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3课 少年中国说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会认“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试”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4.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5.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一课时
导入新知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
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
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
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
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
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积极投入一系列变法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启超先生心中充满愤慨,于是他说:
(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2)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文中也有一句,和这句话的意思相同,你知道是哪一句?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什么是“说”?
2.读懂了课题,下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泻
鳞
惶
胎
履
哉
xiè
lín
huáng
tāi
lǚ
zāi
大家知道梁启超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形下写的吗?
知人论事
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介绍梁启超和戊戌变法。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南京条约》
1.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
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3千万两白银;
4.中国开放府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5.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6.片面最惠国待遇;
7.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8.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9.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10.增辟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
变法失败,个人的政治主张受挫,流亡异国;祖国被列强欺凌,有家难归。
那么我们看看此时的作者是什么感情呢?
作者表达了对东西方帝国主义的愤慨和斥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谈谈你读后的印象。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作者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体会梁启超先生的深刻情怀。
(一)朗读课文。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2)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5.积累重点字、词。
品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1.大家齐读,找出梁启超先生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从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3.这组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相同排比手法,步步推进。
4.现在如果让你们把这一段落背诵下来,你们可以做到吗?
看来古文学习对大家来说并不困难。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容易的,这也是学习古文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背读法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商商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请大家先各自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押韵 四言韵文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手法
梁启超先生在这个文段中写到了哪些事物? (注意标点)
自然景物(红日、黄河)
动物(潜龙、乳虎、鹰隼)
静物(奇花、干将)
作者写了这一连串的事物的目的何在?比喻什么?这样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
少年中国——中国少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小结学法。
大家觉得品读课文难吗?你有什么诀窍?
(1)读准字音;
(2)停顿要恰当;
(3)联系写作背景,在背景情景中用心读出作者的感情。
合作探究问题: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
2.举手回答:
3. 说说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合作探究
(1)少年中国特别美;
(2)多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多是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3)用了许多比喻句,写的形象生动:
(4)还有排比句,气势淋漓,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4.读中品悟。
(1)齐读:少年智……则国雄于地球。
(2)读后感悟
运用排比,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气势淋漓,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3)自由读其余部分,边读边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4)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或绘画。
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 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东方巨人。
小结:
请大家或毛遂自荐读或推荐咱们班的朗诵高手读,其余同学评价朗诵。
1.回顾历史。
作者告诉我们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可作者没有说出中国少年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少年中国。大家根据近百年的历史史实帮作者出谋划策吧。
(1)列举革命先烈的事例,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
(2)服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中国少年”的团结一心。
拓展延伸
2.展时代新貌,探究异同。
香港和澳门回归
申奥成功
加入世贸组织
嫦娥一号升空
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那么,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梁启超的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她们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的东方巨人,她们的前程似锦。
我们新时代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粱启超的观点是片面的,流露出来-些狭隘的民族主义。
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课堂练习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