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二 教案+反思(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二 教案+反思( 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0 21:1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初步认识展开交流,呈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寓言故事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寓言蕴含着道理;三是寓言能启发我们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本次“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交流对寓言的感受,梳理和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题是引导学生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构词特点并照样子写出类似的词语。第二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描写说话人神态、动作的语句的作用,并进行仿写。第三题是学写通知,展示了一个样例,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情况写一个通知。
“书写提示”给了“艳、静”等例字,提示了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建议。
“日积月累”安排了“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在引导学生积累这些成语的同时,也在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余找这些寓言读一读。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5.观察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回顾,梳理、归纳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通过语文园地的学与练,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2.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策略
1.联系文本,归纳总结
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读教材提示,明确方法,然后回顾自己学过、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同时,可以结合“日积月累”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积累更多寓言故事转换来的成语,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感受和认识。
在“词句段运用”中,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并思考两组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然后照样子写出类似的词语;可通过读例句,体会人物说话时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的作用;先读范例,了解通知的格式,明确正文的关键信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写,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
2.方法运用,掌握要点
在“书写提示”板块,教师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教师结合示例进行范写提醒,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同学互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一个单元的寓言故事,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还有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2.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自己看过的寓言故事,然后分享给同学们。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交流平台”中的对话框,然后说一说自己对寓言的认识。
4.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总结,课件出示要点。
(1)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常常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情,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2)寓言故事常常会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给人一定的启发。
5.小结: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板块二 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发现构词规律。
(1)课件出示课本中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词语,学生先结合拼音自读,读准字音。
①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②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2)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正音。
(3)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组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师生一起梳理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共同点。
第1组词是AABC式词语。
第2组词是ABAC式词语。
(4)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和同桌交流同类型的词语,并在全班交流反馈。
(5)课件出示同类型的词语,以供学生识记积累。
①闷闷不乐 依依不舍 亭亭玉立 斤斤计较
②无声无息 无时无刻 无法无天 无穷无尽
2.感受人物描写。
(1)学生自读教材上的两个例句,边读边注意加点的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①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②“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2)全班交流:加点的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去掉。加点的部分是带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这样写能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例句,读出人物的语气,可以一边读一边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
(4)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提醒学生要先把句子多读几遍,读懂句子的意思,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然后再根据人物的心情、语气给人物加上合适的动作、神态。把句子补充完整后,再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补充的部分是否恰当。
(5)全班交流,评一评谁补充得好。
(6)小结:加入对动作、表情等的描写可以让语言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2.了解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
3.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范例,学写通知
1.课件出示通知,学生自读范例,了解通知的格式,说一说一份完整的通知是由几部分构成的。
通 知
4月9日下午3点,请全体同学到操场集合,观看文艺表演。
                                             少先队大队部
                                                     4月7日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给出总结。
通知由标题、正文、落款、时间四部分组成。
3.学生再次观察范例,看一看通知的正文有什么特点。
4.学生交流,归纳,教师相机给出总结。
正文简洁明了;写清时间、地点、通知对象、事件;正确使用人物称呼。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的两种情况,将通知必不可少的要素补充完整,形成两个写通知的任务单。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练习写一则通知。
通知一
通知内容: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活动时间:×月×日×时  地点:学校图书馆
发布人:学校教导处
发布时间:×月×日
通知二
通知内容:通知全班同学参观博物馆
活动时间:×月×日×时
地点:市博物馆
发布人:三年级(1)班
发布时间:×月×日
6.完成后师生评议、修改。
板块二 精研笔墨,体验书法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
艳 静 植 霜 舞 扁 最 集
2.让学生读一读泡泡中的提示语,了解书写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要点。教师结合例字范写,提示学生注意,一个字如果横画或者竖画较多,写之前就要想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拥挤,这样写出的字才会好看。
3.学生自主练习写字,教师指导个别难写的字。
4.同学互评,写得好的展示出来。
板块三 品读寓言,积累成语
1.课件出示成语,学生自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杞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2.指名读,教师正音。
3.交流讨论:你在哪里读到过、听到过这些成语?你知道这些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吗?说一说它们都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4.指名上台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邯郸学步: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后来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滥竽充数:齐宣王用三百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后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掩盖。
自相矛盾:楚国的一个商人,既卖长矛,又卖盾牌。在推销盾牌时说他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长矛都不能刺穿;在推销长矛时又说他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牌都能刺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时,此人无言以对。比喻说话办事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刻舟求剑: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画蛇却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愁。
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杯弓蛇影:有人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客人以为酒杯里有蛇,回去疑心中了蛇毒,就生病了。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5.读一读,背一背,让学生明确这几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熟读成语。
6.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买椟还珠 叶公好龙 郑人买履
拔苗助长 惊弓之鸟 塞翁失马
7.将成语摘抄到积累本中。
1.交流故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既让学生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2.重视汉字,积累字词。“书写提示”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汉字的形体,极大地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在教学字词积累时,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