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前221年
感知历史
220年
2016年
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
秦汉
统一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1.使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一、淝水之战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讲授新课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跋珪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二、孝文帝改革
人物简介
3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洛阳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1.迁都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原因
影响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1 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改革措施
2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北魏文官俑
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
3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4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2、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生产方式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生产方式的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生活习俗的交融
生活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食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88页第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
文化艺术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1.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4)社会习俗:相互借鉴
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2.意义:
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北魏的统一
民族融合趋势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迁都洛阳
内容小结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 匈奴
C.氐族?? D.羯族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5.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 . ①②???????????????? ?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c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D
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D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随堂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随堂训练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
随堂训练
(1)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
随堂训练
(3)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