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 )
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
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
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赫梯法典》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的使用,因此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车的马不一定是贵族的,故A项错误;单纯从题干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
2.雅典城市的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异邦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B.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
C.异邦人不得随意离开城邦
D.民主政治难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
答案B
解析材料“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了公众认同,故选B项。
3.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D
解析从题中的两幅壁画中可看出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会了汉人的农耕技术,而北部边界的汉人也学会了少数民族的放牧技术,因此其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故D项正确。题干中涉及的是北方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业生产是否恢复,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
4.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这里纪念的是( )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B.开辟美洲历史的新篇章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个节日纪念的是“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属于文明交流与碰撞的成果,故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混血,寓意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是歌颂哥伦布是“发现新大陆”的英雄,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不是开辟美洲历史的新篇章,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故C项错误。
5.《世界通史》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限消失殆尽
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先进的制度、生产方式和人口迁移等在全球展开,全球各民族联系逐渐密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故D项正确。
6.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单位:人)。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
年份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
0
0
50
000
000
1570年
138
000
235
000
25
000
9
700
000
1650年
725
000
815
000
644
000
9
105
000
1852年
1
319
000
1
188
000
6
252
000
8
211
300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
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1490年该洲居民都是原住民,但1570—1852年白人和黑人的人数大增,而原来的原住民则减少,这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白人对该洲实行了殖民扩张政策,大量的白人来到该地,对原住民印第安人实行了屠杀政策,同时又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把大量的黑人从非洲掠来,贩卖到美洲,导致黑人和白人增加,印第安人减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混血后代,成为混血人种,故D项正确。
7.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
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17世纪初发现的,故D项错误。
8.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答案C
解析1851年的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淘金热的掀起,必将使大量的黄金落入殖民者的腰包,从而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积累更多的资本,有利于解决工业资产阶级的资金短缺问题,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实现跨洋资源整合在美洲新大陆发现后即已实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全球自由贸易网络的构建问题,故B项错误;当时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主要吸引的是来自欧美和亚洲的劳工,故D项错误。
9.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
10.据学者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的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答案D
解析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集体失忆”,但学者的研究重新挖掘了这段历史,说明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故D项正确;人们的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但“立场决定历史解释”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历史的客观性是由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故B项错误;历史事实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予以还原,如考古、资料、口述等等,故C项错误。
11.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写有“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的文字说明。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
B.产业转型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缓
C.人口流动的困难制约经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合理移民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这说明人员的流动相对于物品的流动受到了较多的制约,体现了人口流动的困难,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中未涉及产业的转型,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具体的移民政策,故D项错误。
12.《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材料“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反映了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选A项。题干中并没有突出阻碍移民的重要因素是政治制度的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不是发展中国家的落后,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移民引起的人们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变化,并非加剧移民矛盾,故D项错误。
13.下表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关于欧盟成员国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的最新调查表。根据表格可知( )
欧盟的
重要决策
希腊人
不满意度
瑞典人
不满意度
意大利人
不满意度
法国人
不满意度
对难民问题
的决策
98%
88%
77%
无统计
数据
对欧债问题
的决策
92%
无统
计数据
78%
73%
A.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
B.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
C.欧盟的邦联体制带来了治理困境
D.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欧盟成员国希腊、瑞典、意大利和法国的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较高,这说明欧盟决策很难得到成员国的一致同意,这是欧盟邦联体制带来的治理困境,故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全球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出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故错误。
14.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也是百年留学史上,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合法地留在美国工作。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
A.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B.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C.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D.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学生留美的目的是学习先进的科技,美国让中国留学生合法地留在美国工作,是不想让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中国人归国,以便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故A项错误;新中国刚成立不能称为“祖国强大”,故B项错误;D项不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敌对时美国出台两个法案的主旨,故排除。
15.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
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当今东亚社会”“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可知,作者认为世界文明应该是多元的,不应是单纯的西方文明,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的观点正好相反,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1997年12月”,冷战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15分)
参考答案(1)趋势: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逐步消除种族歧视;移民制度逐渐完善。
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新特点:移民人数有所增加,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呈现扩大趋势;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从事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
影响:海外移民的扩大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中国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海外移民可以帮助中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对中国来说,海外移民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放宽、种族歧视、制度完善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新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人数、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构成、职业多元化等方面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对外开放、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人力资源流失、移民纠纷等方面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发展阶段
民族实体
民族精神
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形成
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形成华夏族
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立标志着华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称的形成,说明华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
秦汉时期:从华夏向汉族发展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
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大一统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内诸夏外夷狄”观念进一步继承
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
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
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中华”来称呼这个胡汉融合的新族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内迁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汉化
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空前疆域规模的统一;辽、金、夏、大理与两宋的边界互市贸易;明朝政府对内迁蒙古、色目人采取同化政策,加快民族交融;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建省等
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创新,如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
近代以来到新中国的成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继续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各族同胞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克服亡国灭种的危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上表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在统一国家发展进程中不断交融而形成的。
阐述:随着春秋战国以来“蛮”“夷”“戎”“狄”的融入,华夏族发展成了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五胡”和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辽金元明清时期,随着契丹、蒙古、满洲等族的渐次融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既是多民族的多元发展,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也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形成统一的整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国家的不断发展作出过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在与众多民族长期交融、相互汲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共同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表格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从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实体和民族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括。设问要求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进行论题概括,可以围绕“中华民族形成”这一核心主题,从民族实体的增加、民族交融的增强等角度来阐述,也可以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阐述。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 )
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
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
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
2.雅典城市的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异邦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B.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
C.异邦人不得随意离开城邦
D.民主政治难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
3.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4.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这里纪念的是( )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B.开辟美洲历史的新篇章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5.《世界通史》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限消失殆尽
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6.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单位:人)。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
年份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
0
0
50
000
000
1570年
138
000
235
000
25
000
9
700
000
1650年
725
000
815
000
644
000
9
105
000
1852年
1
319
000
1
188
000
6
252
000
8
211
300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
7.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
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8.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9.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10.据学者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的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11.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写有“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的文字说明。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
B.产业转型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缓
C.人口流动的困难制约经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合理移民政策
12.《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13.下表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关于欧盟成员国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的最新调查表。根据表格可知( )
欧盟的
重要决策
希腊人
不满意度
瑞典人
不满意度
意大利人
不满意度
法国人
不满意度
对难民问题
的决策
98%
88%
77%
无统计
数据
对欧债问题
的决策
92%
无统
计数据
78%
73%
A.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
B.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
C.欧盟的邦联体制带来了治理困境
D.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
14.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也是百年留学史上,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合法地留在美国工作。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
A.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B.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C.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D.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15.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
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1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发展阶段
民族实体
民族精神
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形成
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形成华夏族
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立标志着华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称的形成,说明华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
秦汉时期:从华夏向汉族发展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
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大一统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内诸夏外夷狄”观念进一步继承
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
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
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中华”来称呼这个胡汉融合的新族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内迁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汉化
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空前疆域规模的统一;辽、金、夏、大理与两宋的边界互市贸易;明朝政府对内迁蒙古、色目人采取同化政策,加快民族交融;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建省等
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创新,如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
近代以来到新中国的成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继续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各族同胞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克服亡国灭种的危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上表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