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
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
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用“近大远小” 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资料。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板书:(近大远小)
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用了的和没有用的有什么不同效果。如果画面中的物品大小都一样,又没有前后遮挡关系,这样的画面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1. 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在剪制各物品时哪里的应该大些,哪里的应该小些。粘贴的时候应
粘前面的还是先粘后面的?
2.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板书:缩小尺寸
活动二: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
“近大远小” 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找
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先画前面的)。
只有先贴后面的,再贴前面的才能正确的表现出前后遮挡以及近大远小的规律。
活动四: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从“风景、”“静物”“场景”中任选一个主题,小组集体进行绘画或剪贴创作。
提示:除了大小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颜色带给我们的远近感觉。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指导。请学生随手将剪下来的纸屑放进自备的塑料袋中,这样课后收拾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