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9 14:5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通过了解安徽房屋建筑的历史,探究房屋建筑在不同时期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感受房屋建筑承载的历史沧桑,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尉迟寺红烧土排房、徽派建筑、现代房屋建筑、未来科技建筑,了解安徽房屋建筑历史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查寻、文献查阅等形式搜集并整理好资料,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授课教师。
课上展示探究:教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安排部分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课堂按照历史发展演进脉络授课,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历史,从中感受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沧桑。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上述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以及运用调查、走访等方法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安徽建筑不同时期、不同样式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养成以历史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活动过程
(一)课前搜集整理
1.教师提出活动主题“安徽房屋建筑发展史”。
2.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
3.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
搜集资料形式多样,可以是查阅书籍、父母介绍、网上查阅等。
4.资料的呈现形式。
可以是文字介绍、系列图片、音像资料等,鼓励形式多样。
5.整理完毕后,将资料发送至授课教师电子邮箱。
(一)课上展示探究
1.教师梳理线索,展示学生探究成果
教师按照上古时期、中古时期、现代时期、未来时代四个阶段分期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安徽房屋建筑资料。
2.组织安排学生上台展示探究成果
根据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的情况,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探究成果,注意学生成果展示的多样性。
以“安徽房屋建筑陈列馆(历史)”为主题,分四个展厅进行阐述:
(1)上古时期的房屋建筑——以尉迟寺为例
首先展示《安徽远古时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到“尉迟寺”的地点。教师简单介绍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的尉迟寺遗址,着重突出这里的“红烧土排房”。
结合《红烧土排房复原图》,请学生进行讲解介绍。
出示一则“情景再现”的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段中找出六处史实性错误。
最后组织学生“动动手”,用黏土模仿红烧土排房,做一栋尉迟寺的房屋。
(2)中古时期的房屋建筑——以徽派建筑为例
首先教师展示视频,解释“徽州”的概念。接着,教师简单介绍徽派建筑的历史,并安排学生结合房屋构造图重点介绍。
教师出示有关祠堂、天井、马头墙的相关题目,随后播放视频予以解答。
最后,教师总结以上古代时期的安徽房屋建筑实际上均是安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3)现代时期的房屋建筑——以合肥为例
教师展示同学周边典型的房屋建筑,由此窥出历史发展变化,并通过视频加以渲染。提出设问:合肥房屋建筑变迁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4)未来时代的房屋建筑
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就“水滴型建筑”、“可折叠的紧急避难屋”、“Apple Park”予以介绍。播放“第四代建筑”视频。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手绘心目中未来房屋建筑,并予以总结。
四、活动评价
此活动课可以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完全探究式,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探究任务,课上进行集中展示。对此类活动的评价,既要看学生是否较好地完成了活动任务,是否有显性的活动成果,更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搜集整理资料、实地调查走访等活动过程。一种是部分探究式,这种形式既有学生课前探究活动过程和课上活动成果展示,也有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活动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对这类活动的评价,除以上要求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如能否结合自己的探究活动对问题展开分析阐释等。
本课所采取的即是“部分探究式”,整个活动过程也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五、思路说明
感受历史的途径很多。教材提出,通过对我国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历史遗存、口头传说等多种反映历史的材料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历史。这位我们进行探究提供了宏观思路。
本课通过对本地区不同时期的房屋建筑进行研究考察,可以看到建筑发展的历史,深刻体会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让学生共同感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