好者经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星星的轨迹”照片,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
A.太阳在运动 B.月球在公转
C.地球在公转 D.地球在自转
【解析】 夜空中所见的星星多数是恒星。经长时间曝光拍摄的“星星的轨迹”照片,其轨迹弧线反映的是地球的自转。
【答案】 D
(2011·南京检测)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地球围绕之公转的太阳,故该天体系统是太阳系。
【答案】 B
11.从结构特征看,与地球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天体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⑤⑥⑦
【解析】 从结构特征上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等都属类地行星,图中⑤表示火星、⑥表示水星、⑦表示金星。
【答案】 D
12.与地球生命形成无关的是(  )
A.有液态水存在 B.大气中含有氧气
C.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D.磁暴现象
【解析】 磁暴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它与地球生命形成无关。
【答案】 D
(2011·南京调研)2010年11月11日—12日,代表全球最重要国家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在韩国首尔聚会,举行第五次首脑峰会。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b为朝鲜半岛某地的人口密度图,若将其中图A放大成图B,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不变,则图B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有:①比例尺变为1∶2000000;②每点代表2000人;③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解析】 由图b可以看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增大到原图的4倍,则其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新比例尺应为1∶5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每点代表的人口数和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没有变化,应与A图一致,故选A。
【答案】 A
14.图a中可能遭受全球变暖的危害最严重的海岸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首先被淹的应是沿海低地,图中丁地位于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故选D。
【答案】 D
(2011·安徽八校联考)“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顺利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于2008年9月26日4时5分成功变轨。读图回答15~17题。
15.飞船成功变轨时,与北京处于同一个日期的地区共跨了几个时区(  )
A.八 B.九
C.十 D.十九
【解析】 飞船成功变轨时为北京时间9月26日4时5分,此时0时所在时区为东四区,从东四区到东十二区共跨九个时区。
【答案】 B
16.“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时,太阳直射点在甲图的(  )
A.DA段并向北移动
B.AB段并向南移动
C.BC段并向南移动
D.CD段并向北移动
【解析】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时是在秋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应在甲图的BC段并向南移动。
【答案】 C
17.在“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后的四天里,关于地球在乙图中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距离③处越来越近
B.地球距离④处越来越近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解析】 在“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后的四天里,地球应该在乙图的③和④之间,并远离③,距离④越来越近,地球公转速度也越来越快。
【答案】 B
(2011·宁波模拟)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18~19题。
18.此刻,北京时间是(  )
A.当日5∶00 B.次日4:00
C.当日17:00 D.次日11:00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度变化可知,图示地区为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的经线为120°W,该地的地方时为12∶00,因而可求出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次日4∶00。
【答案】 B
19.甲地(  )
A.纬度不低于66.5°
B.此日昼长达全年中最大
C.此日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D.正午日影全年指向正北
【解析】 图中显示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故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日甲地的日出方位应为东北;昼长是否达全年中最大无法判断;甲地此日昼长为15小时,说明甲地的纬度应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因而正午日影全年都指向正北。
【答案】 D
读“某沿海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20~21题。
20.E点的海拔高度为(  )
A.-10~0米 B.0~10米
C.10~20米 D.-10~10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据图中等高线的排列状况可知E点的海拔高度在0~10米范围内。
【答案】 B
21.右图中地形剖面图与左图中相对应的剖面线是(  )
A.PE线 B.EF线
C.MP线 D.LN线
【解析】 此题解题关键是确定剖面图中的关键点。据剖面图信息可知该面有低于海拔20米的地区,据此可排除EF线、MP线,剖面图中左侧起点海拔高度为50米,LN线符合题意。
【答案】 D
(2011·南昌模拟)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最有可能是(  )
A.200 m
B.300 m
C.400 m
D.500 m
【解析】 图中为一河流,说明该图为一河谷,等高线应向高处凸出,所以X的值一定小于300 m,故A选项正确。
【答案】 A
23.图中河段最大落差约(  )
A.200 m B.350 m
C.450 m D.550 m
【解析】 该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河段最低点的海拔高度在100 m~200 m之间,最高点的海拔高度在400 m~500 m之间,河段落差在200 m~400 m之间,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
(2010·海南地理)北京时间6时40分,在南半球轮船上的船员看见太阳从东南方的海面升起。据此完成24~25题。
24.该轮船所在位置的经度可能是(  )
