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辽宁省省实中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2020-11-28)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辽宁省省实中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2020-11-28)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0 13: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省实中东戴河分校2023届高一历史周测试题(11月28日)
命题人: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
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一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
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2.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3.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C.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D.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4.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5.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的发展 B.冶铸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
6.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7.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8.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该制度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县级以下设基层行政机构
C.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D.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
9.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使(  )
A.君主专制继续加强 B.政治局势能够稳定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10.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永和六年,“诏贷王、侯国租一岁”
上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11.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2.据统计,1858年,浙江人口约3127万,但至1865年,浙江人口减至1497万,“昔时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号称“天堂”的杭州,居民由80余万减至数万。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洋务运动的失败
C.列强持续侵扰沿海地区 D.国内局势的动荡
13.1877年6月,李鸿章在天津机器东局到直隶总督衙署之间搭设了一条电报线路。这条电报线路长约16里,是有记录可查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可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为怪事一桩,《申报》更是批评为“奇技淫巧”。由于通信速度极快,效果神奇,成为全国各地争先效仿的榜样。从中可以得出(  )
A.中国电报事业走在世界前列 B.洋务企业在中国具有垄断性
C.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 D.官督商办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特点
14.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15.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  )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A.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 D.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16.《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贷款3亿两白银。清政府这一举动(  )
A.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直接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17. 1899年,英国与清政府达成一项照会,不将长江流域让与他国。其后英国又与俄国在分铁路利权上达成协议:一、英国在扬子江一带承办铁路之事,俄不阻隔;二、俄在长江以北承办铁路一事,英不阻隔。这反映了(  )
A.满清政府完全丧失了主权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D.列强在华利益之间的矛盾
18.戊戌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据此分析可知(  )
A.戊戌变法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建树 B.戊戌变法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C.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D.戊戌变法建立起近代代议制政体
19.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促进了民主意识的产生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20.“圣人但求有济于天下,则言不必信,惟义所在。无征不信,无信则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以行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世多是古而非今,故不得不托先王以明权,且以远祸矣”。以上这些观点最有可能出自于(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章太炎 D.袁世凯
21.梁启超曾说:“在三十年前(1898年左右) ……《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受这部书最早而深刻。”又说:“晚清思想之解放,(龚)自珍确与有功焉。……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谭嗣同也说:“国初三大儒,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由此可知(  )
A.黄宗羲的主张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B.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渊源
C.黄、龚等人的主张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D.黄、龚等人的主张成为戊戌变法重要的指导思想
22.张之洞在刊行于1898年的《劝学篇》中说:“近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基于上述认识与实践,张之洞(  )
A.反思了甲午战败的原因 B.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倡议
C.推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 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23.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慈禧太后意图(  )
A.以有限变法谋富强 B.还政予光绪帝全权
C.借口变法实施政变 D.与维新派达成共识
24.《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他的目的是(  )
A.大力传播孔子儒家思想 B.鼓励民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为袁世凯称帝提供理论依据
25.
阶级
派别
宣传思想
实践活动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派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百日维新
革命派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
上表表1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D.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
26.(2020·甘肃酒泉高一第一学期期末·8)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
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27.“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利)、俄罗(斯)势萧然。”这一揭帖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于(  )
A.中国社会经济落后 B.中国社会习俗陈旧
C.清政府腐朽无能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28.《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29.《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
A.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30.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战争使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31. 1900年,当满清政府对欧美十一国宣战时,东南各省督抚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南互保”,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此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
A.削弱了中央统治 B.东南各省脱离了清政府统治
C.推动地方民主化 D.地方督抚成为列强的代理人
32. “《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不奇怪了……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两支军队发生冲突,8月,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其中“第三次失败”使得中国(  )
A.丧失了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等特权
B.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C.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商埠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3.下图反映的是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这次战争结束后(  )
A.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 B.列强割占中国更多领土
C.清廷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D.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34.《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 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 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
35.《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定(  )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 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二、材料阅读
36.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壤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控制平壤,也就控制了朝鲜大局。然而遗憾的是,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这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巨大的笑话,由此也不难理解清军为什么失败。
——摘编自马勇《觉醒》
材料二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1840—1949)》
材料三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平壤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12分)
2023届高一历史周测答题卡(11月28日)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center13589036、(1)(10分)



(2)(8分)


(3)(12分)





36、(1)(10分)



