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检测 (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检测 (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0 09:19:09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社会不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排除C项;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排除D项。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选D项。先秦儒学重视人事和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B项错误;就哲学而言,汉代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
4.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
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B.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三者都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故D项正确。儒学不是宗教思想,并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没有对儒学进行彻底抨击,故A项错误;儒家学者掌握“道”是理学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
5.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
历史概念:    ?
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三纲五常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天人同构,道德源于上天,君权源于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解读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天人合一及其表现,并不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与道法自然无关,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材料与格物致知无关,故D项错误。
6.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岭南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岭南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王墓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的包容性而非中原文化对南越文化的入侵,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对其他各地文化的包容而非南越文化自身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排除D项。
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和“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宗族观念,排除A、C两项;据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不是宗教信仰,排除B项。
8.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代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  )
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
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
答案B
解析胡适认为在评判之前首先要界定国粹和国渣,而且认为应当思考沿袭而来的制度风俗是否仍有价值,可见其主张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故B项正确;胡适并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胡适并未大力弘扬传统道德文仪,而是主张小心求证,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反映胡适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故D项错误。
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深,这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带来的影响,故C项正确。
10.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如王夫之指出心学是佛教禅宗的虚无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是“以知为行”,实际上就是禅宗的“悟”。这反映了(  )
A.佛学与心学已融为一体
B.心学已经不适应统治需要
C.士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
D.实学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属于理学,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故C项正确;佛学与心学是不同的思想,并没有融为一体,排除A项;当时心学仍然是官方哲学,适应统治需要,排除B项;实学思潮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否定儒学思想,排除D项。
11.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
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甲午战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可看出,中国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从“了解世界”“求强求富”的器物学习,到“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的制度学习,再到“科学启蒙”的思想学习三个层次,因此体现了国人西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
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20年9月”“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排除A项;材料“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关系,排除D项。
1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促进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强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经济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朝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强调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14.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  )
A.世界大同说
B.“东亚文化圈”
C.政教合一性
D.儒学现代化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东亚文化圈”,汉唐文化以强大的辐射力将东亚、东南亚的国家覆盖在中华文化之下,各国长期和平共处,并开展经贸往来,故B项正确。
15.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答案B
解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是中学西传现象,不是西学东渐,故A项错误;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是启蒙思想家们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推动启蒙运动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虽反映了中学西传现象,但其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发生于14—16世纪的欧洲,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朝,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8分)
参考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7.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续 表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
战争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和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
示例二
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示例三
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初衷;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情况,主要涉及传播基督教、欧洲先进科技、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概况,主要涉及的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其次提取信息,可以从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等角度分析。再次是对信息进行说明论述,可以从背景目的、时代要求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3.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4.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
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B.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5.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
历史概念:    ?
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三纲五常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格物致知
6.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岭南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8.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代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  )
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
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
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10.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如王夫之指出心学是佛教禅宗的虚无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是“以知为行”,实际上就是禅宗的“悟”。这反映了(  )
A.佛学与心学已融为一体
B.心学已经不适应统治需要
C.士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
D.实学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11.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
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甲午战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1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14.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  )
A.世界大同说
B.“东亚文化圈”
C.政教合一性
D.儒学现代化
15.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朝,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8分)
17.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续 表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
战争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