A.95°E B.110°E
C.135°E D.170°E
【解析】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说明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南半球的轮船所在位置该日昼长夜短,日出时刻(地方时)在6时之间,而此时北京时间为6时40分,经计算可知,两地经度差大于10°,且该地位于120°E以西,据此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95°E。
【答案】 A
25.这段时间内,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B.东北信风带纬度位置最高
C.东北平原雪花飞舞
D.北极地区冰面缩小
【解析】 依上题分析,可确定“这段时间”指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北半球处在冬半年,东北平原可能雪花飞舞,故C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在北半球夏季纬度最高;北极地区在当地夏季冰面因融冰而缩小。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9分)(2010·浙江文综)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解析】 分析该题有利条件注意从①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人口分布等角度分析。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阴雨天气较多,对航天发射不利。
【答案】 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因素:天气多变。
27.(21分)我国幅员辽阔,岛屿众多,下图为我国两岛屿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所示岛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图所示岛屿面积较大,两岛屿甲位于乙的__________方向。
(2)甲、乙两图相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__________,所示区域范围较大的是__________,描述的地理事物更详细的是__________。
(3)甲图中①、②两城市之间的距离约是(  )
A.230千米 B.100千米
C.270千米 D.200千米
(4)图中两岛屿主要城市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图中③、④是著名的盐场,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岛屿轮廓特征及经纬度位置可知,两岛分别为台湾岛和海南岛。其中,台湾岛为我国第一大岛,位于海南岛的东北方向。第(2)题,海南岛面积小,但图幅面积还要大于台湾岛,因此其比例尺大,描述地理事物更详细,台湾岛所示范围大。第(3)题,甲图中①、②两城市之间相差约0.9个纬度,实际距离相差约100千米。第(4)题,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两图示中的城市皆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5)题,盐场的形成要考虑日照时间、海滩等因素是否有利于晒盐。
【答案】 (1)台湾岛 海南岛 甲 东北
(2)乙 甲 乙
(3)B
(4)分布在岛屿沿海平原上 两岛屿中部是山地,只有沿海地区有平原分布,适合城市发展
(5)处在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平坦的海滩有利于晒盐
28.(10分)(2011·河北正定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下面图1和图2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针对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北京地区正午树木的影子最短
B.纽约的白昼逐渐变短
C.巴西高原草木葱茏
D.珠峰雪线海拔达到一年中的最高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______,M地昼长为________。
(5)Q地位于M的________方向。
(6)该日,游客在泰山观日出时,日出方位应位于泰山的________方向。
(7)在右图中画出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用折线)。
【解析】 (1)Q点为晨昏线与70°N的切点,且出现极夜现象,因此太阳直射点为(20°S,120°W)。(2)图示时期为北半球的冬季,北京地区正午树木的影子较长,因此A项错误;由于无法判定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所以无法确定纽约的白昼是变短还是变长,因此B项错误;珠峰雪线海拔达一年最高为7月,而此时太阳直射20°S,可能是1月,也可能是11月,因此D项错误。(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4)此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位置越南昼越长,因此P点的昼长大于Q点;M点位于135°E且刚好日出,据120°W为12点,可知其日出地方时为5点,因
此昼长为14小时。(5)从两地的经纬度判断,Q位于M的东北方向。(6)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都是东南升、西南落。(7)Q的对趾点正好出现极昼现象,0点时,太阳高度为0°,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0°,这样即可画出。
【答案】 (1)20°S,120°W
(2)C
(3)从南纬20°向南北两侧递减
(4)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 14小时
(5)东北
(6)东南
(7)如图
29.(10分)读图(图中ED为昏线),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是__________,A、B两地日出较早的是__________。
(3)此时赤道上白昼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使地处32°N的太阳能热水器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这一天应将太阳能热水器的真空管平面与楼顶之间的夹角α调整为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经度(东经)和ED为昏线,判断出北极圈内为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70°E的地方时为0时,110°W上为12时。第(2)题,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B处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3.5°,A处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5°。第(3)题,70°E上为0 时,160°E上为6时,20°W上为18时。第(4)题,正午太阳光线与真空管平面垂直,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该日,32°N上正午太阳高度H=90°-|32°-23°26′|=81°26′,故α=90°-81°26′=8°34′。
【答案】 (1)(23°26′N,110°W)
(2)A B
(3)160°E向东经180°经线至20°W(或20°W向西经180°经线至160°E)
(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