(2)(8分)


(3)(12分)





11月28日周测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D
B
A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C
B
A
B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C
B
D
D
C
B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C
C
A
D
1.【答案】C【解析】据材料“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可知在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原始社会先进生产技术是人们在劳动中总结而出的,故选C项;据所学我国青铜文明是在夏商周时期,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据材料“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可知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良渚文化时期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没有早期不同文明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使国家治理由内外服制的松散走向严密,故选D项;秦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分封制地方独立性较大,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故选B项;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排除A项;井田制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个体耕作” 表述错误,排除C项;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木石工具,只有少量青铜农具,因为青铜农具硬度太差且容易损坏,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消失”说法欠妥,排除A项;战国晚期仍是诸侯纷争,天下一统的观念仍未形成,排除B项;“夷夏之辨”是一种观念,且当时仍存在一定的尊卑秩序,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国货币不统一,这不利于各国间的商业交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的图片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多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形状,表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展示的图片可知,货币多数是金属货币,可推断当时冶铸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货币的出现本身就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根据图片可推断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亟需建,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各家学说分别提出了不同主张,儒家倡导恢复礼乐秩序以治国;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认为是因为过分强调“礼”导致了“忠信薄”和社会动荡;主张以“法”管理国家,原有社会秩序的瓦解是导致材料中百家争鸣局面的本质原因,故选B项;私学兴起和文化下移是原有社会秩序动荡导致的现象,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也是原有社会秩序动荡导致的现象,排除C项;诸侯争霸为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先礼崩乐坏而后有诸侯争霸,诸侯争霸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动荡的表现,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题干提及“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而任命者是皇帝和中央,故选A项;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的是科举制,排除B项;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是在秦朝以后,排除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是征服或归顺,郡县制是巩固疆土的手段,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并且必须执行中央的政令,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有效的管理,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二者的最主要区别,故选A项;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削弱地方自主权,县级以下设立基层行政机构,不能体现出这一最大的区别,排除B项;分封制在实行初期,也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是二者的相同作用,排除C项;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等地方官员是血缘世袭的,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免,官员产生方式是二者的区别,但是郡县制最突出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能体现出这一区别,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材料中强调了子弟发兵稳定了汉初局势,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君权对相权的削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国制度的积极意义,排除C项;王国问题得以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封国在军事上支持中央平叛、经济上支援中央,这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故选D项;“诏贷王、侯国租一岁”指顺帝向诸侯举贷,诸侯支援中央,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西汉初涉及外戚干政问题(诸吕乱政),排除B项;“诸吕乱政”“七国之乱”体现不出维护中央的权威,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清廷向西方学习,汉族士大夫觉醒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入政治权力中心,故选B项;鸦片战争与汉族官僚地主地位上升等没有关系,排除A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洋务运动是这场革命推动的结果,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时,曾国藩等人推行的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可知,材料中浙江人口的锐减原因在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属于国内局势的动荡,故选D项;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且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不会在某一特定时间段造成浙江人口的锐减,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列强持续侵扰沿海地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一时间段对某一个地区的人口造成巨大冲击,排除C项。
13.【答案】C【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所搭设的电报线路由于通信速度极快,成为全国各地争先效仿的榜样,说明洋务派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选C项;“世界前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电报线路属于交通设施,并非企业,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洋务派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未涉及中国近代企业的经营方式,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大大加深,人们的民族危机意识大大增强,故选C项;题干内容着重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族危机的影响,而不是“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题干内容着重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对民族危机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而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才有了后来义和团运动的反抗,故选B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在甲午战争后,排除A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由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引发,排除C项;鸦片战争割让南京后,中国已经开始丧失领主主权,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清政府向外国高息贷款的举动加重了其财政困难,为解决这一困难,清政府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故选A项;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是列强之间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争夺,并不是清政府的这一举动,排除B项;C选项“直接导致”表述过于绝对,且导致小农经济逐渐瓦解的直接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指的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英、俄强租中国领土,且英俄等国互相承认其势力范围,故选B项;近代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满清政府拥有一定的主权,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英俄相互认同彼此的势力范围,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由材料“清政府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可知戊戌变法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改革,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故选C项;“没有建树”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完善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了,并未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未强调民主意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不涉及救亡图存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未涉及民族意识,排除C项。
20.【答案】B【解析】据材料“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以行之”“改制”“托先王”等可知,这些观点宣扬了托古改制的思想,结合所学维新思想的知识可知,其出自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故选B项;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不主张改变封建制度,排除A项;章太炎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而非改制,排除C项;袁世凯复辟帝制,也不主张改制,排除D项。
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政治运动,可以说受这部书最早而深刻”“晚清思想之解放,(龚)自珍确与有功焉”“国初三大儒,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可知梁启超重在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对近代的维新思想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黄宗羲的观点,而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而不是讲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排除C项;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张之洞认为向外洋学习有利于练兵事业的发展,能推进晚清的军事近代化,故选C项;张之洞论述的是教育和向西方学习与军事的关系,并没有反思甲午战争,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材料不涉及,并且“提出”说法不对,排除B项;张之洞是清政府官员,练兵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发生在1911年的事情,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据材料慈禧太后“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体现其意图以有限变法谋富强,故选A项;材料“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体现慈禧依然掌权,排除B项;慈禧意图主要在经济方面谋富强,排除C项;慈禧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谋富强,维新派主张政治变革,没有达成共识,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由材料“康有为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可知康有为为减轻变法的阻力,借孔子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用儒家理论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选C项;康有为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项;康有为是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排除B项;维新变法时清政府统治还没有被推翻,排除D项。
25.【答案】B【解析】据表格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故选B项;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排除A项;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该表格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向民主共和的转变,排除D项。
26.【答案】D【解析】根据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知,孙中山赞扬了义和团的“自信思想”“自信能力”,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选D项;孙中山对义和团的态度是肯定的,没有指出其愚昧落后,排除A项;根据“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可知,孙中山没有批判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排除B项;题干与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无关,排除C项。
27.【答案】D【解析】略
28.【答案】C【解析】“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这些失业的人成为推动社会矛盾发展很重要部分,同时把矛头指外外洋事物,故选C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仅是代表经济方面的行为,不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工具,真正成为列强的工具应是辛丑条约签订的结果,排除A项;“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这是外资行为,不是民族亲本行为,排除B项;“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应是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排除D项。
29.【答案】B【解析】根据漫画“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其反映了各国决定武力征服清朝,但因各自的利益,其实各有算盘,故选B项;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并非“列强合谋”,排除A项;根据漫画“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其反映了各国决定武力征服清朝,并非“征服中国”,排除C项;根据漫画“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列强合谋征服清政府,并非“扶植清政府”,排除D项。
30.【答案】C【解析】“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战争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列强没有进兵北京,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甲午战争列强没有进兵北京,排除B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没有出现“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排除D项。
3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清政府的权威,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故选A项;东南各省提出了“东南互保”运动,但是它们并没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B项;东南各省提出“东南互保”目的在于避免列强侵华时自己利益受损,而不是推动地方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而不是地方督抚,排除D项。
32.【答案】C【解析】据材料“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两支军队发生冲突,8月,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可知,第三次失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商埠,故选C项;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等特权在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附件中丧失的,排除A项;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是鸦片战争后中美《望厦条约》的内容,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
33.【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中的文字信息“中国4亿5000万人,一人一两,以示惩罚”可知,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这是《辛丑条约》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在华的代理人,故选C项;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A项;列强割占中国最多领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B项;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
34.【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督抚仍然受制于中央,故选A项;据材料“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中央权力大于地方,排除B项;清末新政此时还未开始,排除C项;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没有将材料内容完全反映出来,排除D项。
35.【答案】D【解析】列强驻兵使北京直接暴露在列强的军事威胁之下,安全没有保障,使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遭到破坏,故选D项;揭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序幕的是三国干涉还辽,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马关条约》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排除C项。
二、材料阅读
36.【答案】
(1)原因:军纪松驰,军队腐败;指挥系统存在问题;战况信息传递失效;前线将领无能;清廷决策错误。(10分)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国加快对中国侵略步伐;中国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8分)
(3)说明:甲午战争,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开始寻求政治变革;“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封贡体系瓦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得出军纪松弛,军队腐败,指挥系统存在问题,战况信息传递失效,前线将领无能;据材料一“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这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巨大的笑话,由此也不难理解清军为什么失败”得出清廷决策失误。
(2)据材料二“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据材料二“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得出各国加快对中国侵略步伐,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3)“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觉醒,中国开始进行政治变革,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不再是中国的附属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同课章节目录